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界感缺失之人,是潜伏的吸血鬼

鹿桃桃 2024-08-21 19:50:20

我们这个职业,每日的任务就是绘图、改图。

身边不少人觉得,画画对我而言是轻而易举之事,所以时常有人来让我帮忙:

某个阿姨的女儿参加绘画比赛,要我 “帮忙指点”;

邻居家小孩画了幅素描,问我可不可以参赛;

还有朋友做汇报 PPT 需要配图,也请我修饰修饰……

这种情况一两次还可以,但频繁发生,我实在难以应对。

有人从刚认识就把我当成免费的绘画导师,每天无数条信息 “狂轰滥炸”。

还有人在我休病假在家休息时,依旧不断发消息,问我他女儿这幅画好不好。

因为这些人,我的生活规律总是被无端地扰乱。

正在上班,我正绘图,突然一个电话响起,我的灵感就消失了;

放假了,一个图片文件传过来,我又得忙碌一阵。

有时候,鼓起勇气委婉拒绝了,又担心伤了感情,于是陷入无尽的内耗……

有一回还耽搁了设计图,被领导一顿骂。

后来,读到一本《界限的力量》,才明白原来这些毫无边界感的人,被称作 “情绪掠夺者”。

如果不能及时远离,迟早会被消耗殆尽。

画家林风眠的叔叔年轻时在县城中学当教导主任。

有一年,一个年轻的画家前来交流学习,暂时没地方落脚,甚是窘迫。

叔叔惜才爱才,不愿见年轻人受困,就热情地邀请他来家里住,且不收取任何费用。

这个年轻画家也毫不客气,直接住下了,并且在吃穿用度方面也是一分钱不花。

白吃白住也就罢了,几个月后,这人又求叔叔帮忙把他刚恋爱不久的女友接来。

之后一年多,他完全在林风眠叔叔家里扎了根,即使学校的宿舍安排好了,也赖着不肯走。

期间,学校评选优秀教师,他缠着叔叔给他争取机会,参加画展,他恳请叔叔帮忙找关系。

林风眠一家,因为这个人的出现,生活质量大大降低,处处都不自在。

叔叔不堪其扰,可赶又赶不走,只能天天看着 “这个狗皮膏药” 干着急。

后来,因为这人水平实在一般,优秀教师的名额给了别人。

结果,这人带着女友在叔叔家里大吵大闹,弄得叔叔心力交瘁。

这人闹完后,自己也不好意思再住下去,很快就搬走了,但叔叔却郁闷了许久,还生了一场病。

心理学上,有个 “过度依赖” 的概念。

意思是,有的人会无视界限,像菟丝子一样,缠绕在别人身上,靠汲取别人的养分生存。

哪怕他们已经成年,能够自立,也不会主动放弃这种轻松的依附模式。

但对于被依附的人而言,遇到这种人,无疑是一场灾难。

我家附近的街道上,有一家知名的书店,老板叫陈姐。

她生意做得红火,生活也很富足,但却因为弟弟的到来,一下子陷入困境。

弟弟大学毕业后前来投靠,说服陈姐给他投资,也开了一家书店。

只可惜这位弟弟根本不是做生意的材料,很快就把书店经营得一塌糊涂,还欠了不少债。

为了挽回局面,弟弟又让姐姐出钱。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又把陈姐的积蓄挥霍一空。

如今,陈姐的日子大不如前,人到中年了,还要整天忙忙碌碌。

罗伯特・西奥迪尼在《影响力》一书中说:

“所谓原则,就是让你的行为有准则,我的行为有规范。”

人与人之间的原则,并非明文规定的法律上的准则。

而是生活中的 “责任划分”,事情上的各自担当。

一旦有人跨越那条无形的原则线,他就会像一个掠夺者,在我们的领域里搜刮。

不懂得坚守原则,我们只能成为他人的牺牲品,在无奈和苦恼中失去对生活的掌控。

《生活大爆炸》里,常常出现这样一个画面。

就是朋友们可以随意闯入对方的实验室,无需通知,也不用敲门。

比如去谢尔顿的实验室,大家就随意逛逛,实验器材随便摆弄,白板上的内容随便看。

有一集更为夸张。

莱纳德直接走进霍华德家,正好看到刚从睡梦中醒来蓬头垢面的霍华德走出来。

隔着屏幕,都能感受到那份尴尬。

这些情节,演出来是喜剧效果,但在现实生活中,肯定是一场彻头彻尾的闹剧。

#知乎生活话题 #中,有网友发帖抱怨自己的同事。

在一家公司上班时,他与一位同事关系不错,经常一起吃饭聊天。

刚开始,两人相处愉快,无所不谈,工作生活都有交集。

可时间一长,这位网友觉得越来越不舒服,因为同事太过随意了。

不仅随意翻看他办公桌上的文件资料,连他的电脑都时常被擅自使用。

一次,他看到同事在看他的工作笔记,忍不住说了几句 “各自的东西各自保管” 的话。

没想到,同事却不以为然地说:“这有什么呀,咱们关系这么好,还分什么你的我的。”

在同事看来,关系好就是一家人,完全没有意识到自己给别人带来的困扰。

而这位网友却非常注重个人隐私,最讨厌被人随意侵犯。

网友心里满是怨气,对方却丝毫没有改变,最后只能无奈地尽量疏远。

钱钟书在《围城》中写道:一切关系都有不可逾越的底线,一切矛盾和纷争都源于想突破这底线。

没有边界感的人,听不进 “委婉暗示”,看不到 “潜在规矩”,不断闯入你的生活。

和他们相处过密,迟早有受不了的一天。

作家张爱玲说:关系再亲近,尺度也不可丢失,自以为熟稔,结果反生隔阂。

张爱玲在香港生活的时候,有个叫阿珍的女孩,和她很是亲近。

每次阿珍来张爱玲的住处玩,张爱玲总是热情地留她吃饭。

时间久了,阿珍把张爱玲这里当成了自己的食堂,经常一待就是一整天。

她会随意吃张爱玲的零食,把房间弄得乱七八糟,还乱动张爱玲精心收藏的书籍。

而这些,对于有整理癖的张爱玲来说,简直是折磨。

一天,张爱玲终于忍无可忍,对阿珍发了火,将她赶走。

从此,两人关系破裂,张爱玲也为此难过许久。

泰戈尔有句诗:莲花和荷叶并不能在彼此的包围中生长。

人与人之间,也要为彼此留出成长空间。

失去界限的情谊,只能让彼此压抑。

英国作家艾米,有个相识了多年的好友。

有一阵子,好友因为工作不顺,总是在午休时间给她发信息,倾诉内心的苦恼。

艾米日常的工作任务很重,经常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整个人疲惫不堪。

但念及友情,她还是认真地回复好友,鼓励好友勇敢面对困难。

只是无论怎么开导,好友就像陷入了泥潭,不停地发牢骚。

而艾米也是越看越烦。 差不多一个月后,实在忍无可忍的艾米,终于下定决心,不再及时回复好友的信息。

但很快,她就收到好友的长篇指责,被无情地埋怨。

艾米很伤心,但经过一段时间的反思,她也渐渐明白:自己没有错,是好友跨越了彼此的情绪界限。

德国作家托马斯·曼说: “对没有情绪边界的人而言,你就像一个垃圾桶,被强行塞满对方负面情绪的垃圾。

他沮丧时,你要绞尽脑汁安慰,他寂寞时,你要全心全意陪伴;他愤怒时,你必须陪着他愤怒……他的所有坏心情,你都得包容,所有负面情绪,你都得承受。

久而久之,你的能量被消耗干净,生活也变得毫无色彩。

心理学家大卫·伯恩斯,参加过一个公益活动。 参与的大多是失业的人,和他们交流过后,大卫深刻体会到他们的艰难。

于是,他就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欢迎大家随时找他交流或者寻求心理帮助。 其中一位男士,当天下午就打来电话,讲述自己的失落与迷茫。

大卫给出了很多调整心态的建议,可这位男士根本听不进去。 之后连续好多天,依旧是天天打电话向他抱怨,负能量满满。

渐渐地,大卫也变得烦躁起来,甚至紧张到出现耳鸣,总觉得电话在响。 后来,还是在同事的协助下,让这位男士去接受专业心理治疗,大卫才得以解脱。

每个人的情绪容量都是有限的。

一味地为别人承担情绪,自己只能落得一个精疲力竭的结局。

守护好自己的边界,守护好自己的空间,关系才能长久,自己也不会被别人的负面情绪所累。

看《圆桌派》时,窦文涛老师讲过一段自己的故事。

他有个朋友在一家大企业做高管,一路从基层打拼到领导岗位。

多年来,总有老家的熟人找来,请他朋友介绍工作,帮忙拉业务,甚至借钱。

有的人还不请自来,直接到朋友公司要求见面。

面对这些人,窦文涛的朋友苦不堪言。

有几次,朋友都差点翻脸,弄得场面十分尴尬。

生活本就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旅程,不知轻重的人,只会让我们的路途更加崎岖。

英国作家王尔德说:人类一切烦恼的根源,都在于缺乏界限感。

这种人就像无形的漩涡,谁靠近,谁就会被卷入无尽的麻烦中。

坚守人际交往的边界,远离没有边界感的人,才不会被有害的关系束缚。

0 阅读: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