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昭大别山——61师的前身、红二十八军创始人之一高敬亭

绿拂晓 2024-07-31 04:44:43
功昭大别山

——记红二十八军创始人之一高敬亭

高敬亭(1907-1939),男,汉族,河南省光山县新集人(今新县)。1928年参加革命,1929年入党。曾任中共光山县委书记,鄂豫皖省苏维埃主席,中国工农红军第25军75师政治委员,1935年2月至1939年6月任中国工农红军第28军政治委员,新四军第4支队司令员等职。他是中国工农红军和新四军的高级将领、鄂豫皖革命根据地3年游击战争时期的主要领导人,长期坚持大别山的革命武装斗争,对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党的建设和政权建立,特别是对红28军的创建与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1939年6月24日,高敬亭在安徽省合肥市青龙厂被错误杀害。1977年4月,中央军委给高敬亭平反。1983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追认高敬亭为革命烈士。原国家主席李先念为高敬亭题词“功昭大别山”。

回顾红28军3年游击战争史,有3个标志性事件对红28军的发展及鄂豫皖地区游击战争产生了重大影响,而这均与红28军创始人的高敬亭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一次是1935年2月第3次组建红28军。主力红军战略转移后,鄂豫皖根据地仅留下红军队伍不足千人,且伤病员众多,面对百倍于己的敌人,部分官兵信念有所动摇,主力红军都没能坚守住,何况我们这千名“老弱病残”。高敬亭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在红28军组建大会上,他慷慨激昂地说:“省委和主力走了,红军的根子走不了,在这革命最困难的时刻,恢复大别山根据地的伟大任务,就落在了我们红28军这1400多人的肩上。我们还是黄麻起义那句老话:‘不要钱、不要家、不要命,一心只要闹革命!’只要天不塌,地不陷,共产主义的事业也就完不了,不怕咱们现在势力小,就怕红军心不铁!只要我们一心跟着共产党,我们就一定能够把红旗永远插在大别山!”一席话稳定了军心,坚定了大家坚守鄂豫皖根据地的信心。

一次是1935年5月召开的五道岭会议。红28军组建后,便处于敌人的围追堵截之中,内无粮草、外无援兵,部队苦不堪言。一个偶然的机会,得知红25军在陕南建立了根据地,队伍中立即产生了去陕南寻找红25军的想法。28日晚,高敬亭在河南泌阳县五道岭主持召开会议,大家就红28军的去向展开了激烈争论。

“敌人前后夹击,我们要想通过300里的南阳大平川,除非插上翅膀。”

“无论风险多大,我们都要与红二十五军会合。”大家热烈的议论道。

高敬亭冷静地分析后,耐心地说:“同志们,大敌当前,要去陕南寻找红25军困难重重。向前走,敌情不明,人地两生,尤其是平原作战,人长我短,凶多吉少;而坚持大别山区,尽管少不了一路恶战,但大别山层峦叠嶂、沟深林密,进可攻、退可守,尚有一些地下组织和人民群众,便于开展游击战争。再说鄂豫皖边区正好处在蒋介石的心脏地带,濒临长江,扼南京之咽喉,我军在此地的斗争,犹如一把钢刀插在蒋介石的心脏上。若离开皖西北入陕南,就等于拔掉了蒋介石心脏上的钢刀,还会把十几万敌人引向陕南,这是敌人求之不得的事情。所以说,我们不能离开鄂豫皖边区,必须与根据地人民群众一起坚持游击战争,这把钢刀绝不能拔!”

高敬亭塑像

高敬亭一席话,拨开了大家的思想迷雾。

“不能把大别山交给敌人!”同志们异口同声赞同高政委的主张。

五道岭会议是红28军历史上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转折点,是高敬亭在战争实践中进一步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尤其是对以后紧紧依靠大别山建党、建军,开展多种形式的斗争产生了重大影响。

第三次是1935年7月召开的店前河会议。1935年7月2日,红28军到达安徽省太湖县店前河,召开营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总结了半年来坚持游击战争的经验教训。

高敬亭通过分析鄂豫皖边区国民党军队的情况,发现在其正规军和地方保安团之间,蒋介石嫡系部队和杂牌军之间各自为政,派系林立,以及“驻剿”和“追剿”之间的不协调,作战指挥不统一和武器装备、战斗力强弱的差异,提出“拖垮二十五路,相机打十一路和东北军,向保安团要补给”的避强击弱的作战策略,总结提出“敌情明、地形好、伤亡小、缴获多则打,反之则不打”的“四打四不打”战术原则,做出部队以营为单位分散到敌后平原活动的重大决定,对正确处理走与打、内线作战与外线作战等关系有了更深的认识,使部队具有更大的进攻性与灵活性,对鄂豫皖边区游击战争的胜利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

高敬亭率领红28军坚持鄂豫皖三年游击战争,历经战斗数百次,不仅为党培养了一支拖不垮打不散的红军队伍,而且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始终掌握在党的手里,为后来新四军抗日和发展提供了重要力量支撑。

0 阅读:16

绿拂晓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