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朱炳东
王凤麟是原东北抗联一个连长,后来被推荐到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军事,重点是工兵培训。来到山东后,分配到山东纵队。王凤麟是抗联老兵,战斗经验丰富,枪打得很准。这一点为山东纵队1旅2团团长吴瑞林看重。
吴瑞林也是神枪手,与王凤麟稍稍比试了一下。吴瑞林在院子里看到树梢上的麻雀跳来跳去,略一瞄准,丟手一枪,鸟儿落地。王凤麟也掏出枪,随手一枪,也击落一只。这难分伯仲,也许是在东北的林海树丛枪打得多,王凤麟出枪敏捷,超过了吴瑞林。王凤麟还喝过洋墨水,文武双全啊!吴瑞林向上级请求,坚决要求把王凤麟调到2团。
受伤后的吴瑞林,留下了伤残
王凤麟到二团后,团里暂时没有位置,就先让他担任3营营长。后来副团长升职调走了,王凤麟担任了副团长。
二团的正副团长都是神枪手,手拿匣枪,指哪打哪,战士们比较了两位领导的枪法:
团长吴瑞林在庙子反偷袭战斗中,隐身指挥所院内一个地窖中,爬墙进来的日军,跳入一个,打倒一个,总共击毙20多人。
吴团长在养伤过程中,躺在担架上,用步枪打死5个骑在马上的日军。
吴瑞林在1944年鲁中军区组织的大比武时,用匣枪与一位副团长比赛射击,打了30环,那位副团长打了29环。
王凤麟副团长平时不轻易开枪,有战士想请他打几枪开开眼,他说:我们缴获敌人的每一粒子弹,都是烈士们的鲜血换来的,有枪有弹,在战争中才能消灭敌人、保护自己。我们每一个人都要严格遵守纪律,平时多节约一颗子弹,战场上就能多消灭一个敌人。只有在打了胜仗,缴获子弹多的时候,有时为了训练示范,有时为了庆祝胜利,王凤麟才示范性地打几枪。只要他手一伸,枪一响,天上飞的鸽子、乌鸦就会应声而落。
左为王凤麟
一次战斗胜利后,部队来到一个村庄休息,王凤麟这天心情不错。带着几个战士来到村边的树林里。他说:今天找个难打的目标,我先打两枪做个示范,给你们看看。
他的意思是,想提高这几个战士的射击本领,正巧,这时发现一只啄木鸟在林间活蹦乱跳,在树上啄来啄去,时而鸣叫着快速灵活地飞东飞西。它身小,速度快,只能在瞄准的瞬间击发,稍纵即逝。王凤麟不慌不忙,看准时机,举枪击发,鸟儿跌落地上,战士们赞叹不已。王凤麟给他们讲解了怎么掌握时机、抓住提前量这一瞬间的重要性。在后来的战斗中,战士们体会了他讲的要领,受益匪浅。
王凤麟指挥战斗和他平素的作风一样,干净利落。善于把握时机,利用地形地物,打得果断,走得利索,速战速决,每战必胜。团长吴瑞林、政委李伯秋总喜欢把分队单独执行的战斗任务交给他指挥。
林、贺体验日军的狙击步枪,当时八路军对狙击枪还很稀罕
王凤麟在沂水县王庄教堂里看到了一支带瞄准镜的德国步枪,王凤麟软硬兼施,外国传教士才答应“贡献”给八路军,支援抗战。那时候,这种武器在中国非常稀少,大家都把当宝贝。纪律规定,一切缴获要归公。好的武器上交后,分配给了警卫分队,给警卫员用。这带瞄准镜的步枪,整个山东八路军,都找不到第二支。绝不是现在的神剧一样,八路军随时可以端出一支带瞄准镜的步枪来。
看着王凤麟爱不释手的样子,吴瑞林团长、李伯秋政委向旅长王建安请示:好马配好鞍,王副团长好枪法,这支枪应该给他用。吴瑞林的二团是1旅的主力团,王凤麟又是山东纵队唯一的爆破专家,王建安等旅首长满口答应了吴瑞林、李伯秋的要求。
在没打过枪的人看来,有了瞄准镜,随便什么人只要瞄准镜套住,扣一下扳机就行了,实际上哪有那么简单,神枪手射击,还要看距离、风向等因素,要会定标尺。
这支枪到了王凤麟手中,直到在马鞍山上牺牲,他击毙起码了200以上日军。在攻坚中,王凤麟用它精准地封锁敌人碉堡射口,掩护爆破手送炸药包。一次战斗胜利后,一个伪军俘虏壮着胆子对二团的战士说:你们在北山上有一支步枪真厉害,只要我们从工事里往外探头张望,那支枪一响,弹不虚发,不是死就是伤。就那一支枪,打死打伤我们好几十人,真是神枪手啊!
战斗胜利后的合影,右二为王凤麟
吴瑞林带的部队能打敢拼,名头很响。别说伪军,就是日军听说与他们交手的是吴瑞林的部队,也要怵三分。现在有了王凤麟,更是让敌人闻风丧胆。
不幸的是,1941秋,王凤麟在作战时,被敌人子弹击中,右腿膝盖下20公分处粉碎性骨折,被送到山东纵队医院。由于当时医疗条件极差,纵队卫生部长白备伍和医生们无法保全他的腿脚,最终小腿被截了三分之二。王凤麟不甘心地对白备伍说:组织上苦心培养我,还送我到苏联学习军事,指望我打日军,可是抗战还没有胜利,我却成了残疾,成了累赘!
白备伍被感动了,安慰王凤麟说:王团长,我们一定为你解除痛苦,虽然不能还你一条活腿,但可以给你装一条假腿,保证你能骑马、走路,继续指挥战斗!
1942年后,敌后根据地进入艰苦时期。王凤麟行动困难,几次转移,都是战士们用担架抬着他,看到战士们满身大汗,上山下山,担架要保持平衡,十分不便,他感到十分不安。淄、博、临、益四县联合办事处主任冯毅之到鲁中专署开会,见到王凤麟,见他行动不便,劝他到马鞍山去养伤,于是王凤麟决定不再给部队增加负担,要求到马鞍山上去,鲁中军区同意了他的要求。
马鞍山位于鲁山之北,淄河的上游,山峰两个山头,有一个狭窄的山脊相连接,呈现出一个巨大的马鞍形,被称作马鞍山。四周峭壁陡立,在石缝间隙中有一条人工开凿的132级的石阶小道,像云梯一样伸向中部的“南天门”。上下山要十分小心地沿着石阶一级一级攀爬,稍有不慎就会落入山间,只要守住这条小路,就会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马鞍山
听说王凤麟副团长要上马鞍山,许多老战友都劝他不要去,说那里太危险,主力部队不能经常在马鞍山一带活动。马鞍山被日军看作是侧背上的一颗钉子,地位比较孤立,一旦形势严峻,不便于接应。可王凤麟想的是,在战斗日益紧张的情况下,要用自己的最后力量独立去战斗,而不愿成为部队的累赘。
王凤麟上山后,指挥山上人员,积粮积水,构筑工事,做好防护措施,准备与日军战斗。
日军“大扫荡”在即,统一合编后的教导1旅旅长孙继先、政委王麓水,参谋长李福泽,二团团长吴瑞林等老战友,除了给王凤麟送去日用品、子弹、手榴弹外,写信要他随部队行动。王凤麟回信表示不愿离开马鞍山,怕影响山上同志的信心,表示:“誓与马鞍山共存亡!”
吴瑞林在马鞍山纪念王凤麟烈士
几天后,扫荡经过的日军大部队包围了马鞍山,炮击,飞机轰炸,掩护步兵攀爬上山。经过两天的战斗,日军被击毙200多,光王凤麟那支步枪就打死日军100多人,其中督战的军官有数个。最后,王凤麟伤重弹尽自尽,山上剩下的30多人统统跳崖,“爆破英雄”刘厥兰等几人挂在山崖树枝上,得以生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