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朝阳区公务员名单里,有一位酒仙桥街道的城管引起了大家的关注。
这是一位北京大学的女博士,专业是原子核物理。
除了触及了“宇宙的尽头是考公”的社会话题,“北京大学、原子核物理、女博士”几个关键词也进一步引爆了热度。
据了解,她考取的这个职位是有编制的,也就是能够解决北京户口。
从这位女博士的个人角度来说,选择什么样的职业是她的自由,外人无从置喙。
她可能有她的难处,比如说原子核物理专业对口的工作稀缺,在职业范围里女性的劣势,个人的家境不足以支持留在北京,而这是最经济的解决户口的方式……
今年的就业大环境也不容乐观,一方面疫情冲击企业减少了供给,另一方面大量的裁员,还有一千多万的毕业生嗷嗷待哺,需求过剩,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太难了。
看到这条新闻,我的内心是非常复杂和痛惜的。我的情绪并不针对女博士个人,我捍卫她的择业自由,每个人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的人生,但扩展到社会面来看,这种现象却值得我们深思。
“高学历内卷”不是个例
职业正在发生变化
2003年,我正在上初中。当时发生了一件非常轰动的事,我的老师还曾在班上忿忿不平。
起因是一篇名为《北大才子长安街头卖肉》的文章,引起了全国的热议,主人公是北大中文系的本科毕业生陆步轩,原来他从北大毕业后,当了一名屠夫,路边摆摊卖猪肉。
当年互联网还没有普及,更没有什么自媒体。“读书改变命运”、“寒门出贵子”正备受推崇,尤其在一些不发达的小城市。
老师对着同学们谆谆教诲,一定要努力读书,才能出人头地找到好工作,否则只能去要饭、捡垃圾……
北大毕业卖猪肉,这简直就是打社会的脸。读书有啥用?北大毕业又怎么样?我小学毕业也一样卖猪肉。
这样“大逆不道”的反面教材,还不得让老师们和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气得跳脚。
2003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人数187.75万。得益于教育资源的投入、教育的普及和发展、高校的扩充和扩招,这一数据在2021年达到了909万,18年的时间增长了4.84倍,并还在继续增加。
今天的大学生已经不像十几年前那么稀缺,硕士、博士,也不再是人们心目中神话般的形象,而是向往、喜欢学术科研的一种选择。
社会整体的人力资源教育水平高了,向各个职业方向渗透并不稀奇。
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公司招人,要求学历都是本科起?而十几年前这种现象并不明显。
不是因为他们有学历歧视,而是市场的供给越来越多。硕士生、博士生并不稀缺,本科生那更是多如牛毛,为什么不优化增加公司的竞争力呢?
未来,硕士生去幼儿园当老师,去居委会基层工作,清北复交硕士当保姆、送快递、做卖房中介,甚至类似“清华毕业生武楷斯捡垃圾”的事,都不会再让人感到奇怪。
社会变化,观念随之更新。
职业无贵贱,价值有高低“降维打击”下的自我修养这些高学历的人,没有如他人期待从事光鲜亮丽的工作,而是进入到在传统视角里不够耀眼的各行各业中。
里面的优秀人才,一定会带来行业的革新。用他们多年学习养成的思维习惯、知识储备、实践能力,让行业进化到2.0版本,提高职业的含金量。
有位失业的前银行行长去送外卖,运用科学的方法改进路线、规划时间,当月就做到了第一名,火速提升为站长。接着运用管理方法,仅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把“吊车尾”的配送站,变成了明星站点。
照顾孩子、做做饭的保姆,有技术含量吗?在今天,一位懂教育、懂营养、有医护常识,甚至还能辅导学习的保姆,是多么神级令人尊敬的存在。
北大卖猪肉的陆步轩,也在后来,遇到同样从北大出来卖猪肉的陈生,一起合伙创建了“壹号土猪”品牌,开办“屠夫学校”,把猪肉卖到了年产值18个亿。
……
这些职业在过去长久的时间里,是那些文化水平不高,做不了其他工作的人,没有办法下的选择。而现在随着越来越多的高学历的人渗入进来,对从前的从业者,可以说是降维打击。
对父母来说,孩子未来的竞争是更加残酷的,甚至就连自己,都在职场上遭遇降维打击。读书学习绝对是我们一生的功课。
你偷过的懒、透支的时光,早晚都会还回来。
正处于“被降维打击”的人,没有后悔药吃,应该怎么办呢?
很简单,盯住你身边的牛人,那些比你强的人,向他们学,态度好一点,心态平一点,脸皮厚一点。
既然“职业无贵贱,行行出状元”,我对“原子核物理女博士做城管”现象,复杂而痛惜的触动点在哪里呢?
第一,是价值的效率问题。
大学本科,只能算得上稍高一点层面的通识教育。到了研究生阶段,才开始迈入科研的大门,到了博士进入到攀登顶峰的时候。
一点点小的理论突破,一点点小的技术革新,能给社会带来数以亿计的经济价值,改善人类的生存福祉,并具有长尾效应,影响深远。而那些未能完成的研究并不是白白浪费,付出的所有努力,也将成为后人宝贵的试错经验和垫脚石。
从个人角度来看,数十年的挑灯夜读,熬死多少脑细胞,PK掉竞争者,一路过关斩将,才沉淀出的学术修为,一朝尽弃。
没错,到任何岗位上都可以发光发热,可原本他们有可能产生更大的价值。女博士可以从事我做的事,可我一辈子都做不了她能做的事。
从社会角度看,国家所投入到教育前沿上的那些培养经费,终究是浪费了。
这个人群中,也并不乏一些并无科研学术追求的人,他们只是在恰好的时间,逃避对社会的恐惧,继续读书给了他们缓解内心矛盾的空间。
这就带来了,第二个问题,职业教育的缺失。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历?
面试时,问到你的职业规划是什么,你准备好了标准答案,面试官颇为满意。但实际上,你的心中茫然未知。
没有多少人,从小懂得职业意味着什么,它只是非常抽象的、一份薪水高而体面的好工作。
职业是每个踏入社会的成年人,与社会连接的方式。它会伴随一生,构建你的经济、人际、生活、情感关系。
你的收入来自职业,你的生活圈从里面延伸,只有你擅长的、喜欢的、适合的,成为你的职业时,才能完成由内心到外界的和谐。
有的人有勇气去试错,一边走一边调整,被这种力量指引着,找到最擅长的领域。有的人毫无意识,为一份别人眼里的好工作,熬过春夏秋冬。
有多少硕士和博士,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推到了骑虎难下的地步,越来越重的“沉没成本”让他们进退两难。
第三,是高知女性的榜样力量。
女性的职场和人生,依然有着无法摆脱的困境。
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是不可能通过捂上别人的嘴、禁止别人的行为而改变的。
唯有你自己端端正正地站在那里,它本身就是力量,鼓舞更多的个体,当这个群体变得越来越多,印象才会自然改变。
这条路本身很难,有能量、有机会创造话语权的人,更应该挺身而出,肩负起重任。
所以张桂梅校长才如此痛心,自己在山区排除万难培养出来的女大学生,终于可以走出鸟不拉屎的山里,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改变自己的命运。结果找个男人嫁了做起了家庭主妇……
它并不在于有没有“歧视家庭主妇”的问题,而是失去了一种象征和意义,就是让更多的被“卵巢彩票”随机分配到贫困山区的女孩,看得见摸得着,她们是可以通过努力,有另一种无限可能的。
越往社会的尖端走,女孩子越少。但已经走在某个方向的人,是她们的坚守,终会有一天可以改变所有女性的生存环境。
比如女性创始人,在风投圈就是弱势地位,甚至女性VC自己都不倾向于投女性创始人。这不是“性别歧视”,而是女性生育、情绪、家庭等,带来的生理和精神上的挑战。这是既成事实,大环境并不随着主观意愿而改变。不仅VC知道,女性创始人一样心知肚明。
她们没有去痛诉不公平,因为知道,可以为她们说话,赢得尊重,在战场上争夺一分一毫机会的,只有公司财报上的数字。
我们看到有女性成为科学家、政治家、企业家、军事家……不用多说一句话,存在的本身就是为公平呐喊的有力话语。
如果是你要去的地方,不在意它有多难,努力前行吧。
读书依然可以改变命运不为内卷,但为延伸最后我想说,当读书不再为了一个模糊抽象的好工作,而是有意识地去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强化巩固的过程,我们就会拥有真正的择业自由。
你可以为他人做出什么贡献,产生什么价值。在一个集体中,可以起到哪些作用和连接,统统一目了然。
终生学习的习惯,让你对社会的理解,从眼前的开始扩充,拉长了时间的宽度,空间的深度。
正如芒格所提出的“多元思维模型”,打破信息茧房,摆脱路径依赖。
无论你已经走到了哪一步,现在补上这一课都不晚。
-------
作者:我是朱舟,理财规划师,投资人,擅长用理财思维,经营生活。
关注我,不迷路
更多阅读
银行取不出钱,涉及上百万亿资金,为什么连银行也不靠谱了?
花了6536元,一块心头大石落地了!
无论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都想着当城管,卷烟丝,送外卖。谁来进场柠螺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