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传保险要打破刚兑?真相在这里!

林保知 2024-03-31 00:57:51

最近,一则“保险业或将打破刚性兑付”的消息在社会上引起了轩然大波。

许多人开始担心,如果真的打破了刚兑,我们的保险收益会不会受到影响?

别着急,让我们一步一步来聊聊这个问题。

这件事的源头,是财新周刊题为《处置问题险企》的专题文章。

全文共有1万多字,涉及到很多行业术语,阅读起来有一定门槛。

据说文中提到了《保险法》在修订“若被接管的保险公司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依法进行保险业务转让的,经国务院批准,可以对保险合同进行合理变更。”这个消息,就像一阵突如其来的寒流,让人们的心不禁紧缩。

我们先要明确一点,这则消息并非最终的决策,而是一种可能性。

那到底这事儿有没有事实依据呢?

没有,这是一则 “据作者了解到” 及 “正在起草修改” 的消息。

所以,你看,连征求意见稿都不是,居然被传得这么魔幻。

这篇,简单说说我的个人观点,不一定对,但会尽量摆脱断章取义的站位,为各位客户朋友、同行朋友提供些参考素材。

一、法律原则的坚守:法不溯及既往

我们先名词解释一下什么叫法不溯及既往?简单来讲,就是指新出的法律,通常不具有追溯力,不能用今天的法规去约束昨天的行为。

法律不追溯过往,这是一个基本的法律原则,旨在保障法律的一致性和稳定性,避免人们对法律变化的不确定性产生恐慌,从而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在法律更迭之际,这一原则尤为重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104条

即便保险法真如传闻所说的做了修改,对于修改前已经签订的保险合同,依旧会沿用“法律不追溯过往”的原则,以旧保险法为准。

我国监管机构在处理此类问题时,通常会给予足够的时间过渡,并在新旧法律之间设立明确的过渡条款。

对于已经购买保险的朋友来说,没有必要因为法律的修改而感到不安。

特别是对于那些尚未得到官方确认的小道消息,应该保持冷静,因为它们可能仅仅是未经证实的流言蜚语。在未知全貌的情况下,过度担忧并无必要。

二、极端情况下的应对措施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104条也提到了到除非是特殊情况,为了「保护公民利益」,才可能有特殊规定。

什么叫极端情况?

打个比方,如果一家保险公司的资金不足以满足其赔付义务,它可能会面临监管机构的介入。这种干预可能包括临时接管,以期公司能够恢复正常运营。

然而,如果干预无效,情况可能会升级到更严重的阶段。

在这样的极端情况下,保险保障基金会可能会介入,采取措施确保保险合同的履行。这可能涉及资产重组,包括引入新的投资者或转让股权。

历史案例,如安邦保险和华夏人寿(属于明天系),就是在这种机制下得到解决的。

当保险公司的规模非常大,或者出现了一系列的保险公司倒闭时,可能会出现没有其他保险公司愿意接管的情况。

在这种情况下,保险保障基金会将介入,对保单持有人的权益进行保护。救助措施分为两种类型:

1、针对财产保险和短期健康保险的保单,如果保险公司破产或被撤销,处理方式如下:

★对于尚未发生理赔的保单,如果索赔金额不超过5万元,保险公司将退还保费或现金价值。如果索赔金额超过5万元,保险保障基金会将承担90%的赔付责任。

★对于已经发生理赔的保单,保险公司必须按照合同规定全额赔付。

《保险保障基金会管理办法》第二十条

2、另一类是长期寿险合同,包括重疾险、年金险、寿险等,由于长期寿险合同必须转让给其他保险公司承保,所以保险保障基金会只对受让保险公司进行救助:

★如果是个人持有的保单,给受让公司的救助金额以90%为限;

★如果是机构持有的保单,给受让公司的救助金额以80%为限。

《保险保障基金会管理办法》第二十二条

这些措施旨在确保保险消费者的利益不受影响,即使在保险公司面临财务危机时也能得到保障。

通过这种方式,保险保障基金会在维护市场稳定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

所以,作为普通老百姓的我们,现在最要紧的是什么?

别轻易相信网上的只言片语,不妨看一看等一等,保险业走到今天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修订《保险法》这么大的事儿,肯定也不是十天半月就能定音的;

三、防范道德风险与金融安全

道德风险是指当一方因为另一方提供的保护而采取更多风险的行为。

近年来,特别是保险行业,这一概念引起了监管机构的极大关注。监管的核心目标始终是确保金融系统的稳定性,但这一目标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比如,之前有不少小型保险公司因国家信用的支持,推出了许多收益远高于市场平均水平的保险产品。这些产品在短期内吸引了大量客户,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保险公司的实际投资回报可能无法满足这些高承诺,从而导致巨大的利差损失。

这种情况,一旦出现问题,市场对于是喜是忧往往难以判断。历史上,小型保险公司在出现问题后,往往被大型保险公司收购,从而起死回生。

这种现象引发了道德风险的讨论,原有的保护机制可能反而鼓励了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其实是有道德风险的,等于原本的兜底,成了变相鼓励。

有呼声要求修改相关法律,以消除保险公司的道德风险。但这一改革的推进并不容易,尤其是在近期一系列事件之后,市场对于改革的可行性产生了怀疑。

所以,一但打破打破刚兑,小型保险公司可能面临失去利用时间缓解风险的机遇,监管机构对此必定会极为谨慎。

潜在的风险并非问题的关键,真正的危机在于风险演变成广泛的恐慌。

就比如,新财的这篇文章被人断章取义,广泛传播,着实的反映出市场情绪的极度敏感与脆弱。

金融产品中,除了国债和不超过50万元的存款外,保险几乎是唯一的刚性兑付产品。

以上这三点是我结合目前我们已知的事实以及最有可能的推测所作出的判断。

最后我想说的是,未来考虑购买保险时,选择保险公司至关重要。

虽然保险的安全性通常不是令人担忧的问题,但选择一个信誉良好的公司确实是明智之举。

为何要如此重视保险公司呢?原因有三:

1、保险公司的经营策略对您的安全感产生影响。

例如,当您听到某些公司因激进策略而陷入争议时,您可能会感到焦虑,甚至对自己的选择产生怀疑,想要取消保单并寻找新的保险公司。如果保险公司的运营出现困难,即使保单中承诺的利益可能会得到兑付,但相应的服务、响应和客户关怀可能会受到影响。

保险单是我们财务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依赖国家支持外,还需要公司本身的稳健和可靠。

2、未来不排除会出现打破刚性兑付的可能性。

这不仅与宏观经济环境有关,还与保险行业的发展阶段紧密相连。未来很可能会越来越多地推出带有分红(浮动收益)的产品,以取代完全固定的收益产品,共同承担投资波动的风险。

3、市场需要更良性的竞争。

有些公司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仍然推出过于激进的产品。

在问题未爆发之前,他们大力销售,追求规模和保费;一旦出现问题,却让整个行业和政府来承担。这种模式存在道德风险,也可能对那些遵守规则的公司造成挤出效应,导致“劣币驱逐良币”。

最终,监管机构、消费者和销售人员都是受害者。

未来购买保险时,不仅要考虑产品本身,还要关注公司背景。

另外,我想说一下自媒体时代,分享关于保险行业的新闻时,我们应该避免断章取义,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恐慌。

也不应该因为一些片面的信息就决定取消刚刚购买不久的保险合同,导致重大的财务损失,现在退出绝不是明智之举。我们不应该成为那些因为一时的冲动而做出错误决策的人。

流言蜚语,智者不传。原先这条消息并不算作流言,但现今,当它经过自媒体的片面解读和传播后,几乎已演变成一个广为流传的误解。

最后再提醒大家一下:

最近产品调整很频繁,产品肯定是一代不如一代,等一等只能白白损失收益了。

有想法的抓紧吧~欢迎加我微信详细了解

0 阅读:0

林保知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