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一八事变,东北军先后撤退,沈阳警察却与日军血战三天

史在没有弦 2024-09-19 04:30:34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文 | 编辑:史在没有钱前言

在1931年9月18日军突然发动侵华战争,东北的大地被战火摧残,沈阳成为了抗争的前线。面对强敌的进犯,东北军的不抵抗政策导致了迅速的撤退,然而,2000名沈阳警察却选择了留守,用血肉之躯抵抗侵略者的铁蹄。他们缺乏武器与支援,却爆发出难以想象的战斗力。为何沈阳的警察们选择坚守而不撤离?面对强敌,这场战斗最终的结果又是怎样的?下面小史就带大家一起了解一下。

自明治维新以来,日本的军费开支迅速膨胀,到了1921年,军费高达7亿3千万日元。但随着经济的变迁,这一开支被迫削减至不足5亿日元。军费的大幅削减导致日本政府开始裁减军队规模,这一决策引发了广泛的不满,许多军人开始组织秘密团体,私下积聚力量。

随着1929年全球经济危机的爆发,日本经济遭受重创,政府为了转移国内日益紧张的社会矛盾,开始寻找外部的扩张机会。作为近邻的中国自然成为了日本的首选目标。

1927年田中义一上台为首相后,立即召开了一场秘密会议,讨论侵略中国的策略。会议确立了主要方针,即将“满洲”从中国分割出来并置于日本控制之下。田中将这一战略方案整理成奏折,上呈给天皇,即著名的《对华政策纲要》,奏折中的一句话——“欲征服中国,必先征满蒙;欲征服世界,先征服中国”——赤裸裸地展示了日本的野心。

自1931年起,日本逐步升级对中国的挑衅行动。同年一位名叫郝永德的中国公民通过欺诈手段从万宝山村的12户农民手中骗取土地,并将其转租给188名朝鲜农民种植水稻。

这些朝鲜农民私自挖掘水渠,严重影响了附近的200余名中国农民的农田利益。当地农民愤而将此事上诉至吉林省政府。政府作出裁决,要求朝鲜侨民离境。然而日本领事田代重德却介入此事,指派日本警察护送朝鲜侨民,并要求继续施工,激化了中日之间的矛盾。

1931年7月1日,当地农民对朝鲜侨民建造的堤坝进行了填埋,以此抗议。日本警察随后介入,声称保护朝鲜侨民的安全,开枪打死了数十名中国农民,导致了一场血腥冲突。国际舆论方面,日本政府则通过媒体扭曲事实,煽动朝鲜和日本民众的反华情绪,为其侵华计划制造舆论基础。

在中国东北,随着日本军事活动的增加,包括在沈阳周边进行的47次军事演习以及将擅长冬季作战的仙台第二师团调动至该地区,紧张气氛日益加剧。张学良面对日本对满洲明显的侵略野心,也曾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曾经在与蒋介石的通信中提及:“日本推进其大陆政策,欲速攻满蒙,此意明显无疑;面对这种局势,我们必须提前做好准备。”张学良的军事行动却受到了国内政治形势的制约。

九一八事变前,国民政府主要精力集中在内部的政治斗争上,尤其是对工农红军的“围剿”,这直接导致了对日本在东北日益严重的挑衅缺乏足够的重视。蒋介石在1931年7月发布的《告全国同胞一致安内攘外电》中明确表示:“只有首先内部安稳,才能对外抗敌。唯有保全民族生命力,我们才能够抵抗外侮;只有实现国家统一,才能有效地进行外患排斥。

这种内部先行的政策导致了东北地区在军事准备上的严重不足。当1931年8月中日冲突不断升级时,蒋介石在给张学良的电报中再次强调:“无论日军今后如何在东北挑衅,都应避免冲突,保持克制,兄长切勿因一时之气愤损害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在这样的背景下,张学良在九一八事变前夕并未对东北军进行正式的战备动员,而是坚持了一种“避免冲突”的消极防御态度。当日军突然袭击北大营时,东北军在未得到明确抗击指令的情况下,处于被动防守状态。荣臻参谋长根据张学良的指示传达了不抵抗的命令:“保持静默,将武器存放,以身作则,为国捐躯。

9月18日的深夜,日军的铁道守备队突破了北大营的外围防线,东北军士兵提供了顽强的抵抗。同夜北大营的留守高级指挥官,东北军第七旅的参谋长赵镇藩以及从家中匆忙赶回的620团团长王铁汉,在620团团部附近组织了有力的反击。

这次反击虽然付出了300多名士兵的伤亡,但成功掩护了非战斗人员从北大营撤离。尽管造成了日军数十人伤亡,但实际上只击毙了2名日军士兵。关东军的第2师团第3旅团第29联队也在沈阳北站附近发动了对奉天城主城门小西门的进攻,并迅速攻破城门进入城内。

随着日军的突袭,东北军根据张学良的绝不抵抗令迅速撤离,沈阳等主要城市迅速陷入日军手中,在这场仓促撤退中,沈阳警察局长黄显声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抵抗意志。他已经预见到这场突袭的发生,早已秘密储备了大量武器,当日军攻入城中时,他迅速动员手下的警察部队发起了强烈的反击。

黄显声命令:“只要我们尚有一息尚存,绝不放弃防线!”他个人带头,将指挥所设在前线,与手下的警察在城市的巷战中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搏斗。这在当时是全城唯一进行抵抗的力量。

日军对这种意外的强烈抵抗感到措手不及,初期遭受了重大损失。为了镇压这股突然的抵抗力量,日军迅速从第二师调来增援,试图通过围剿来迅速平息这一抗击中心,避免影响到整体的攻势。

尽管敌军势力强大,黄显声及其部队却始终未示弱,他在激励部下士气的同时,也亲自参与前线的战斗。黄显声还下令加强防御工事,准备与日军展开一场持久战。经过三天三夜的连续战斗,虽弹尽粮绝,但他的部队没有一人投降或撤退。

最终当城防已不可持续,黄显声下达了突围命令,确保了部队的最后撤退。只有在确保所有部下安全突围后,他才选择撤离战场。尽管黄显声的抗战以失败告终,他的勇敢抗命、保卫家园的行为,极大地提振了民众的抗战情绪,也对日军的嚣张态度形成了有效的震慑。

然而这些个体英勇的抗战光芒虽明亮,却难以改变整体局势。在张学良的不抵抗政策指导下,东北三省迅速被日军占领,逾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迅速沦陷,东北人民不得不开始长达十四年的抗日斗争。

此后除了锦州等少数地区外,辽宁省的大部分地区很快沦陷。九一八当夜长春同样遭受了日军的袭击。关东军第2师团第3旅团在沈阳发起行动后,迅速分兵两路,一路南下支援沈阳战事,另一路直扑长春。9月19日凌晨,长春的宽城子兵营的守将,第23旅663团3营的营长傅冠军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成为九一八事变中第一位殉国的东北军将校。

在傅冠军营长的牺牲激发了手下士兵的战斗决心之下,他们以一个营的兵力硬抗对方一个联队的进攻。尽管日军在宽城子的守军顽强的抵抗下,不得不组织起以中队长、少尉为班底的敢死队发起冲锋。

在激烈的战斗中,即便是长春城内的一些投降官员被派来劝降,面对弹药即将耗尽且明知无援的情况下,守军仍然坚决拒绝投降。最终在日军援军的加入之后,宽城子军营在持续的战斗后被攻破,全营90余人壮烈牺牲,50余人受伤。

南岭军营的抗战同样悲壮。驻守南岭的25旅671团也给日军造成了严重的伤亡。但由于弹药短缺和兵力不足,经过12小时的顽抗后,南岭军营最终被日军攻破。671团及炮兵19团共有250余人阵亡,而日军也损失了43名士兵,其中包括一名少佐,这也是日军在九一八事变中首位阵亡的高级军官。

辽宁和吉林的沦陷使黑龙江成为了孤立的战区。与辽宁和吉林相比,黑龙江的驻军较少,九一八事变时全省仅有少量步骑兵旅。面对日军的全面进攻,黑龙江几乎无力抵抗。

在东北的抗战中,东北抗联的角色逐渐凸显,成为持续对抗日军的核心力量。这段悲壮的历史见证了东北军和地方官兵的牺牲与英勇,也是抗日战争长达十四年斗争的开端。

到了1933年年末,中国共产党指导下的各地游击队已成为抵抗日本侵略的关键力量。这些勇士们在严酷的条件下展开了超过10万次的对抗行动,有效牵制了日伪军接近40万的兵力,坚决不让东北变成日本侵华战争的安全后方。卢沟桥事变的发生于1937年7月7日,这一天是日本对中国全面侵略的开端,同时也触发了中国人民的全面觉醒和全民族的抗战。

自1931年至1945年的14年间,中国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据统计超过3500万的中国人民在这场战争中牺牲,包括无辜的老弱妇孺。在日本军队的残暴行径下,超过800万的中国劳动者被迫流离失所,成为了战时劳工。此外日军还占领了中国30多个主要城市,超过20万的中国妇女惨遭掳掠,并被迫成为所谓的“慰安妇”,承受着难以言说的苦难。

面对这段血泪斑斑的历史,我们怎能忘记?那些因侵略而起的国家仇恨,深刻地刻在了每一个中国人的心中。今天之所以需要不断回顾这段历史是因为它激励着我们保持警醒,更是我们作为后代的责任与义务,去记住那些历史的伤痕,揭示历史的真相,以此教育和警示未来的每一代。

“九一八”,这个由无数英雄鲜血铸就的日子,深深镌刻着中华民族的痛苦与坚韧。在今天,当防空警报再次响起时,请向我们的下一代讲述这段历史,让他们知道:这段历史我们永远不能遗忘。

中华民族是不可欺的,不可侮的,也是不可战胜的。通过不断的努力与奋斗,我们将自己塑造成了一个崭新的民族,自强不息,坚守着和平与尊严。

0 阅读:21

史在没有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