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天一件文物:西周中期旅父乙觚

文字绘者青青 2024-10-19 03:49:00

这种长身细腰、大喇叭口、小喇叭圈足的青铜器,被宋人命名为“觚”。在宋之前这类青铜器不叫“觚”,因此孔子那句有名的“觚不觚”所指的,以及《说文》中所解释的,并不是这类青铜器。

近些年出土过一件“内史亳同”觚,自名为“同”。此外还有不少证据指向“同”,所以目前学界基本达成了共识:这类青铜器本名为“同”。但从宋代以来一直叫它“觚”,改起来实在是费力且没必要,还是叫“觚”吧。

觚,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出现了,最早出现的是陶觚和漆觚。有很多人把觚归为饮酒器。就最早期的陶觚来说,的确像个大口杯,很可能是饮器。但随着觚的口沿外撇的幅度加大,显然后来的觚不再可能是饮酒器了。

跟爵类似,用铜觚来饮酒也是反人性的。觚和爵都是行祼礼之器,两者常常组合出现。

图片来自网络

上面两件商代晚期的青铜器铭文中,可见一个跪坐人手持一觚,觚上方插入一长条器物,应该是在行某种祭祀礼仪。

依据腹部直径与通高的比例关系,大致可将铜觚分为两类:粗体觚和细体觚。而这件旅父乙觚属于细体觚里的极细觚。

图片来自网络

器高25.2厘米、口径13.2厘米、腹深18.4厘米、重600克,腰极细,目测只有3、4厘米,口沿外侈,圈足以上像极了唢呐。

圈足饰三层纹饰带:中层为主要纹饰,三个相间的夔龙纹;上下层饰带状目雷纹。纹饰以凸起的细线勾勒,椭圆形的眼睛在其中特别突出。

圈足内壁铸有“旅父乙”三个字。甲金文的“旅”字为会意字,以两个人代表众人聚集于旗下,会军旅之意。

这里的“旅”是一个族徽铭文,比普通的甲金文“旅”字更加形象。旗杆顶部有特别的三角装饰。下面有三个人共同扶着旗杆下部一个圆形的东西。

带有“旅”字族徽铭文的青铜器出土了一些,看来当时旅族是一个较大的家族。

图片来自网络

这件文物时间是西周早期,出土于陕西省扶风县法门镇庄白村1号西周窖藏,藏于宝鸡周原博物院。

0 阅读:0

文字绘者青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