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日本人拍摄的江苏海州古城,破烂的石条路,穷苦的老百姓

老照片聊历史 2024-03-25 02:00:13

海州(今连云港海州区)是一座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史的古城,素有“东海名郡”和“淮海东来第一城”之称,是连云港的城市之根和文化之源。

海州古城有东大街、中大街、西大街、西南街、北大街、南大街等主要街道,这些街道的路面多以条石铺筑而成。

本组图片拍摄于1939年10月至12月间,拍摄者为侵华日军摄影师加藤和加岛。

海州街景

海州城里的主街道,石头铺设的路面非常平整,路面也比较干净,道路两旁是一些颇有西式风格的商铺,这些建筑多建于民国初期。

街头即景

从路边的高楼上俯瞰海州街市,石条路旁多为两层商铺,一条老狗正在街头漫步。在日寇的铁蹄下生活,中国人没有自由,只有日本人和狗不受约束。

商业街

海州的一条商业街,街边建有多层商铺,在一家铺面门前挂着“镶牙照相放大”的布幌子,不知这两种不同的行业为何能在一个铺面里经营。图片的右侧建筑挂着一面膏药旗,有两边鬼子宪兵正在活动。

行人

海州街头的行人,不少人都戴着软檐的礼帽,说明那时候这种帽子很流行。有了石条路,下雨天的时候不至于满脚泥泞了。

电线杆

商铺门前竖起了高高的电线杆,说明当时的海州已经开始供电,但有资格用电的都是一些达官贵人。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用电灯照明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奢望。

牛车

一列牛车队伍走在石条路上,走在前面的是一对父子。这种牛车很笨重,速度很慢,但是在乡下,却是农民运输物资最得力的工具。

对话

一个老妇人正在和坐在路边的女子对话。身旁不远处摆放着成摞的铺板。那时候没有卷闸门,商铺的大门都是用门板一块块拼接而成的,每天开门和歇业都要装卸铺板。

儿童

几名儿童正在街头玩耍,一个穿着花夹袄的男孩子手里拿着一面膏药旗。日本人为了宣传所谓的“中日亲善”,故意将旗子交给不谙世事的孩童拍照。

桥头集市

海州城内一座小木桥附近的景象,桥头两边有一些露天商铺和地摊。小桥上人来人往,一只花狗在旁边游荡。

古董摊

一群人围在桥头旁边的古董地摊前,正在好奇地听摊主讲经。古董摊是一门一直存在的生意,因为世界上永远有想捡漏的人。

估衣摊

两个男子围着一处估衣摊前正在挑选衣服,这些衣服多为七八成新的旧衣服,价格相对比较便宜。摊主是一个戴着袖标的“二鬼子”,不知这些东西是他抢来的还是偷来的。

集市一角

店铺前撑起白布棚子,用来遮蔽阳光。顾客或扛着面口袋,或拎着老母鸡满载而归。这里是大人购物的场所,也是孩子们玩耍的乐园。

头上功夫

一名头顶箩筐的男子。无需手扶而能保持平衡着实是一项技能。将东西顶在头上搬运的习惯在非洲和东南亚一些国家很常见,印度和韩国也有这样的情况。

行走

在海州出现这样的情景,是比较罕见的,这一点从旁边百姓的神情便能看得出来。在我们国内的朝鲜族也有这种搬运东西的习惯,图中顶箩筐的男子是一名朝鲜族同胞亦未可知。

讨价

一名手持笆斗的女子正在和小贩讨价还价。女子因为小时候染上天花,导致一脸的麻子。不过从1979年10月25日以后,全世界就再没有发现一个新的天花病人,这一天也因此被定为“人类天花绝迹日”。

贫民区

石板路边上的贫民区。这里居住的多是一些生活拮据的穷苦人,房屋低矮,连脚下的石条路也破烂不堪。

早市

冬日的清晨,石条路边的小吃店早早开了张,炉灶上的铁锅正冒着滚滚热气。店铺前面,放着成箩筐的红薯,在当年,这是很多穷苦人冬季用以果腹的主食。

出门

裹着小脚的妇人早早出门,沿着坑洼不平的石条路前往菜市,开始为午餐做准备。他手里拎着一个锅盖一样的器物,不明白做什么用途。

卖鞋

到了冬天,海州街头就会出现卖草窝子的人。那时候有很多穷人穿不起棉鞋,这种用草编织的鞋子就成了最理想的替代品,想来60后和70后都还能认识这种东西吧。

石条路边的一个早餐摊,大木桶里装着可口的粉丝汤,桌子上放着调味的酱油和醋,小孩子围在饭桌前过着眼瘾。背着弟弟的女孩子眼睛一直在看着桶中的食物,想吃而又无钱买的无奈心情直接写在了脸上。

0 阅读:0

老照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