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8的海参崴:百万庄民居前贴着春联,街头苦力吃帝王蟹充饥

老照片聊历史 2024-03-25 01:59:46

海参崴,一个所有中国人都不陌生的名字,清代时曾是中国领土,1860年11月14日《中俄北京条约》将其割让给了俄罗斯。俄罗斯将其命名为符拉迪沃斯托克, 意为“统治东方”。

本组图片拍摄于1918年,真实再现了一百零六年前,中国人在海参崴的生活状况。

街头

海参崴最初只是一个小渔村,在无数华工的努力下,一幢幢的高楼拔地而起。图为两名中国女子正从高楼下走过,她们留着相同的发型,穿着绸缎面料的衣服,上衣的立领很高,可以遮挡部分下巴,使人看上去很像瓜子脸,这种样式的服装在当年非常流行。

购物

购物归来的一名中年女子,脚下踩着一双皮鞋。当年有很多华人在海参崴经商,生活相对富足,此时,街头已经出现专门为裹脚女子制作的皮鞋了。

放学

当时的海参崴并不大,但最多时有近五万华人在此生活, 这里还有着中国人自己的学校。图为放学后走在回家路上的女学生,手里抱着书本,其中一个女孩子的帽子很时尚。

女孩子

两名年轻女孩的背影,一个留着独辫子,一个留着两根麻花辫,和后面的老妇人相比,她们的脚很大,显然已经开始放脚了。而当时国内大多数的农村女孩子,依然在经受着裹小脚的折磨。

背夫

海参崴街头,几名帮助俄国人运送家具的背夫正坐在地上休息。虽然有马车可以运输,但是和苦力的肩扛相比,后者不但价格便宜,也更安全。

闯崴子

当时的中国正处在北洋政府时期,民生凋敝,百姓苦不堪言。为了生存,很多人拖家带口来到海参崴寻找出路,就像“闯关东”一样,人们把这条求生之路被称为“闯崴子”。

苦力

站在街头的一个中国男子,嘴巴里叼着烟杆,怀里抱着挂着麻绳的扁担,等待需要搬运物品的雇主。勤劳、不惜力,是那时候每一个华人劳工的特点。

百万庄

随着华人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一个华人聚居区,位置在海参崴火车站以北,毗邻港口的地方,名“百万庄”。图为百万村的一角,民居的大门和窗口上面贴着传统的春联。一名小脚妇人正沿着高低不平的小路走在回家的路上。

小贩

百万村内的小贩,挑着的箩筐里放着青菜,一边走,一边大声吆喝着叫卖。这情景和国内没有两样。

糖葫芦

一个老人手持插满糖葫芦的草把子,靠着电线杆站在雪地上,等待顾客光临。这种售卖糖葫芦的方式,至今在有些地方还可以看到。

路边摊

海参崴商业街边的小摊,摊主是清一色的中国人,售卖的商品也是中国传统的食品,包括糕点、坚果等等,光顾的也大多是华人。

锡器摊

一个卖锡器的小摊,桌子上摆着蜡台、香炉和酒壶等物品。中国锡器的使用始于明代永乐年间,是旧时家家户户都有的金属器具。

菜市

菜市场内,售卖的帝王蟹被凌乱地放在箩筐里,堆得小山一般,感觉是像在卖大白菜。

围观

这一片空地摆放着更多的帝王蟹,几名穿着制服的俄罗斯人正对此检查,其中一个人拿起一个大个头的端详着,旁边站着不少看热闹的人。

吃蟹

蹲在街边吃蟹的苦力,面前摆放着成箩筐的帝王蟹, 随剥随吃,不求味道,只为充饥。在这里,被很多人追捧的美味成了穷人果腹的寻常物。

地摊

海参崴郊外的道路边上,同样有中国人摆的地摊,经营的对象主要是一些在港口工作的中国苦力。

小吃

一张条桌,两条长凳,一个小吃摊便开了张,为了避风,摊主将操作台放在墙后面,从吃完食客的满意的神情看, 食物的味道很不错。

烟草

卖烟草的小摊前围满了人,不单有中国人,也有俄国人,摊位上摆着成捆的烟叶,它们都是从国内运过去的,非常受欢迎。

雪后

大雪之后,海参崴港口附近的一处街景,人来人往非常热闹。一个小摊就摆在雪堆旁边,几名华人正围着炉子吃东西。一个男子刚喝罢一碗热汤,起身准备付账。

0 阅读:1

老照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