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武元甲,还是中国韦国清?谁改了“抗法援越”奠边府战役方案

蓝风破晓 2023-01-28 14:03:47

奠边府战役,是抗法援越的最关键战役。此战过后,法国高卢雄鸡低下了高贵的头,法国的帝国雄心就此坠入深渊。

为何法国人如此拉跨?越南这样的对手都战胜不了?

其实,是北越的战役方案对头。

奠边府战役的方案,起初是“挖心方案”,后来改成了“剥皮方案”。方案的改变奠定了最终的胜局。

这种方案的转变,谁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是越南的武元甲,还是中国的韦国清将军?

1、根据情况,打前站的两个参谋长看好“挖心方案”

梅嘉生

1953年5月,驻印度支那法军指挥部确定了一项重要的计划:以奠边府为基地,一路向东,消灭北越。

奠边府在哪里?

这是越南西北部的一个山谷,纬度和河内平齐。周边少数民族居多,交通有点糟糕。但是,奠边府靠近老挝,是一个长12英里,宽8英里的地方。

法军为什么要选择奠边府呢?

基于两个原因,一是,法军想在越军控制范围内的薄弱点建立基地,如此可以快速打垮越南人民军;二是,奠边府靠近老挝,越南人民军有意向老挝前进,目的不言而喻,攻占老挝靠东的一些地区,然后从侧面进攻法国人。如此,法军有了风险,而老挝的国王和法国友情深似海。

于是,法国人在奠边府的计划逐渐展开了。1953年11月,法国人派出空降部队到奠边府,这让越盟暂时失去了对奠边府地区的控制。

胡志明等人着急了,不能这样,绝对不能这样,要把法国人彻底在奠边府打败,北越的安全指数才会提高一点。

1953年11月,武元甲奉命收回奠边府,并力求给予法军重创。

为了保证战役的胜利,越南人民军派出了副总参谋长黄文泰,让其率领一个精干的前线指挥部,奔赴越南西北前线。与此同时,中国在越南的军事顾问团团长韦国清,派出了副团长兼参谋长的梅嘉生,也派出了一个小分队,前往越南西北前线。

在武元甲和韦国清到达前线前,前线所有的方案决策、指挥,由黄文泰和梅嘉生两人商量决定。

黄梅二人一路过去,在法军放弃的据点“那产”做了一定时间的停留,仔细观看法军遗弃阵地的痕迹,借此辅助判断,法军的阵地战打法。

12月6日,黄文泰和梅嘉生两人带领的人员赶到了奠边府20多公里处的“审布”。

经过三天的侦查和了解,两人得出如此的信息:第一,法军有了9个营,数量还在增加;第二,法军已经建造了机场,开始大量构筑工事;第三,法军的西边防区比较疏漏,工事没怎么建。

根据得出的情况,一起预判未来的走向,中国顾问团副团长梅嘉生,提出了两个方案,一为“挖心方案”,二为“剥皮方案”(也叫剥竹笋方案)。

所谓的挖心方案,就是使用步兵冲锋,在炮兵和高射炮的掩护下,多方向同时攻击集团据点,主攻方向直插敌军心脏(指挥部),然后制造内部开花,这些人员从里向外打,后面跟进的部队,从外向里打,颇有点单点开花、里应外合的意思。

这个方案比较冒险,而且对炮兵和高射炮的要求很严格,如果不能及时到位,就是送人头。另外,就算在重炮掩护下,步兵冲过去了,也一样面临被包了饺子的巨大风险。

所以,此方案选择后,必须是“速战速决”。

所谓的“剥皮方案”,就是从外向内,一个个攻击,打垮敌人的一道道防线,就像剥洋葱,也像剥竹笋,说恐怖一点,就像“剥皮”。

这个方案,主要就是稳健,但耗时较长,是硬抗,就看谁的指挥更好,谁的补给更及时。

梅嘉生是希望选择“挖心方案”的,并提出理由,比如敌人的防御工事还不牢固,敌人的准备还不充分等等。

经过充分的探讨,黄文泰问了第一种方案的种种利弊,暂时同意第一种方案。

那么,武元甲、韦国清两位将军该如何选择呢?

2、执行方案过程中,遇到大问题了!

武元甲

奠边府战役领导班子在1954年1月1日确定了,武元甲担任奠边府战役总指挥,黄文泰担任战役参谋长。

1月12日,武元甲和中国顾问团团长韦国清等人到了奠边府附近的“巡教”,在这里召开了重要的战前会议。

会议上,黄文泰阐述了“挖心方案”的操作和要点,现场得到了一致的认可。大家都认为,此事需要速战速决,不能拖延太长时间,否则士气、信心、补给都会受到影响。

大家几乎一面倒地支持这个“速战速决”的方案。

武元甲是倾向于第二种方案的,但是,总不能武断地让所有人都必须听他的吧!

武元甲回头又和韦国清商议,如何看待方案?

韦国清之前也详细询问过梅嘉生,得到的回答是:应该快打、早打,争取打胜。

因此,韦国清给予武元甲的回答是:“黄文泰和梅嘉生两人在前线调查了一个月,掌握的情况一定比我们多,他们想趁敌人立足未稳时出手,防止敌人后续增兵太多,带来困难。战机不可失。”

如此,武元甲最后也同意了“挖心方案”。

可是,这方案有个巨大缺点:重炮必须及时到位才可以,否则没法掩护人进攻。

后来,问题就出在这个重炮的支援上了。

没多久,敌人从9个营增加到了11个营,粮食、武器、弹药、铁丝网,一个个在增加。而越南人民军却碰到了大问题,65公里外的重炮团,在面对糟糕的交通时,无比缓慢,堪称龟速。要知道,重炮必须要运输到离奠边府10公里左右的地方才可以。

夸张的是,第一夜,火炮在人力的运输下,有的只前进了1000米,有的只前进了500米。不是战士们不出力,而是在崎岖的山路上,无法快速。当时测算了一下,平均一小时的移动距离,只有150--200米。这样的速度,指挥员们完全没有想到。

那边重炮上不来,这边的“挖心方案”就用不出来。而敌人的防御却在一天天增强。

武元甲睡不着了,他越来越发现:原计划不容易实现了。

于是乎,原定于1954年1月22日开始的战争,武元甲于1月21日无奈地下命令延迟。

这个时候,韦国清开始加强和军委的联系,并汇报无法按时进攻的原因。第一次,韦国清在电报里说,预计进攻时间延迟到1月26日左右。

军委接到消息后,彭德怀及时做了回复:同意延迟进攻。

同时彭德怀提醒韦国清:“不要四面均匀地使用力量,要一股一股地歼灭,千万不要把阵地战当做运动战来打。”

3、第一方案放弃,开始第二方案

韦国清

1954年1月24日,韦国清再次发电报给军委,电报声称,重炮的运输太慢,恐怕时间拖得很长,如此,敌人的兵力会增加更多,到时,越南军队没有把握消灭敌人的指挥部。

言下之意,可能需要改变方案。

这边,韦国清和中央军委在密切沟通,那边,奠边府战役的总指挥武元甲心急如焚,好几个夜晚彻夜未眠。

扛不住的时候,武元甲头上贴满了艾灸,并派人去请韦国清。

当韦国清同志被武元甲请来后,韦国清问道:“能否告知最新情况?”

武元甲说道:“我认为情况已经变了,敌人的临时防御已经变成了坚固的集团据点了。”

接下来,武元甲说出了三个困难:

一是,随着敌人的防御加强,无法短时间歼灭多数敌人了;

二是,虽然有重炮,但步炮协同还是第一次,也没进行过演习,有的团长甚至说要把炮兵交给总司令部指挥;

三是,法国空军本来就不弱,又有了美国空军的协助,这让困难进一步加大。

最后,武元甲就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继续推迟进攻计划,炮兵撤下来,军队返回基地,要稳扎稳打,实行第二方案。

韦国清听完后表示:赞同!

就这样,奠边府战役的方案根据情况变化及时做了调整。

1月27日,中央军委也发电报给韦国清,大体内容是这样:同意改变方案,要一股一股歼灭敌人,每次歼灭敌人一个营,歼灭四五个之后,敌人就会乱了。如果敌人南逃,就可痛打落水狗;如果敌人增援,就可减轻其它地区的压力,趁机解放更多的区域。

不得不说,我中央军委挺强,未战先算,把敌人的后续表现做了判断,并有相应的方案。

从后面来看,奠边府战役第一套方案的“半路刹车”,可谓是英明。如果顽固地实施第一套方案,会损失惨重。

这才是理性的选择。

后来,奠边府战役重启,从1954年3月13日到5月7日,历经55天,获得巨大胜利,彻底击溃了法军。

不得已,在1954年的7月,法国人开始了谈判,并签订了《日内瓦协议》,此后,以北纬17度为分界线,暂时开始了南北分治!

那么,到底谁是奠边府战役方案改变的主导人?

我想大家已经很清楚了,主要还是越南少将武元甲,此人做事稳扎稳打,知道根据变化做调整。当然,后面也曾经膨胀。

另一方面,中国军事顾问团的韦国清等人,不断地出谋划策,还有中央军委,也在不断关注此事,并给出建议,这也是奠边府战役大捷的重要原因,不要忘了,当时的两套方案的提出者,还是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副团长梅嘉生。

战略制定,战术调整,新中国一向很强,这点谁又能否认?

参考资料:《纵横》2004卷下《50年前战事惊回首--改变奠边府战役揭秘》

《韦国清与奠边府战役》(选自《CNKI》2013,王辅一)

《越南抗法战争与奠边府战役》(《CNKI》2004,贺新城)

2 阅读:212
评论列表
  • 2023-02-10 23:53

    不清楚

蓝风破晓

简介:幽默风趣聊文史,笔墨之间谈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