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产到户和生产队大集体,那个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实现?

历史园园丁说史 2024-07-10 21:14:56

经常看到网络上,有一些人,拿下面这类照片,也就是包产到户后人拉楼、老人小孩齐上阵,来做为包产到户阻碍了机械化发展的证据:

说什么,包产到户后,土地碎片化不利于机械化作业,所以,很多的机械人废弃不用了!

说什么农业生产又重新回到了刀耕火种的年代!

说什么很多的机械都拆了卖废铁了!

有些事的确是事实,包产到户后,很多的家庭是男女老少齐上阵,牛耕田非常的普遍,用锄头铁锨翻地、人拉楼的情况也屡见不鲜,为什么?

其实并非土地碎片化没法使用机械的问题,主要的原因还是下面两条:

一、农民穷,没钱,再一个就是当时也没有地方打工挣钱,所以,能自己干的尽量不用机械,能省一点、是一点!

二、人多地少,劳动力并不太紧张。

农业生产是季节性的,除了抢种抢收的时候忙一阵子以外,平时管理并不太紧张,也可以说比较清闲。

很多农民那时谈起包产到户的好处,经常提起的就是,包产到户后不但产量高了,人也享福了!

什么时候干活自己当家儿,棉花整枝打杈、玉米间苗除草,一早一晚起个早,趁凉快就干完了,生产队的时候,集体干活,出工收工按时间,工人在屋里干活可以,农民晒着大太阳,夏天能把人晒晕,人遭罪不说,还不出活!

因为包产到户后,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高了,起早贪黑,全家齐上阵,所以即使使用着原始的工具,也能把地种好,实际上是农民种同样的地,花的时间不到生产队三分之一。

说说我们生产队的机械情况,我们生产队从我记事到生产队解散,所有的大型机械,有两台抽水机,一台8.5马力,一台十二马力的柴油机和配套的水泵,后来添了一台十二马力的小型拖拉机,对了,还有一台小麦脱粒机。

包产到户,生产队解散,我们邻居几家联合把十二马力的抽水机买了下来。

另一台老的8.5马力的抽水机被黄姓的几家合着买走了。

拖拉机是拖拉机手老李哥买走了,也是家族中几家合伙买的,由于拖拉机太老了也只有懂机械会维修老李哥能用,不懂又不会开,买了光维修就不少搭钱!

有人说,一些地方把机械拆了卖废铁了,也有可能,那就是机械老的没法用了,也不值当的修了。

的确,公社很早就有拖拉机站,有大型的东方红拖拉机,但十几年过去了,也没见怎么发展,这也就像一些人说的,七十年代初引进了大型的氮肥生产线!

但是,可但是,但可是!

怎么这么多年发展不起来,主要原因是农民没有投入的积极性,实际上也没钱投入。

看看最近一、二十年,农业机械化是如何发展的?

农业大田作物已经实现了从种到收的全程机械化,无人机打药,几年前还是新鲜事物,也觉得不可思议的事,现在已经很普遍了。

机械化耕种、刷卡浇地、机械甚至无人机喷药,这种飞速发展的动力在哪里?

一、是劳动力转移,用工紧张,劳动力成本提高,使使用机械代替劳动力成为了大势所趋。

二、劳动力转移,农民有地方挣钱,能够负担的起雇佣机械费用;而且富裕了,越来越注重生活质量,也舍得花钱雇机械,减轻劳动强度了。

通过以上可以看出,决定机械化发展快慢,主要是劳动力成本,这也是发明机械、推广机械原始动力。

知道了这些,就会知道,土地成方连片只是有利于机械化作业,并不是使用机械的根本原因。

新疆建设兵团,八十年代就引进和实验成了大型采棉机采棉,但直到十年以前才大面积使用,为什么?

新疆建设兵团农场,棉田耕种早已实现机械化,因为人少地多,不用机械种不过来,并不仅仅是因为土地成方连片,如果真是这样,为什么不使用采棉机?

不使用采棉机的原因主要是当时劳动力便宜,用人工采棉,采的棉质量好、杂质少,而且人工的成本也不高。

想当年棉花收获季节,内地都有为采棉工人提供的专列!

从新疆建设兵团农场应用采棉机,我们可以悟出这样的道理,机械的应用主要是决定于劳动力的紧张程度和劳动力成本,而不仅仅是决定于耕地是否成分连片,是否有利于机械化作业。

人民公社生产队,当时面临的是劳动力过剩而且无处转移局面,农民不能从事其他的职业,是专职农民,劳动力过剩,可以说三个人干的活十个人干!使用机械会使很多没有活干。

另一方面,由于人多地少,产量低,大多数地方农民口粮只能吃八成饱,也没有钱发展农业机械化,当时迫切解决的问题是农民吃饱饭的问题,发展机械其实就是变相的用机器和农民争口粮。

所以,人民公社生产队即使再保持几十年,如果劳动力不分流、不转移,机械化也难以实现,看看鸭绿江对过的发展,我们就会知道发展趋势是怎样的!

因此,看包产到户和大集体那个更有利于机械化实现,主要看哪一个更有利于劳动力转移。

其实说到这里,大家心里就有答案了!

0 阅读:2

历史园园丁说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