陈云化名国民党的人,评价毛主席:似乎一介书生

历史的驿站 2024-11-08 01:56:43

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埃德加·斯诺的《西行漫记》让西方人第一次见识到了中国红军,其实早在《西行漫记》出版的一年前,就有一本《随军西行见闻录》在西方出版了,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而且,这本书本来是陈云写的,但署名却是国民党一位被红军俘虏的军医,名叫“廉臣”。

陈云起初是跟随红军一起长征的,担任过红五军团中央代表、军委纵队政委,亲身经历过湘江战役、遵义会议等等很多重大事件。

到了1935年6月,中央决定恢复上海的地下组织,就派陈云回到上海,离开了长征部队。

不过,由于上海的环境太险恶,陈云很快又去了苏联,向共产国际汇报中国共产党和红军长征的情况。

在苏联期间,陈云有了一个想法,因为西方人对中国共产党和红军几乎完全不了解,甚至有很多误解,陈云就决定写一本书,向西方人介绍真实的情况。

1936年3月,这本《随军西行见闻录》开始在法国巴黎的《全民月刊》上连载,向西方世界第一次介绍了中国红军的长征。

但是,陈云为什么不用自己的名字出版,而是要化名国民党的人呢?

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为了安全,因为陈云毕竟是中国共产党的大人物,很多活动都是秘密的,如果以自己的名字出版,很容易引起反动派的注意,惹来麻烦。

第二,则是为了更有效地宣传。

这本书如果是以共产党的名义出版,肯定会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在“自我吹嘘”,把红军夸得越好,就越不可信,但是,如果作者是国民党,那就不一样了,从对手的角度来写红军,会让人更愿意相信。

而且,如果是共产党写的,在国内肯定得不到出版,只有化名国民党的人,才能得到更好的传播。

因此,陈云就以“廉臣”为名,从一个被俘的国民党军医的角度,向世界介绍了中国共产党和红军的真实情况。

后来,陈云解释说:“这篇纪实文章,为了现在便于在国统区流传,笔者只好在文中装作一个原在国民党军队中,后来又因被俘在红军中工作的医生,我在论述红军之长征时,采用的是第三者的语气。”

果然,这本书不光在西方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在国内也广为流传,很多有志青年就是看了这本书,才对共产党和红军有了了解,纷纷奔赴延安。

因为陈云很低调,大家都以为这本书真的就是一位国民党军医写的,直到这本书出版49年后,也就是1985年,红旗出版社重新出版,大家这才知道,原来这本书的作者竟然是陈云!

至于这本书是怎么介绍红军的,我们来看看几个片段——

在介绍毛主席时,是这样说的:“毛泽东似乎一介书生,常衣灰布学生装,暇时手执唐诗,极善词令。我为之诊病时,招待极谦。”

对朱德的介绍是这样的:“朱德则一望而知为武人,年将五十,身衣灰布军装,虽患疟疾,但仍力疾办公,状甚忙碌。我入室为之诊病时,仍在执笔批阅军报。见我到,方搁笔。人亦和气,且言谈间毫无傲慢。”

对周恩来的介绍是这样的:“周恩来为黄埔军官学校的政治部主任,国内各方军队之黄埔学生很多与周熟悉者。周恩来之勇敢、毅力之办事精神,黄埔学生对之仍有好感。”

还有对红军的整体评价:“论全国赤军数量,除南京军而外,赤军则超过任何中国南方、北方各个实力派。若论赤军之质量,则我虽不知其详,但有一事可以反证者,国内过去及现在之实力派,如唐生智、李宗仁、白崇禧、冯玉祥、阎锡山等,当年都占有比赤军优越之地区及优越之经济条件,但一旦与南京政府作战,则在短时期内,都被蒋军所败。而赤军则相反,蒋委员长之剿共已历数载,屡屡限期消灭,可是赤军并未消灭,而且朱毛徐会合,活动愈烈。

“并且南京军几年来之剿共,却送了赤军不少枪弹武器。赤军所有武器之来源何在?既无海口可买,又无新式兵工厂,而连年作战之消耗,以及赤军武器之扩充,都系缴自国军。即退一步言,至少是赤军能够在几年来,并且直到现在还在与南京政府对峙,而不相上下。故我谓赤军在数量上在实际上是中国的一个数一数二的实力派。”

(参考资料:《他影响了中国——陈云全传》《随军西行见闻录》《转折与抉择:参加遵义会议的人们》)

0 阅读:25

历史的驿站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