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豫让坚信的理念却存致命缺陷

欲云谈史论今 2021-02-07 21:06:56

一天下朝后,伯宗满脸喜色地回到了家中。妻子见到了,看他这么高兴,不由得问:“您今天满脸笑容,是有什么喜事吗?”伯宗显得有些兴奋,笑着回答:“今天我当朝发言,诸大夫都夸我智如阳子!”

阳子,就是晋襄公太傅阳处父;因为他博文多学、智谋过人,才被晋文公亲自遴选为太子的老师。如今群臣竟然将伯宗与阳处父相提并论,当然是个极大的荣耀。伯宗虽然并非卿士,但多次在关键时刻出谋划策,是晋景公颇为倚重的大臣。伯宗声望日隆,即便将来不一定能当上卿士,却有步阳处父后尘、当上太子太傅的趋势——这如何不令人高兴?

伯宗妻子听了这话,却有些担忧:“阳处父为人华而不实,能言善辩却毫无谋略,所以他才会遭遇大难。这有什么高兴的?”阳处父贤名在外,晋人却多认为他善于夸夸其谈而太不务实。因为曾经得罪了狐氏,在赵盾与狐射姑的权力斗争中阳处父不幸成为牺牲品,被狐射姑派人给刺杀了。与阳处父相提并论,有什么好高兴的?!

听妻子这么一说,伯宗还有些不服气,马上提议:“我出面请诸位大夫吃饭,期间与他们交谈,您注意听听看!”

于是,伯宗就邀请众多大夫前来家中,一同把酒言欢。宴席散去之后,伯宗夫人承认丈夫确实是高人一等:“那些大夫确实都不如你。然而,人们无法容忍贤明之士长期高过自己,未来您必将遭难!为何不赶紧物色一位可靠士人来保护儿子伯州犁呢?”才能高过众多卿士,又不能依附于那些掌权者,伯宗这样的人在晋国日趋残酷的权力斗争中确实难以生存。

从此,伯宗未雨绸缪,四处结交士人,希望找到一位能庇护儿子的人。很快,他就找到了一位义士——毕阳。一来二往之后,伯宗与毕阳熟络了起来,成为相知甚深的挚友。

就在伯宗为得到一位义士暗暗庆幸之时,祸事就突然降临了。公元前576年,因为妒忌伯宗之能,“三郤”陷害了伯宗、将其杀害!

身为伯宗好友,毕阳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救助伯宗遗孤的责任。他克服种种危险,将伯州犁安全送往楚国,逃过了“三郤”的追杀。

郤氏家族,是当时晋国最为强大的氏族。郤缺、郤克之后,郤氏在晋景公时有三人担任卿士、五人担任大夫,号称“其富半公室,其家半三军”!无论郤氏再怎么强大,毕阳都无惧风险,慨然救助好友之子、敢与郤氏作对,堪称义胆双绝。

因为救助伯州犁一事,毕阳的侠义之名顿时远扬。常理而言,在郤氏被晋厉公灭族之后,毕阳及其后人应该能得到公室的重用。无奈,晋国已进入“寡头”垄断政坛的时代,除卿族外,其它氏族再也难得登上高位。因此,虽然毕阳声名远扬,但家族在晋国却始终难以发达,不得不栖身于各大卿族门下,以求谋生。

到了毕阳孙辈之时,晋国只剩下了六大卿族:范氏、中行氏、知氏、韩氏、赵氏、魏氏。自从士会之后,无论是声望还是实力,范氏都在晋国鹤立鸡群。毕阳之孙豫让也仰慕范氏威望,就投身于范氏门下。可从士会之孙士匄时起,范氏一族就逐渐堕落,不再有祖上“恭良谦让”的家风。所以豫让在范氏家中过得并不愉快,不久后就改投中行氏门下。可中行氏与范氏联姻,早已是蛇鼠一窝。在范氏家中豫让都得不到重视,自然在中行氏家中也难得出头。

公元前497年6月,因为赵氏内乱,引发了一场晋国六大卿族的大混战。八年后,知氏、赵氏、韩氏、魏氏联手,彻底击败了范氏与中行氏,让卿族减少到了四家。这之后,郁郁不得志的豫让又不得不改投知氏门下。

在春秋中期时,因为人丁不旺,知氏一度在晋国被边缘化。可范氏与中行氏被驱逐后,知氏却再次强大起来,一跃成为四大卿族中的佼佼者。豫让投奔知氏,这也是良禽择木而栖的明智之举。知氏家主荀瑶,也许曾听说过豫让祖父毕阳的义举,对豫让极为看重,待他远超一般士人。连续“跳槽”两次后,终于找到了能重用自己的主君,豫让也相当高兴,从此安心在知氏门下呆了下来。

可惜,好景不长。

在当上执政卿后,荀瑶太过刚愎自用,慢慢被其它卿族给孤立了起来。公元前453年,因为强索土地不成,知伯率韩、魏二家前往攻打赵氏的晋阳城。不想,在知伯就要攻破晋阳城之际,韩、魏二家居然反水,偷偷与赵氏联手,掘开了堤坝反淹知氏大军,令知氏彻底被灭!这之后,赵襄子还砍下了知伯头颅做成便器,每天如厕时都向头颅撒尿以泄恨!

知氏一倒,以前跟随知伯的士人们也是“树倒猢狲散”,大多改换门庭,到别家去谋求生路去了。

可豫让在得知赵襄子如此侮辱知伯后,却极为不甘,决心要为君主复仇:“唉!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我一定要为知氏报仇!”于是,豫让改名换姓,乔装成刑余之人混入赵氏家中,想刺杀赵襄子。不想,赵襄子极为警惕,很快就揪出了豫让。被抓住后,豫让也丝毫不隐瞒,坦率地声称自己就是想为知伯报仇。

赵襄子身边人见豫让要为荀瑶复仇,都想立刻杀掉他,以绝后患。可赵襄子对豫让却极为佩服,再加上豫让祖父毕阳的威名,并不想就这样杀了他:“他是一位侠义之士,我今后小心躲避他就是了。况且知伯已经绝后,他的臣子却还能为他复仇,这是天下难得的贤人!”忠贞不二,是每位君主都欣赏的美德。豫让祖父有保护贤人遗孤的美名,现在他也能替死去的主君复仇,这样忠贞不渝的义士死于自己手下,赵襄子也有些不忍心。

因此,赵襄子最终还是放过了豫让。

侥幸逃过一劫的豫让并不想就此罢休,他再度进行乔装打扮:先是把自己全身涂满了漆,装得好像生了癞疮一般;然后他又毁容,扒光了胡须和眉毛,伪装成一个乞丐!当豫让在自己家门口乞讨时,他老婆都已认不出他,奇怪地说:“形貌虽然不像我丈夫,声音为什么却这么像?”为此,豫让又吞炭令声音变得沙哑,完全改变了原来的声音!

豫让如此处心积虑地准备复仇,他的一位好友也知道了。好友特地找上门来,劝说他:“您的复仇方式实在是太过艰难、也太难以成功了。说您有志气则确实是如此,可要说您聪明就不尽然了。以您的才能,如果能与赵氏相善,他必定能亲近于您;您再趁机复仇,不是要比你现在这样做要容易得多?”

豫让听了,坦然地笑着回应:“这样做是为先前的知己来报复后日的知己,替原来的主人来杀害新的主人,大乱君臣之义。再说向主人示忠却又杀了他,就是怀有二心。我之所以要知易行难,也是要让后世怀有二心的人臣惭愧!”

不久后,赵襄子外出,被豫让提前打探到了消息。为此,豫让提前埋伏到了赵襄子必经的大桥桥下。

可就当赵襄子经过之时,他乘坐马车的马突然惊起!

豫让还在寻求复仇的消息,赵襄子早就听闻。一见乘马突然异常,赵襄子马上警觉了起来:“一定是豫让在此!”他立刻命人四处搜索,果然抓捕到了豫让。

这次赵襄子不敢再留情,责备豫让道:“您不也服侍过范氏、中行氏吗?知伯曾灭范氏与中行氏,可您没有为范氏、中行氏复仇,反而投靠了知氏。现在知伯死了,您为何要这么执着地为他复仇?”

豫让没有丝毫犹豫,答道:“下臣事奉范氏、中行氏时,范氏、中行氏以普通人来待我,所以下臣也以普通人来报答他们;可知伯待我以国士,所以下臣也像国士那样来回报知氏!”

义士之后,风骨果然不同!

赵襄子不由得感叹道:“唉,豫让啊!您为知伯复仇,盛名已成;可我放过您一次,也已足够。您自己考虑该怎么办,这次我不能再放过您!”说完,让士兵们包围了豫让。

豫让自知难逃一死,便请求击杀赵襄子的衣服,以达成未了的心愿。赵襄子佩服他的为人,居然真的脱下了衣服,送给了豫让!

豫让拔剑在手,跳了三下,然后刺向了赵襄子衣服,说:“你可以报答知伯的恩惠了!”说完,立即自尽而亡!

作为历史上著名的义士,豫让名声远超他的祖父毕阳。其实毕阳的品行,并不亚于豫让。豫让能如此忠义,可谓是家风一脉传承。如果毕阳、豫让能碰上一位好的主人,不说青云直上、光宗耀祖,但总能得到一个更加完满的结局。

可无论是毕阳还是豫让,他们所侍奉的伯氏、范氏、中行氏、知氏,都在残酷的权力斗争中成了失败者。为此,满怀忠义的豫让执着复仇而不得善终,成为历史上一个著名的悲剧事件。忠义之士以悲剧收场,难道是老天爷不能善待义士吗?

豫让的悲剧,恐怕更多的还是在于他对于忠义的理解存在缺陷吧!

春秋早期,公子纠在与公子小白的权力斗争中落败,不幸被鲁国人杀死。辅佐公子纠的两位士大夫,召忽选择尽忠而死,管仲却以忠于社稷而不忠于个人的名义选择了忍辱偷生。后来管仲辅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让齐国成功称霸东周——管仲的忠义与召忽的忠义,究竟孰高孰低?

以此而言,豫让“人以国士遇我,我以国士报之”的理念,其实就存在一个致命缺陷:“待我以国士”的君主,他本人德行如何?如果君主本身德行有缺,甚至还是大奸大恶之人,忠心于他的意义何在?知伯之所以没笑到最后,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德行有缺,平日里太过刚愎自用。就算知伯能以国士对待豫让,可更多士人却被他的刚愎自用所伤害!晋阳城下的失败,正是因为知伯失去了人心!豫让只关心于君主如何待我,却不关注君主的德行,踏上悲剧的道路也就情有可原了。

所以说,比豫让替知伯复仇更加可悲的悲剧,应该是家族祖孙三代都未逢其主吧?

1 阅读:360
评论列表
  • 2021-02-08 07:38

    智伯失败,刚愎自用只是直接原因,真正的根本原因是对民众盘剥最重,赵氏百姓负担不足智氏的一半。赵氏深得民心是能长期坚持的最主要条件,直到反击胜利。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这是孙子兵法的说法吧?不过,知氏改劳役租为实物租的做法,不过是当时大趋势;赵氏坚持籍田法,未必就效率高。虽然籍田制在维护公平性方面占优……
  • 2021-02-08 12:16

    赵无恤趁着父丧杀姐夫逼死姐姐就道德高尚了[得瑟]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当然得就事论事了。。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