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86岁老人拿出神秘布包,省委书记看后紧急上报中央

文史狂刮风 2024-02-13 01:05:42
阅读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内容,感谢您的支持!

2011年,刚刚上任的河南省委书记卢展工,为了了解民生,来到了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进行走访。

村委给卢展工介绍了一下基本情况,还特意提到,村里之前的生产队长李文祥,如今86岁了,生活比较困难。

一听这话,卢展工当即便决定,到李文祥的家里去走一走。

卢展工

身份之谜

不过,卢展工也没想到,这退伍老兵的身份可不简单。

在村委工作人员的带领下,卢展工很快就赶到了李文祥家门口。

李文祥并不知来人是省委书记,以为是平时来下乡慰问的志愿者,所以,就热情地把卢展工一行人迎进了屋里。

卢展工环视四周,见屋里的装饰陈设果然很简陋,桌椅板凳一看就是用了许多年了,歪歪扭扭,还掉了漆,家里连个像样的家电都没有。

再一看,墙上挂着一张老照片,已经泛黄,照片上是一个身穿军装的小伙子,神采奕奕。

卢展工一下来了兴趣,因为他注意到,这小伙子身上还挂着不少的勋章。

他好奇地问眼前的李文祥:这照片上的人,难道是他?

李文祥点点头,表示这是自己年轻参军时的照片。

陪同卢展工前来的村委人员也告诉他,老人是退伍之后,才回到村里支援建设的。

不过,看村里人的反应,似乎以为老人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退伍兵。

但卢展工却知道不是这样,身上这么多的勋章,肯定是在战场上立过大功劳。

所以卢展工便问了老人一句:“李老,您被授予那么多荣誉,您都立过什么功,拿出来让我们看看?”

李文祥

李文祥以为卢展工只是好奇,所以也没有推辞,很快便从衣柜的底层拿出一个破旧的布包。

打开布包之后,卢展工被里面的东西震惊了,一枚又一枚的勋章,好几本一等功、二等功的证书,一张特等人民功臣的奖状。

卢展工一个个看过去,越看越吃惊。

这样一位在战场上立过赫赫战功的英雄,如今怎么过得如此贫苦呢?

回去之后,卢展工立刻把这件事情紧急上报中央。

没多久,中央便查实了老人的身份,人们也就此知道了老人那段波澜壮阔的从军历史。

面对村里人,李文祥始终坚持这么个说法,他说自己当过兵,在战场上立过一些小功劳。

但问他具体立过什么功,李文祥则每次都是轻描淡写,要么就说记不清了。

村里人对军队里的真实情况,也压根不了解。

所以多年来,大家都觉得,他在战场上应该是个很普通的兵,但事实绝非如此。

屡立战功

李文祥年轻的时候出身贫寒,一家人饱受地主豪强的压迫。

直到家乡解放,在解放军的帮助之下,一家人才找到了活路。

因此,受到感召的李文祥,也选择在1947年加入了解放军的光荣队伍。

他参与的第一场大战,便是1948年九月,解放济南的战争。

当时,敌人将城门紧闭,我军久攻不下,眼看损失越来越大,众人心急如焚。

于是,上级决定组成敢死队,由年轻的战士们怀抱炸药包,靠近城墙炸开缺口,给大部队创造入城的机会。

李文祥听到这个计划,第一个举手报名。

于是,就在一片枪林弹雨之中,李文祥和同志们抱着炸药包,毅然决然的冲向城墙。

李文祥当时虽然年轻,没什么上战场的经验,但胜在胆大心细,头脑灵活。

他在战场上不断闪避着敌人的炮火进攻,虽然负了伤,但是也毫不在意。

最终,凭着超乎常人的毅力,把炸药包运到了城墙之下,顺利的完成了计划。

靠着李文祥打开的缺口,部队终于顺利地攻下城池,李文祥也立下了人生中第一个二等功。

淮海战役期间,李文祥和战友们急行军四天四夜,到达指定位置,与敌人展开作战。

敌人人数众多,而且还有飞机大炮支援,战士们虽奋力坚守阵地,但仍死伤惨重。

在极端劣势之下,李文祥和战友们还是成功的炸毁了敌人20多辆坦克,大大削弱了敌人的战斗力。

此后,在援军未到的情况下,几十名战士始终坚守阵地,未退一步。

等援军到来的时候,阵地上已经只剩李文祥和指导员两人存活。

这一战,李文祥立下特等功。

在渡江战役期间,李文祥顺利地加入共产党,这也是他一生之中最骄傲的事情。

1949年九月,李文祥跟随部队参加了平潭岛战役。

这场战役尤其凶险,为防敌人逃窜,上级命令李文祥及战友扼守交通要道。

而在几天的时间里,敌人疯狂的冲击李文祥所在的阵地,他们面对的,是比本部人数多几十倍的敌人。

且对方虽然溃败,但毕竟是全副武装,双方的战斗硬实力并不在同一水平线上。

但李文祥硬生生靠着顽强的意志,一直驻守阵地。

到最后,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李文祥也身负重伤,战友们是从死人堆里找到他的。

当时,他心跳脉搏几乎都没有了,送到战地医院之后,医生也无计可施。

不过,在医院里昏迷了三天三夜之后,奇迹发生了。

李文祥从昏迷中醒了过来,生命体征渐渐恢复,从死神手中捡回了一条命。

也正是在这场战斗过后,李文祥得到了一张模范战士的奖状。

回乡支援

李文祥戎马半生,战功赫赫,所以50年代,他离开部队时也得到了很好的待遇,被调到了福建省建设厅担任保卫科干部。

也就在这一时期,李文祥认识了自己的妻子福建姑娘陈宝珍。

一家人在福建的生活平静而幸福,可是,李文祥心里却始终牵挂着自己的家乡。

他的家乡由于饱经战火,基础设施被破坏殆尽。

所以,即便解放之后,依然是出了名的穷地方,老百姓吃不起饭,人口大量流失。

50年代末,又赶上一系列的天灾,绝大部分村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甚至被迫沦为乞丐。

1962年,由于农村建设存在大量的人才缺口,所以,国家向广大干部发出了回乡建设的号召。

李文祥看到这个号召之后,便下定决心要回到家乡去,帮助自己的乡亲摆脱贫穷的折磨。

可是,李文祥当时端着铁饭碗,每月能领几十块钱的工资。

如今放弃这样优渥的生活,回到贫苦的故乡,这样的牺牲未免太大了。

李文祥把自己的调离申请交上去时,领导都不敢置信。

问他:“果真下定决心了吗?”

李文祥是这样回答的:“党员应该响应党的号召,国家需要我做什么,我就去做什么。”

唯一让李文祥犹豫的,便是他的妻子。夫妻二人相濡以沫这么多年,妻子是福建本地的姑娘,本没有必要跟着李文祥去家乡受苦。

但让李文祥感动的是,当他问及妻子的意见,妻子这样告诉他:“你去哪我就跟着你去哪,去哪不是过日子,有你在,去哪里都行。知道你心思在人民,作为你的妻子我理解你,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也绝不会拖你的的后腿,放心吧。”

就这样,阔别家乡近20年的李文祥,带着妻子踏上了还乡的征途。

虽然对家乡的贫困有一定的心理准备,但回去之后,李文祥还是惊呆了。

他离开的时候,家乡便是饿殍遍野的景象,如今这么多年过去了,情况却没有丝毫的缓解。

土地过度盐碱化,几乎长不出一颗粮食,河道干枯、大地开裂,留在这里的村民,个个瘦得皮包骨头。

李文祥看到这样的景象,简直要掉下眼泪。

他很快拿出自己的积蓄,给村民们买了500多斤小麦,先让他们填饱肚子。

李文祥自己因为无处落脚,只能带着妻子先到了村北头的一间破庙里勉强安身。

随后,李文祥便出去四处考察,最终,决心要在村里先修建水渠,来解决土地干旱的问题。

贫困的村子雇不起工人,只能村民们自己挑大梁。

李文祥很快来到村里,挨家挨户的号召,聚集了一大批青壮年劳力。

他自己更是身先士卒,挖水渠时脏活累活,他永远第一个冲上去。

连生产队长都如此积极,大家自然没有不努力的道理。

全村老少辛苦了40个昼夜,总算将水渠挖好。

有了水源,生产的困境,终于勉强解决。可是,村里的粮食产量依然很低。

在经过四处走访考察之后,李文祥想到了一条新路子,那就是种水稻。

当时,县里正在搞水稻种植的推广项目,只是没有村子愿意第一个尝试。

毕竟,北方种水稻,这在人们听来是天方夜谭。

村民们不懂得生产知识,也不愿意相信专家的话。

但李文祥经过综合分析之后,认为村里的环境是适宜水稻种植的。

所以,李文祥磨破了嘴皮子,再次挨家挨户地去劝。

因为之前修水渠的成功,所以大家信服李文祥,愿意跟着他干。

李文祥所在的村子,也就成了全县第一个水稻种植试点村。

在李文祥看来,这是一场硬仗,如果水稻种植失败,大家的生产热情会大受打击,将来再想带着村里脱贫就更难。

所以,他拼了命的找县里的专家学习技术。

上午记录知识点,下午则对着村民一个一个的传授。

田里凡是出了什么情况,李文祥便忙不迭地亲自去考察,力求解决一切问题。

经过两年奋斗,村子里终于成功的把水稻种了出来,家家户户吃上了白米饭。

几十年来,这是全村人第一次吃上饱饭。

安于平凡

李文祥在生产队长这个位子上干了16年,成功地把一个村民四处要饭的乞丐村,带成了全县数一数二的模范村。

可是,他自家的条件却渐渐成了村里最差的。

因为,李文祥常年忙于村里的工作,一家老小全靠他微薄的工资过活。

所以十几年下来,家里连添置新家具的条件都没有。

而且,李文祥和妻子都把村民的幸福,看得比自家更重。

村里凡是谁家有困难,他们两口子都是第一时间去接济,而自家的生活条件却只够温饱。

在村里干了许多年,李文祥的存款也不过2000块。

他们一家也始终住在最开始那个破庙里,过了很久之后,由于这破庙的环境实在太过恶劣,李文祥夫妻俩才咬咬牙,动用积蓄,在破庙的基础上,盖了两间新房子。

因为勤劳致富,所以,村民们早就住上了全新的大瓦房,只有李文祥一家住的房子最为破旧。

大家看老队长生活这么困难,自然是有心帮助。

不过,李文祥脾气很倔强,他觉得,大家的生活才刚变好没几年,家中压力都很大。

所以,他不愿意接受大家的援助。

其实,李文祥想要过上富裕的生活很简单,他是立过大功的英雄,按照国家政策,应当享受政府的帮扶。

可是,从回村一直到卢展工前来拜访,李文祥从来没有正面跟别人提起过自己的功勋。

李文祥觉得,国家的帮扶应该用在那些最需要的人身上,自己一家三口,身体健全,能自力更生,就不应该再给国家添麻烦。

所以,几十年来,李文祥甘于平凡。

后来,卢展工把李文祥的事迹调查明白,决心要给老英雄最高待遇时,李文祥反而表现得有些抗拒。

有记者采访的时候,李文祥十分懊悔地说:早知卢展工是书记,自己绝不会把布包拿出来的。

因为老英雄住的地方实在不好,县里一直想要给李文祥把房子翻新一下,而李文祥始终不肯。

大家只能先用看病的理由,把李文祥“骗”到医院。

然后,趁着这段时间紧急叫了施工队,把他家房子翻修好,布置了新家具。

等李文祥回家,看到木已成舟,这才终于没再拒绝。

不过,纵观李文祥一生,这几间新房子,可能就是他接受的唯一一点好处了。

他对国家几乎是一无所求,却把自己的一生全部奉献给了人民。

半生默默无闻的他,是真正值得敬佩的英雄!

参考资料:

刘梦夏《李文祥:庄稼地里的特等功臣》

青春濮阳《淡泊名利李文祥》

本文由“文史风云”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

0 阅读:0

文史狂刮风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