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古堂|江亭饯别:共君一醉一陶然

张济评文化 2023-06-06 00:50:01

光绪三十年(1904)春,岁在甲辰,严复辞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决定离京返沪。临行之际,沈瑜庆、林纾、郭曾炘、张元奇、郑叔忱、周景涛、林灏深、陈衍等在京乡人,为其在“江亭”饯别。

“江亭”与醉翁亭、爱晚亭、湖心亭齐名,并称“四大名亭”,位于宣武区西南隅,为康熙三十四年工部郎中江藻所建,故有此名。其又称“陶然亭”,是旧时燕京文人墨客雅集首选胜地,亦有“周侯藉卉之所,右军修楔之地”美名。

据《日下旧闻考》载,江藻《陶然吟》诗前小引,云:“因构小轩于庵之西偏。偶忆白乐天有一醉一陶然之句,余虽不饮酒,然来此亦复有心醉者,遂颜曰陶然。”可见其“陶然”之名,语出白居易《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诗中:“更待菊黄家酿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句。细揣“陶然”二字,亦甚契文人所重之淡泊悠然性情。

陶然亭(一)

陶然亭风光秀美,四时之景不同,春日游鸥戏水,嫩柳摇翠,夏时飞鸟穿林,红荷满池,秋季则枫栌似火,芦花漫舞,冬天又是素衣银裳,湖心亭一点而已。江藻亦曾赞言此亭:“西面有陂池,多水草,极望清幽,无一点尘埃气,恍置身于山溪沼沚间,坐而乐之,时时往游焉。”

而文人于此间宴游,听琴饮酒,赋诗撰文,亦是觞咏不断,故其声名极盛。京师风土掌故杂记《天咫偶闻》亦谓:“宣南士夫宴游屡集,宇内无不知有此亭者”。乾隆年间诗人黄景仁即曾赋诗《雪后集陶然亭先归道登黑窑厂》歌咏之。纪昀亦有诗:“左持绿酒右持螯,对此真堪赋老饕。记得红萸黄菊节,陶然亭上共登高”,记述在重阳节与友人在“陶然亭”饮酒食蟹逸事。

陶然亭(二)

此次,中国嘉德2023春拍“严群旧藏《江亭饯别图》”,卷中,严复与林纾、沈瑜庆等“陶然亭雅集”,虽为别离而聚,然所涵之饮宴赋诗,高谈畅怀,又怆然时局,为家国天下忧,亦真名士风流也,诸君的拳拳盛意,浓浓乡谊,依依惜别之心,也是情深义重。

江亭饯别图

是卷,囊有数十名家墨迹,其中,林纾绘图并作序跋,严复自题七言诗,陈宝琛题引首并跋,曾克耑题签并跋,和诗者更是累累,如沈瑜庆、郭曾炘、张元奇、郑叔忱、周景涛、郑孝胥、王允晳、姚永㮣、叶玉麟、吴用威、林灏深、陈元凯、王式通、周登皞、陈三立、许汝棻、侯毅、张茂炯、吴梅、胡远濬、林黻桢、罗复堪、吴永、汪延年、汪辟疆、曾克耑、林葆恒、陈懋咸、林志烜、马一浮等,皆有大名。

当中和诗者,多为彼时最一流闽籍名贤,彼此亦世代交谊深厚,可谓是“福建第一雅集”,又不乏桐城派名家、同光体诗人等,故亦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而所延续的“陶然亭雅集”风尚,更是“文坛清吟盛宴”,但听江岸潮声起,长亭清芳依旧。

严群旧藏《江亭饯别图》

设色纸本 手卷 1904年作

Lot 1851

严群旧藏

严复、林纾、沈瑜庆、郭曾炘、陈宝琛、郑孝胥、王允晳、王式通、陈三立、吴梅、罗复堪、汪辟疆、曾克耑、林葆恒、马一浮等三十三人题咏

《江亭饯别图》长卷

近代写绘本

1卷 绢本、纸本

引首 100×23 cm

本幅 55×23.5 cm

题跋 97×23 cm、26×23.5 cm、1171×28.8 cm

← 按住图片向左右滑动可浏览全图 →

关于“陶然亭雅集”,前后数百年,可谓蔚为风尚。如亭中北面石壁记载,乾隆四十二年,朱筠、王昶、钱坫、徐书受、金翀、张彤、王复 、胡元瑾等文士在此雅集。其中,朱筠,学者称“笥河先生”,洪亮吉、孙星衍等皆出其门下,王昶名列“吴中七子”,钱坫有“清篆书第一人”之称,徐书受则为“毗陵七子”之一。宴后,朱筠作古诗百句,王昶作《邀同竹君编修陶然亭小集》,流传于世。[1]

道光年间,黄爵滋、徐宝善、刘师陆、梅曾亮、艾畅等,亦时有“陶然亭雅集”,梅曾亮《江亭消夏记》、黄爵滋《江亭展禊启》等亦有记载。另有林则徐、魏源、龚自珍、潘德舆等,也是百务倥偬之中,在此以求“陶然”[2]。

及至晚清民国,张恨水作《陶然亭》一文,俞平伯亦写《陶然亭的雪》[3],郁达夫《故都的秋》也说每到秋天“总要想起陶然亭的芦花,钓鱼台的柳影,西山的虫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钟声”。《觉醒年代》中,陈独秀与钱玄同、刘半农亦相约在雪中的陶然亭相见,相谈甚欢。另有齐白石《重上陶然亭望西山词》、谭嗣同《城南思旧铭并叙》以及老舍、丁玲等,也都青睐“陶然亭”的清逸自适。

《觉醒年代》,陈独秀与钱玄同、刘半农亦相约在雪中的陶然亭相见

而此“江亭饯别图”中,严复、林纾、沈瑜庆等相聚于此,吟诗赏景,充盈着彼时最顶级之文人风雅,却也隐有几分离别的愁绪,以及为社稷忧心,然又报国无门的徒叹奈何。而诸贤累累所言及《天演论》对于思想启蒙的重要性,亦可见众人对于民族命运之极度牵挂与忧心,更寓是次“江亭饯别”意义之非凡。

两年前,朝廷成立译书局,当时新任学部大臣张百熙派人登门造访,礼聘严复为总办,又邀请林纾为副总办。严复因《天演论》而名满天下,可谓满腔抱负。而彼时林纾所译《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亦是风行海内,同样壮志满怀。

严复《天演论》

二人就职译书局后,制订了《京师大学堂译书局章程》(见《严复集》),又以严复为总纂,林纾为笔述,首要翻译外文课本,以肄西学之需。期间,严复希望能遵循教育宗旨为前提,将“蒙学和小学”的教科书作为当务之急,以救亡图存。

然而清廷设办“译书局”的目的,是维护皇家统治,而非真正“开民智、鼓民力、新民德”,因此朝廷本能地希望“钦定”一种教科书颁行全国。这点与严复的“开明思想”自是相悖,显然其“兴办教育”的渴求亦注定是困难重重。因此,未足两年,严复匆匆结束“译书局之履历”,黯然辞职离去。

严复(1854-1921)

“江亭饯别图”中,林纾绘陶然亭,亭中诸君交谈甚欢,颇有蕉下听风,东篱把酒之兴。而亭外,群山延绵,一派初春郊外之景,或湖波涟涟,或雾气蒙蒙,或水草丛丛,或垂柳依依。题识“江亭饯别图。是日集者十人,图中略点辍数人而已”则点明此次饯别,与会者计有十人。

《林纾年谱长编》载,此作曾出版于1937年6月1日《文艺月刊》第十卷第六号,同号刊登有林纾、陈宝琛、严复、沈瑜庆、王允皙、汪辟疆、王式道等题跋。

林纾《江亭饯别图》

以翻译家而言,林纾有“介输西方近世文学第一人”之誉。以诗文而言,其《畏庐诗存》、《闽中新乐府》等,皆开新学风气,对桐城派文学,当有承继、革新之功,对此后文学倾向,亦有开启、引领之力。

其书画亦佳,山水初灵似衡山,继又浓厚近戴熙,偶涉石涛;花鸟得师陈文台,冷逸有神韵。著有《春觉斋论画》。书则温雅流美,有书卷气,得宋人逸趣。黄濬《花随人圣庵摭忆》亦曾言:“旧京画史,予所记者,庚子后以姜颖生、林畏庐两先生为巨擘”。

林纾《江亭饯别图序》

卷中,林纾作长序,盛赞严复初来京师主持“译书局”时,朝堂大臣及铮铮国士纷纷慕名拜访。此后又言,严复的学问精深,可以饱饷什百千万之中国人。而“赁庐京师,道若隐沦”可知严复来到京师未久,心中已厌倦官场是非,萌有归隐之意。

“严子阈外履迹之稀矣,余始以为朝廷向新学”,则隐露严复从开办新学时,受聘欣然前往,最终却又在明白朝廷用意后,教育改良无果,无奈离去的苦闷。“余与严子为谊三世,而吾乡之贤士大夫又倾襟推抢于严子,两皆痛惜”亦是表达其与严复有世交,对其离京深为痛惜。

林纾序言全文著录于《林纾集》中。

林纾序言 著录于《林纾集》

而严复题自作诗跋文即《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其中诗云“旧学沉沉抱根底,新知往往穷人天”可知“新学”与“旧学”的更替,并非朝夕可就,往往需要穷极人力,才能有所改变。

“共道文章世所惊,谁信闽人耻为名。入朝见嫉古来有,黄钟瓦釜皆雷鸣。”则可见严复编译《天演论》后,虽享有大名,然其性淡泊,并不为名利而来。严复亦深知,此前入京主持译书局,难免被人嫉妒,其所承受的“黄钟瓦釜”隆隆之音,何尝又不犹如雷鸣,震彻心间,使其战兢,如履薄冰。

严复跋文《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

“乾坤整顿会有时,报国孤忠天鉴之。但恐河清不相待,法轮欲转嗟吾衰。”既是严复对腐朽的晚清有诸多不满,又可见其拳拳报国之心,天地可鉴。只是其亦哀怨惜时不我待,又恐渐年老体衰,满腔热望不知何时能实现。

“自惭厚糈豢非才,手版抽将归去来。颇拟庐岑结精舍,倘容桐濑登钓台。”此诗句中,运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严子陵钓台”的典故,表明严复在对清廷极度失望后,自此乡野结庐,隐居拂去之心。“孤山处士音琅琅,皂袍演说常登堂。”则是指林纾为五城学堂教习事。其亦不禁感慨“可怜一卷茶花女,断尽支那荡子肠”,以林纾所译《茶花女》为引,将内心怀才不遇的不甘、为家国忧虑的情绪一涌而出。

而“即今多难需才杰,郭张陈沈俱奋飞。”所提及的与会乡人“郭张陈沈”,应即郭曾炘、张元奇、陈衍、沈瑜庆。林纾的序言中,亦言及“沈涛园、京兆郭春榆、小宗伯张玲五侍御”等。

严复自题七言诗全文著录于《百年闽诗》中。

严复《甲辰出都呈同里诸公》 著录于福建省文史研究馆编《百年闽诗》

江亭饯别与会者长句奉和

严复又延请友朋先后作跋

据卷中题识、跋文等,可知此“陶然亭雅集”,与会者计有十人,分别为严复、林纾、沈瑜庆、郭曾炘、张元奇、郑叔忱、周景涛、林灏深、陈衍,另有一人暂不可考。席间,林纾写江亭饯别图并作江亭饯别图序,严复自题七言诗《出都示同乡诸公》,沈瑜庆、郭曾炘、张元奇、郑叔忱、周景涛等亦赋长句奉和。

沈瑜庆,字爱苍,号涛园,侯官人,沈葆桢第四子。光绪乙酉举人,官至贵州巡抚。其跋文“民族推排旧社会,物竞说法新藐躬”即言严复的《天演论》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之科学思想。“长沙尚书”为张百熙,“南皮”为张之洞,“郑太夷京卿”为郑孝胥。

沈瑜庆 跋文

郭曾炘,字春榆,号匏庵,侯官人,郭柏荫之孙。光绪庚辰进士,改庶吉士,授礼部主事,官至典礼院掌院学士。其跋文“居然哜胾能升堂,天演一论破天荒”亦是言及严复《天演论》犹如石破天惊,影响极大。

郭曾炘 跋文

张元奇,字君常,号姜斋,侯官人,“棋圣”吴清源的外祖父。光绪十二年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监察御史、湖南岳州知府、奉天锦州知府等职。其跋文“物竞从知优者存,黄天当立吾何弃”言及“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思想,不应被摒弃。

张元奇 跋文

郑叔忱,字尔丹,长乐人,郑天挺之父。光绪十六年进士,由庶常升至侍讲,提拔为奉天府丞,兼提督学政。其跋文“往年我读天演论,初疑刻画工文章”亦言及《天演论》。

郑叔忱 跋文

周景涛,字松孙,号洵生,侯官人,御医。光绪十八年进士,散馆改主事,又改江苏阜宁县知县。其跋文“公归莫去钓严滩,梦到觚棱倘回首”,规劝严复莫要归隐,可静待他日。

周景涛 跋文

此后,严复又延请陈宝琛、郑孝胥、王允晳、姚永概先后题咏。

陈宝琛,字伯潜,号弢庵,闽县人。末代帝师,晚清大臣,学者,官至正红旗汉军副都统、内阁弼德院顾问大臣,为毓庆宫宣统皇帝授读,辛亥革命后仍为溥仪之师。

考陈宝琛《沧趣楼诗文集》亦有《沪上逢几道有诗酬之》《题几道<江亭饯别图>》,可知严复离京后,与其沪上相逢,亦曾请其和诗。其跋文“斯文气类关时会,去国心情杂醉醒”可见严复离京时心情复杂,感慨亦多。

陈宝琛 跋文

陈宝琛 跋文著录于《二十世纪诗词文献汇编 诗部 第2辑 第1册》

郑孝胥,字苏戡,一字太夷,号海藏,闽县人。近现代诗人、诗学家、书法家、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郑孝胥跋文载于《海藏楼诗集》《海上文学百家文库》等,《郑孝胥日记》中亦有载“3月21日,为严幼陵《题江亭饯别图》五古一首”。其中,“严书满天下,身世尚相弃”感叹严复为新学为尽力奔走,却空余一腔抱负。

郑孝胥 跋文

郑孝胥跋文 著录于《海上文学百家文库》

王允皙,字又点,号碧栖,长乐人。光绪十一年举人,先后入奉天将军依克唐阿与北洋海军幕府,后官安徽婺源知县。王氏作诗以苦吟称,善锤炼字句。其跋文“长安海,伤心地,仅盟鸥淡语”亦是隐喻严复未能一展抱负。

王允皙 跋文

姚永㮣,字叔节,安徽桐城人,姚莹之孙。光绪十四年解元。有文名,诗宗北宋。曾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师范学堂校长,北京大学文学科长等。姚永㮣跋文著录于其《慎宜轩集》,其中“严侯数遭逢,了不异常辈。……奈何蕴不施,肠熟迩反退”颇是感慨严复才华卓绝,惜生不逢时。

姚永㮣 跋文

姚永㮣跋文 著录于其《慎宜轩集》

严璩珍藏《江亭饯别》

遍邀名贤,赋诗以和

严复去世后,长子严璩珍藏此《江亭饯别》卷。严璩,字伯玉,民国时期曾任财政部长。其于严复逝后四年(1924)由陈宝琛补题引首,又在民国年间先后请叶玉麟、 吴用威、林灏深、陈元凯、王式通、周登皞、陈三立、许汝棻、侯毅、张茂炯、吴梅、胡远濬、林黻桢、罗复堪、吴永、汪延年、汪辟疆、曾克耑、林葆恒、陈懋咸、林志烜赋诗以和。

陈宝琛 题写引首

叶玉麟,字浦荪,晚号灵贶居士。桐城人,与李国松受业于同县马其昶,为高第弟子。精于古文,与郑孝胥相善。其跋文“自有严氏书,万窍豁蒙蔽”言及严复《天演论》,开民智。

叶玉麟 跋文

吴用威,字董卿,浙江仁和人,官福建盐运使。有《蒹葭里馆诗》四卷。其跋文“拳怀忧国志,妙略付沧浪”言严复又忧国之志。

吴用威 跋文

林灏深,字郎溪,侯官人,林则徐曾孙。学部左参议,宣统三年任弼德院参议。其跋文“袖尽扁庐医国手,可怜传世祗文章”盛赞严复如扁鹊,有“国士”之才,可医治“国疾”。

林灏深 跋文

陈元凯,字陶庵,闽县人,林觉民岳父。清光绪十五年举人,候补知县,后半生续修《螺江陈氏族谱》。其跋文“绝学空传天演论,诗名能已海藏楼”赞言严复《天演论》为绝学,诗文亦可匹敌郑孝胥。

陈元凯 跋文

王式通,字志庵,号书衡,原籍浙江山阴。光绪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大理院少卿。 民国后曾任司法部代总长、国务院秘书长、全国水利局代总裁、北京故宫博物院管理委员会副委员长等职。其跋文“信达难时雅更难,译家深刻类申韩”言及严复“信雅达”的翻译理念。

王式通 跋文

周登皞,字希民,闽侯人。光绪十四年举人,为顺天补用知县。历任顺天中学堂总理,顺天学务总汇处提调,辽渖道监察御史。其跋文“我时捧檄宰京县,胜饯未及谪江亭”言及彼时其刚被任命为京畿一带知县,未能参与江亭饯别。

周登皞 跋文

陈三立,字伯严,号散原,江西义宁人,近代同光体诗派重要代表人物。其与谭延闿、谭嗣同并称“湖湘三公子”,又与谭嗣同、徐仁铸、陶菊存并称“维新四公子”,有“中国最后一位传统诗人”之誉。其跋文“腹痛廿年伤饯路,如烟事散枉追论”对于严复的逝去,甚为痛惜。

陈三立 跋文

许汝棻,字鲁山,号梦虚跛叟,江苏丹徒人。光绪二十四年登进士,后任福建财政监理官。1932年任伪满国务院次长,1937年辞职。其跋文“新知旧学谁平议,海水群飞二十年”言及新学与旧学之争,激烈异常。

许汝棻 跋文

侯毅,字雪农,号疑始,无锡人。其是廉泉的从侄女婿,亦是严复的弟子。其跋文“德国博士某尝谓先生之学术经济即西方亦所仅见,……日本伊藤博文去先生同时游学欧洲,终获大用。”将严复与伊藤博文并提。日本任用伊藤博文,明治维新后,国力渐强,而严复却未能受重用。

侯毅 跋文

张茂炯,字颂清,号君鉴,江苏吴县人,张茂镛弟。光绪三十年进士,宣统时任度支部司长、盐政院总务所长,民国初任财政部盐务署。其跋文“征轺乍来又去,话离悰倍添凄楚”言及严复来去匆匆,不能施展才华,别离亦是凄楚。

张茂炯 跋文

吴梅,字瞿安,号霜厓,江苏长洲人。现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其桃李满天下,如朱自清、郑振铎、梅兰芳等皆为其学生。其跋文“问贞元朝士,头白梦觚棱”说的是尽管严复为国白头,却仍“暮年羁旅,空惜兰成”。

吴梅 跋文

胡远濬,字渊如,别号天放散人,怀宁人。清末民初教育家、哲学家。光绪十七年,江南乡试中举。三十二年应严复之聘,执教安徽高等学堂。其跋文“时老人居京师,久感大道之不行,怅然有归志”亦是言及严复因世道腐败,遂惆怅而归。

胡远濬 跋文

林黻桢,字肖蜦,侯官人,林则徐长房曾孙。官江苏知县,入民国。有《霜杰词》。其跋文“谠论存原富,时流谤美新”言及严复《天演论》之外,另一经典作品《原富》。

林黻桢 跋文

罗复堪,名惇㬊,字孝瑴,号复堪,广东顺德人,康有为弟子。历任司法部文案、教育部参事、内政部秘书。新中国成立后为中央文史馆馆员。其跋文“遗著诵万遍,众戚当率吁”言及严复的影响极深。

罗复堪 跋文

吴永,字渔川,一字盘庵,室名观复斋,浙江吴兴人,曾国藩孙女婿,盛宣怀堂妹夫。民国初年曾任山东提法使。工书法,学董其昌。其跋文“今之朝贵皆容容保位者,言语不谨,取祸之道也。”可见严复对其的谆谆告诫,亦可知严复对腐败的朝廷已经失望透顶。

吴永 跋文

汪延年,字寿承,一字绶丞,札县人。擅行书。其跋文“江亭芦柳今犹在,汉殿觚棱梦已阑”言及严复因时局而壮志难酬,然江亭的雅集,却已成为盛事。

汪延年 跋文

汪辟疆,即汪国垣,字笠云,别号展庵,江西彭泽人,近代目录学家、藏书家。著有《光宣诗坛点将录》。其跋文“郭张陈沈赋长句,共惜坐废忧艰虞”言及与会诸君,为国家兴废所忧。

汪辟疆 跋文

曾克耑,字履川,号橘翁,闽县人。工书,以瘦金见称,擅诗文。曾任香港珠海学院、新亚书院教授。曾受学吴闿生、陈衍、陈三立门下。是卷为其题签。卷后并有其作跋言,云“手携白日烛幽窅,精微演变穷诸天”言及严复《天演论》,如太阳烛照。

曾克耑 跋文

林葆恒, 字子有,号讱庵,闽县人,林则徐侄孙。曾任驻小吕宋(今菲律宾)副领事、驻泗水领事。其跋文“怊怅贾生宣室,无术动明庭。虹月沧江满,空压归舲”亦言及严复空有一身治国之道,朝廷却不委以重任,最终无奈离去。

林葆恒 跋文

陈懋咸,字泽感,号虚谷,闽侯人,陈宝璐之子。曾任职安徽省高等审判厅审判官兼省布政司文案。其跋文“谁遣长沙虚问对,坐令正则赋清醒”言及当时严复受张百熙之邀,赴京任译书局总办。

陈懋咸 跋文

林志烜,字仲枢,号籀庵,闽县人,林春溥曾孙。光绪三十年进士,善山水画,颇有韵逸,客居北京,与同辈结谊南画社。其跋文“平生久蕴天人论,隔代重披主客图”言及严复的《天演论》,严璩又重展斯卷,令人慨叹万分。

林志烜 跋文

严群出示此家藏

马一浮奉和短章

1961年,严群将此家藏出示好友马一浮,马一浮奉和短章。严群为严复侄孙,燕京大学教授。

马一浮,字一佛,后字一浮,号湛翁,别署蠲翁,浙江会稽人。中国现代思想家、诗人和书法家。其与梁漱溟、熊十力合称为“新儒家三圣”。马一浮此跋文著录于《马一浮集》,其中“急飚挟晦雨,众声乱鼃黾。驰辩有驺生,解颐绝匡鼎。”亦是言及朝野昏暗,严复的匡国之志,无处施展。

马一浮 跋文

马一浮跋文 著录于《马一浮集》

结语

此严群旧藏《江亭饯别图》卷,为严复辞去京师大学堂译书局总办,准备离京归去,诸乡人为其饯别而成,又经严复家族世代珍藏。其中,林纾作图,陈宝琛题写引首并跋,曾克耑题签并跋,其余与会者,如沈瑜庆、郭曾炘、张元奇、郑叔忱、周景涛、林灏深等亦皆名士,和诗亦是以纪其盛,并感怀严复之“怀才不遇”,其《天演论》更是震动朝野,为思想巨著。

而卷中另有累累题跋者,如郑孝胥、陈三立、马一浮、汪辟疆、王允晳、姚永㮣、吴梅、罗复堪等,皆耳熟能详,另有叶玉麟、吴用威、陈元凯、王式通、周登皞、许汝棻、侯毅、张茂炯、胡远濬、林黻桢、吴永、汪延年、曾克耑、林葆恒、陈懋咸、林志烜等,与“江亭饯别”诸君,亦或同乡后辈,或交谊深厚,或往来诸多,亦皆名士。

陶然亭:共君一醉一陶然(《觉醒年代》剧照)

如此诸多墨迹,齐聚一卷,数百年“陶然亭雅集”中,亦属罕见,更可谓是“福建第一雅集”。尤是卷中,严复因满清朝廷腐败,而无法将“振兴教育,开启民智”的新学理念付诸实践,其之惆怅、无奈,跃然于纸,亦可视为彼时国人为救亡图存而着急奔走的缩影。

事实上,严复离京后,译书局亦未持久。在《严复年谱》中,有载是年六月,其致弟子熊季廉信亦有言及译书局“五月底停办之说”,可见其虽已挂冠而去,内心却仍有国事之念。

陶然亭中,林则徐曾撰联“似闻陶令开三径,来与弥陀共一龛”,料想当时严复、林纾、沈瑜庆等人饯别时,亦是百感交集。陈衍在《石遗室诗话》亦言“江亭虽不过一小邱,而二百年文酒所萃,景物别有一番风味。”由此可见,陶然亭景致虽清幽,而其人文荟萃,志同道合与雅集掌故,才是真正“共君一醉一陶然”也。

江亭饯别图

参考资料:

[1] 李兰芳《陶然亭与京城文人雅集》

[2][3] 何安安《陶然亭:文人们的“清静世界”》

▲ 同古堂坚持原创

感谢关注并欢迎转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0

张济评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