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可染:黄宾虹老师的画,远看什么都有,近看什么都找不到!

品艺中国 2021-08-19 13:30:37

黄宾虹 黄山天都峰

黄宾虹山水画与众不同,高人一等。潘天寿说他“一张画能画七八遍十数遍,结果使画面葱葱郁郁,气象蓬勃,丰富至极而不失于空灵”;李可染说“黄宾虹老师的画,远看什么都有,近看什么都找不到”;傅雷说“黄氏写意,笔墨圆浑,华滋苍润,忌复北宋规矩”“笔致凝练如金石,活泼如龙蛇,设色妍而不媚”。

他绘画的技法,早年行力于李流芳,程邃,以及髡残,弘仁等,但也兼法元、明各家。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新安画派疏淡清逸的画风对黄宾虹的影响是终生的,六十岁以前是典型的“白宾虹”。69~70岁,黄宾虹有巴蜀之游。这是他绘画上产生飞跃的契机。其最大的收获,是从真山水中证悟了他晚年变法之“理”。

七十岁后,所画作品,兴会淋漓、浑厚华滋;喜以积墨、泼墨、破墨、宿墨互用,使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十分挺拔。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逐渐形成的显著特色。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那么黄宾虹的画到底深奥在哪里呢?为什么一般人看不出他的好呢?我的体会有三:一、以书入画。“用写字的方法作画”是绘画教学中老师常说的一句话,说明书法对学中国绘画的重要。中国书法历史悠久,由象形开始慢慢发展经历了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其间形成了许许多多的流派,造就了像王羲之、颜真卿、苏东坡、赵孟頫那样光照千秋的书法家。从实用的意义看,文字由篆到楷是一种进化,但从艺术的角度看那是一种倒退。早期文字,甲骨籀隶古拙天真;而后草行,奔放秀美;及至楷书,虽法度严明,终究缺乏生机。黄宾虹作山水,推崇最具艺术性的篆隶笔法,符合古人取法乎上的艺术思想。从书写的技法来看,篆隶较之行草楷书更简单灵活。这种来自书法的简约灵动、古朴自然的美,正是黄宾虹追求的“内美”。但对于普通的欣赏者来说,篆隶毕竟陌生,他们更熟悉流畅秀美的行、草和端庄整齐的楷书。表现在画上,他不以景物为描写对象,而是让笔墨当主角,这是黄宾虹山水难懂的原因之一。

二、不以确定的轮廓线定型。黄宾虹山水之所以“远看什么都有,近看什么都找不到”,是因为他通常不以确定的轮廓线定型。对造型来说,用一根线条来确定对象的大小形状是最简单的表现方式,也是通行的方式。黄宾虹不用这种方式,是因为他觉得这样太直白太简单,是外美,不能尽情展现书法的美笔墨的美。他以其丰富多变的笔法和简单古朴的点线来描绘画中的一切,阐述他书画一法的“内美”思想。这不是猎奇,而是对传统绘画的突破,正是他的这一突破,将中国山水画的表现手法推向了极致,让小雅者无处着手。

三、笔墨生辣,藏巧于拙。中国古玺印中有一种叫“急就章”的印,篆法简约,刀法爽利,不羁绳规,为印人推崇。黄宾虹一生,对中国玺印研究颇深,他把将军印率性自然的艺术风格有意无意地表现在山水画中,比如笔墨的残缺、重叠,景物的不周、不整等。所以,我们如果用既有的审美观去看他的画,是很难理解他的“内美”的。在用笔上,他以铸铁之力运柔毫,万毫齐发,八面出锋。所作骨线如商彝秦权,凝练迟涩。不求局部流畅妥帖,时有破格意外之笔,或点或画,或聚或散,不和俗调,得意外之美。而在用墨上,不以浮滑调匀、渐浓渐淡的方式表现墨色,任浓淡各尽其美。石涛一笔见五色,“四王”以干笔层层画出浓淡,而黄宾虹以古拙之笔,蘸极浓极淡之墨,任意挥洒。虽千笔万笔而不紊,笔笔见笔;重重叠叠而墨分七色,浑厚华滋,远胜古人一筹。而其用色如用墨,但求生辣,与阴至阳极中求和谐,此中“内美”,又怎是那些以为跟大师学几天,就把自己也当作大师的人可以“一目了然”的?

黄宾虹(1865 年1月27日——1955 年3月25日),原籍安徽省徽州歙县,生于浙江金华,成长于老家歙县潭渡村,初名懋质,后改名字,字朴存,号宾虹,别署予向。近现代画家,擅画山水,为山水画一代宗师。六岁时,临摹家藏的沈庭瑞(樗崖)山水册,曾从郑珊,陈崇光等学花鸟。精研传统与关注写生齐头并进,早年受“新安画派”影响,以干笔淡墨、疏淡清逸为特色,为“白宾虹”;八十岁后以黑密厚重、黑里透亮为特色,为“黑宾虹”。他的技法,得力於李流芳、程邃,所作重视章法上的虚实、繁简、疏密的统一;用笔如作篆籀,洗练凝重,遒劲有力,在行笔谨严处,有纵横奇峭之趣。所谓“黑、密、厚、重”的画风,正是他显著的特色。黄宾虹曾说过学习传统应遵循的步骤:“先摹元画,以其用笔用墨佳;次摹明画,以其结构平稳,不易入邪道;再摹唐画,使学能追古;最后临摹宋画,以其法备变化多。”黄宾虹所说的宋画,除了北宋的大家外,往往合五代荆浩、关仝、董源、巨然诸家在内。

3 阅读:1269
评论列表
  • 2021-08-19 20:38

    致敬百年巨匠一黄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