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龙在战胜黄泽民后,心情沮丧,制作了一座微型墓碑

求知问 2024-04-13 10:20:55

1964年11月初,李小龙在他开设的振奥克兰振藩国术馆武馆和黄泽民进行了一场比武决斗。

虽然,李小龙取得了胜利,但是,他并没有因此高兴起来。

反而,黄泽民等人走了之后,像个失败者一样双手抱头,坐在武馆外的街沿上,一脸的痛苦和沮丧。

并且,在这场决斗后不久,他设计了一座微型的墓碑,请他亦徒亦友的弟子李鸿新(George Lee)为他打造出来,上面刻有碑文:

“深切缅怀一位被经典糟粕充斥和扭曲了的、不再流动之人。”

这座小小的墓碑后来被摆在他的武馆门口。

这个墓碑的意义是什么?是在纪念谁呢?

其实,这个墓碑纪念的就是那个过去的李小龙,那个被经典糟粕充斥和扭曲了的、不再流动的李小龙,把这个李小龙葬送后,再重新找回原本流动的如流水一般前行的自我——一个新生的李小龙。

这就是李小龙从这次决斗中感悟到的成果,促成了他功夫思想的根本改变,让他下定决心,对他原来的咏春拳作出重大改变。

这也是李小龙在打赢黄泽民后,起初高兴不起来的原因。

因为在此前,李小龙一直强调的快速结束战斗,就如严镜海解释他的攻出理念时说的:“如果你和别人发生争斗,必须在10秒内结束战斗。你不能给对方机会,直接干掉他。”

可是这次比武,却持续了3分钟之久。

并且在追打逃跑的黄泽民时,被他回头挥拳击打到脖子上,被黄泽民暗藏的镶有金属钉护腕划伤出血。

愤怒的李小龙在追击并最终取胜后,也已经累的气喘吁吁,上气不接下气。

所有这些,都不能让李小龙满意,所以,即使是胜了,他也高兴不起来。因为这场胜利对他来说,虽胜犹败。

这让他认识到一些此前他未曾注意的问题,例如持续的体力保持,急躁情绪失控等,这些在他原来的咏春拳范围内无法解决的问题。

——不断反思,不断改进,这才是李小龙后来成功并走向巅峰的内在动力。

因此,他后来反复对这次决斗的教训进行反思,开始研究如何成为一个全面、强壮、敢于创新的格斗家,如何破解自身的局限,如何成为一个流动的人。

这次比武成为他武术生涯中的重大启示,和截拳道艺术的发端。

后来,他借鉴多种武术流派及西洋拳击、击剑等技术,融入咏春功夫,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截拳道。

为了告别过去的自己,他设计了这个微型墓碑,并他请朋友兼弟子的金匠李鸿新(George Lee)为他打造了出来。

李小龙的功夫因此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境界!

(此处已添加书籍卡片,请到今日头条客户端查看)
0 阅读:0

求知问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