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老祖宗:得民心者得天下;现实:得科学者得未来

历史中的科学原理 2024-10-20 07:52:51

作为地球上唯一有思想、会总结的生物——人类,自诞生之日起就颇为自豪地提出了很多心得体会,被后世狂热粉丝封装为真知灼见或者不朽绝学,比如东方的儒家、法家、程朱理学、阳明心学等,西方的唯心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等等。

而随着这些心得体会被众人不断捧高,创始人之社会地位也随之水涨船高,被后世晋封为“万世师表”、“圣贤”等光荣称号,影响后世2000余年。

不过,由于地理隔离、生活环境导致的巨大差异,中西方老祖宗在提炼心得体会方面有着天壤之别,比如以中华文明为核心的东方,则以“治人”为核心进行心得体会的总结,形成了很多如何为君、如何治人的思想。

中华老祖宗:得民心者得天下,但没有进步

早在春秋时期,中华老祖宗就敏锐发现处于社会底层的“民”这个阶层的不可忽视性。不过由于认知的局限性以及自身与生俱来的优越感作祟,中华老祖宗普遍看不起老百姓。

儒家创始人孔子曾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唯上智下愚不移”;法家思想认为老百姓就是思想不成熟、智商欠揍的婴儿,都是这个时代对民鄙视的鲜明写照。

只不过秦末农民战争的蓬勃发展,让一直白天没什事干、只知道空洞议国还自我感觉良好的士大夫阶层幡然醒悟:原来民这个阶层蕴含了这么大的力量,此时方才对农民有了实打实的重视,如此也使得中华文明以民为本的治国思想破土而生。

汉代的儒家思想代表人贾谊虽然打心眼里仍然看不起老百姓,但慑于秦末农民战争的恐怖力量,他提出了让民参政议政、监督考核地方官员的建议;

士族领袖、原本与农民八竿子打不着的司马懿出于对人心的笼络需求,也合时宜地提出了:“得天下民心者,可以为天子;得天子心者,可以为诸侯;得诸侯心者,只可为大夫”的观点,至此,“得民心者得天下”的观点正式编入统治阶级授课教材,成为了治人安天下的重要前提。

作为原本与民割裂的统治阶级,能够引起对民阶层的重视,体现出了中华老祖宗和中华文明认知层次的提升,但如此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惰性是无限的,一旦让聪明的中华老祖宗认识到治人安邦的捷径,他们便会关闭其他方面的探索,转而躺平在“得民心者得天下”而不求进步。

2000年的封建王朝历史充分验证了“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人的惰性是无限的”的说法:作为有思想的中华老祖宗果然沉沦于四书五经编制的道德文章中,躺平在了道德治人的羊肠小道上,对其他的一切选择了视而不见、鄙视打压,导致2000年的封建社会全方位裹足不前。

现实:得科学者得未来,社会飞速发展

与封建社会2000年没有进步、长期不结果实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自1687年英国人牛顿发表了划时代巨著《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庄重地打开了科学大门之后,人类的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科学思维的引入,使得人类永久告别了“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样单一方向的进阶之路,转而打开了社会生活百花齐放的全新局面。随着《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的出世,天体力学、数学、工程力学、生物医药学等学科遍地开花,引领人类进入了科技时代。

科技时代的成果也毋庸置疑:工业革命、电气革命、计算机革命等人类历史上工人的三大科技革命接踵而至,让人类告别了人力、飞鸽传书、奋笔疾书等狭小、封闭、低效率时代,使得飞机、互联网、地球村等4600年人类历史为所未闻、见所未见的新鲜事物井喷而出。

也正是因为科学对人类文明快速、多样、全方位且巨大的推动作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现西湖大学终身教授敏锐意识到“得科学者得未来”,于是不无感慨地说道:

“现代科学的兴起堪称世界现代史上最重大的事件,对人类文明的塑造起着极为关键的作用,许多新观念的产生都与科学变革有着直接关系。可以说,后世建立的一切人文社会学科都蕴含着一种基本动机:要么迎合科学,要么对抗科学。”

如今科学已然在人工智能领域积极拓展,并取得了成绩斐然的效果:智能机器人,AI创作,智能家政等也正在悄然改变人类生活。所以虽然中华老祖宗总结出了“得民心者得天下”,但社会没有进步,不能算作真理。实践证明了一处真理:得科学者得未来,社会飞速进步。

0 阅读: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