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老人高热不退,疾控人员上门后:家中竟发现近两百只蜱虫!

秋凝健见 2024-05-12 02:15:11

天气渐热,

不少人被蜱虫“叮”上了。

昨天,

“疾控在高烧老人家中找出近200只蜱虫”

的消息,冲上热搜。

83岁奶奶突然发热

家中发现近200只蜱虫

浙江省天台县人民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天台分院)感染病科近期收治五六例被蜱虫所咬患者。 

83岁的曾奶奶就是其中一位。1周前,曾奶奶突然发热、乏力,以为是普通感冒,在当地诊所挂了3天针,仍反复高热不退,且出现嗜睡、心律失常,家里人赶紧将她送来医院。经过检查化验,老人白细胞,血小板明显下降,心肌酶,转氨酶等均明显异常。

视觉中国 供图

虽说曾奶奶记不清是否被什么虫叮咬过,但临床经验丰富的该院感染病科主任陈英俊判断,老人应该是被蜱虫叮咬,感染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果不其然,第二天县疾控中心回报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

在当地,被查出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阳性,疾控工作人员一般会到患者家中了解情况。曾奶奶家在农村,见多识广的工作人员在奶奶住处检查时还是惊讶了,家中竟发现近两百只蜱虫,一番操作后,蜱虫全部杀灭。目前患者仍在住院积极治疗中。

“我省主要的蜱传疾病是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由新布尼亚病毒引起的传染病,俗称蜱虫病。严重者可出现精神状态改变、出血等,最终可因肝、肾、心脏等多器官功能损伤而死亡。”陈英俊主任说,现在已进入高发期,5月和6月蜱虫密度达到最高。

受访者供图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近期也接连收治了几名被蜱虫咬伤的患者。

近日,绍兴新昌72岁的王阿姨(化名)像往常一样忙碌在自家山上的几亩茶田里,她期待早些收获、炒制,然后卖上个好价钱。

谁能想到,采茶回来的当晚,她开始发烧不退,一度烧至39℃。断断续续烧了6天之后,一向快人快语的王阿姨连说话都不利索了,还出现乏力、畏寒、咳嗽,整个人精神状态很差。

在当地医院就诊发现她白细胞减少、血小板下降,对症治疗后情况也没有明显好转。进行了新型布尼亚病毒核酸检测后,结果显示“阳性”!王阿姨被转院至浙大一院。

“入院之初,患者的情况比较危急,心、肝、肾甚至中枢神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急诊科主任陆远强主任医师带领团队对王阿姨进行对症支持治疗,“稳住”她的生命体征后,王阿姨被转入感染病科治疗。

警惕!

被感染病毒后严重可致命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郭静副主任医师介绍,今年4月以来,有多例被蜱虫咬伤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患者被送来救治,患者都有上山采茶、挖笋或种菜的经历,分布在全省各地。

这些患者大多年龄超过60岁、在野外种菜或是游玩时,不慎被蜱虫咬伤。

其中一位老人,是在发现自己腿上多了一颗不明原因的“痣”并且挖不掉后,才意识到自己遭到蜱虫攻击。另外有老人和王阿姨一样,丝毫没有察觉到自己曾经被蜱虫咬了,在发热一周后,经过核酸检测阳性,才最终确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排除他们身边其他传染源,“元凶”还是蜱虫。

值得警惕的是,

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

有一定的病死率,

万万不可掉以轻心!

蜱虫咬后为啥这么凶?

出现这些症状请警惕

为啥不要忽视蜱虫这个“小东西”?

蜱虫叮咬具有很强的隐匿性,喜欢攀附在人或动物皮肤较薄的部位,时间可长达十几天,“吃饱喝足”的它体型会膨胀几十倍,在人的体表能形成如一颗黄豆大小的“痣”。

浙大一院感染病科主任杨益大主任医师介绍,蜱虫本身是不带病毒的,但当它从其他带病的动物身上感染了病毒就成了隐形的“炸弹”。

新型布尼亚病毒是2010年中国疾控中心从蜱虫中毒者体内分离出来的一种新型病毒,也叫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大别班达病毒,因为蜱虫叮咬是主要的传播方式又叫“蜱咬热”“蜱虫病”,每年4月至10月多发。

人感染后的潜伏期一般是1~2周,患者会出现发热、头痛、呕吐、腹泻等症状,不少人会误以为是感冒发烧,结果耽误治疗。

“新型布尼亚病毒会造成骨髓抑制,导致出血,该病的死亡患者中约有三分之一是由于胃肠道、颅内或其他脏器出血。”专家解释,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起病急,患者体温多在38℃以上,一些重症患者可达40℃以上的持续高热,最长可达10天以上。除了发热、出血,恶心呕吐、乏力胃口差、腹胀腹泻等也是常见的病症。大多数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经过抗病毒治疗可以治愈,但重症、危重症患者还可能出现心、肝、肾等多脏器功能衰竭,甚至休克,危重症患者的病死率也高达60%至70%。

专家强调,有些患者没有被蜱虫咬过的明显咬痕,但是也会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这个“小黑点”有时咬人非常隐蔽,它甚至还可以通过直接接触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在人与人之间传播。感染的重症患者常出现凝血机制障碍,可能发生出血,传染性强。即便患者去世后,无防护下近距离接触尸体同样存在被感染的风险。

不过,虽然“人传人”在一定几率上存在,但公众也不需要过于担忧或恐慌。因为只在某些极特殊情况下,例如自身皮肤破损或黏膜接触到了患者血液、分泌物、排泄物才有可能感染。所以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后,一定要严格消毒,减少人际间传播。

新闻+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如何预防蜱虫叮咬?

1、“全副武装”:去野外露营、徒步,尽量穿浅色长衣长裤,便于发现蜱虫,戴上帽子、扎紧裤腿,不要穿凉鞋、拖鞋、露趾鞋。

2、使用驱虫剂:裸露的皮肤、衣物和帐篷表面应涂抹、喷洒驱避剂。

3、游玩后全身检查并清洁。

4、给宠物定期除虫。

被咬后如何应急处理?

错误做法 ×

被蜱虫叮咬后,不要通过拍打、生拉硬拽或烟头烫等方式“硬拔”。

因为被蜱虫叮咬后如果“硬拔”,容易让蜱虫的口器和头部残留在体内,导致病原体感染;如果“硬拔”时不慎捏破蜱虫,接触到蜱虫体液的部位也可能感染病毒。

正确做法 √

1.先用酒精涂在蜱虫身上;

2.再用小镊子贴近皮肤的位置轻轻夹住蜱虫头部,垂直皮肤方向把蜱虫拉出;

3.随后用碘酒或酒精消毒被叮咬的部位。

由于蜱虫的口器部分有倒刺,刺入皮肤吸血后很难拔出。如果蜱虫深入皮肤,请尽快到正规医院处理。

网友评论

潮新闻·钱江晚报综合自潮新闻 记者 吴朝香 孙燕 通讯员 张叶娇 宋黎胜 王蕊 江晨、国家应急广播、央视新闻、网友评论等

0 阅读:0

秋凝健见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