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郑学良
孩童时期,不论是穷孩子还是富孩子,天性都有相同的地方,例如好奇和贪玩,还有就是馋嘴。
再苦的岁月也有甜蜜的时光,再平常的食物也有美食的味道,任何一个年代,都有相对来说的美食。农村生产队时代,整个社会物资短缺、生活条件差,人们常为一日三餐的生计而发愁,农村生活更甚。尽管生活拮据,但对美食的向往、对味蕾的迷恋,是谁也阻挡不了的,在当时的条件下,社员家庭或者儿童自己,也会创造条件满足下味蕾的需求,享受到来之不易的美味,只是在那个年代,美食美味都是些廉价、普通、自然的食品,这当中,油条就是其中之一。
油条,在今天看来是一种极普通的小吃,更是国人早餐界的扛把子,油条配豆浆,成了很多人早餐的标配,但应该说还是很难把它同美食联系在一起,更多地是方便和饱腹,但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却成了那时农村儿童的高级和奢侈食品。
农村大集体时代,农村孩子们的零食,要么是大自然无偿的馈赠,例如,桑葚、三月泡、刺苔、茶泡等,这些都是生长在自然环境的野果子,属于无主的零食,那时,农村孩子野,在这些果子成熟的季节,都会顺手去采摘品尝,贪口腹之欢。还有种是家里自己动手做特产零食,如米豆腐、凉粉、昝粑等,为改善下生活,满足口味,农村社员家庭也会自己做一些具有地方风味特色的小吃,也算是种免费的美食了。而油条,限于当时物质条件,社员家庭是绝对做不了的,要吃油条,只有去市场买,花钱去买小吃零食,在当时就算是非常高端的享受了,所以自然就成了高级和奢侈食品。
油条这种在农村孩子眼中的高端美食,除了要花钱才能吃到、非常稀罕之外,本身属性也是自带光环,色香味都是绝佳。油条,从形状来说,长条形状,外表蓬松,色泽金黄,外观惹人注目;油条是在油锅里煎炸出来的食品,一股油香味,隔老远就钻进你的鼻孔,搅动你的味蕾;至于吃起来,那更是美味享受,它外表酥脆内里柔软,口感松脆而又有韧劲,香气四溢,唇齿留香,确实称得上是当时顶级的美食。
吃油条因为要去集市或城镇花钱买,一般农村孩子吃上一回油条,算是开了荤了。
小编记忆中第一次吃油条是在三四岁左右,因为父母要劳动出工,一段时间就跟着外公外婆生活,一次外婆去集市赶集,赶集要过一条河,河的这一边刚好是外公所在生产大队的养猪场,外公在那养猪,可能是带着我过河赶集不方便,外婆就把我安置在外公处,并许诺说给我买好吃的,也不知过了多久,外婆回来了,神秘地拿出一根长油条,并“骗”我说:赶紧吃完,不要被外公发现,外公发现了要分吃的,于是幼小的我,狼吞虎咽地吃完了那根油条。如今,外公外婆早已作古多年,但第一次吃油条的经历以及外公外婆的慈爱却永恒地烙在心底。
油条的主要成分是面粉和食用油,而且那个年代,好像只有国有或者集体的单位才能制售,没有个体摊贩,所以,农村的孩子更不容易吃得上。小编所在生产队地理条件很优越,离县城四公里左右,离集市二三公里,小时候去赶集玩,总是跟小伙伴们到供销社的饮食点,看供销社的人炸油条,打打“眼睛牙祭”,当然偶尔也能心想事成,那是去县城卖菜,经父母允许,中午可以买点零食充饥,于是毫不犹豫买一根油条当午餐,当时,一根油条5分钱。
陪着时代的发展,物质日益丰富,而且在科技创新的加持下,许多零食也在变化和进化,例如,过去的冰棒变成了雪糕,炒米糖成了沙琪玛,汽水换成了奶茶,而油条,无论是形状、成分还是味道,都似乎还保持着过去的原样。
小时候,心里常念想,将来有钱了,必要饱餐一顿油条,吃个饱、吃个够,实现油条自由。后来,参加了工作,也可以说有钱了,可是,油条自由还是没有完全实现,因为,油条要经过高温多油煎炸,再加上添加剂的因素,人们普遍视它为一种不健康的食品,有又爱又恨之意,大多数人的态度是,吃可以,但绝不贪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