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认为朱棣靖难之役的成功是因为朱允炆的削藩策略过于草率。然而,朱允炆的削藩计划并非毫无章法,甚至可以说是环环相扣、步步为营。
但朱允炆并未预料到一位SSR级别谋士——姚广孝会对整个事件的走向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本文将从姚广孝的视角出发,重新审视这场叔侄之间的巅峰博弈。
削藩序幕:朱允炆的步步紧逼人们常批评朱允炆贸然削藩,但明朝藩王与汉朝藩王的境遇大不相同。明朝藩王没有地方财政权和人事任命权,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这使得朱允炆有底气削藩。
史书记载,朱允炆讨伐朱棣时拥有五十万大军,而朱棣最少时仅有八百勇士。如此悬殊的兵力对比,朱允炆的行动是否真的草率?
朱允炆的团队就削藩的顺序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齐泰主张先发制人,直接削弱实力最强的燕王朱棣。
而黄子澄则认为应该先易后难,从实力较弱的藩王入手,并以周王朱肃为例,指出其在朱元璋时期就存在不法行为,且是朱棣的亲弟弟,削弱周王既师出有名,又能间接削弱朱棣的实力。朱允炆采纳了黄子澄的建议,将周王贬为庶人。
紧接着,齐王、代王、敏王也相继被贬为庶人,其中湘王朱柏不堪受辱,自焚而死。
面对朱允炆步步紧逼的削藩政策,朱棣该如何应对?朱允炆不仅囚禁了朱棣的亲弟弟周王,还派人邀请朱棣进京共商周王罪名,此举可谓诛心之策。朱棣以“唯望陛下体念祖宗之心”婉拒,并继续装病,以示弱应对。
朱允炆也顺势配合朱棣的表演,以边防人手不足为由,调走燕山三护卫,并任命张昺为北平布政使,派张信、谢贵监视朱棣。至此,朱棣的兵权和行政权都被剥夺,陷入绝境。
姚广孝的“天道”与朱棣的抉择面对如此困境,姚广孝提出了一个简单而大胆的建议——起兵造反。朱棣对此犹豫不决,毕竟以藩王身份挑战皇权,史无前例,且造反的骂名远甚于削藩,更重要的是,民心似乎站在朱允炆一边。
然而,姚广孝却说:“臣奉天道,何论民心?”他认为朱元璋时期起义频发,民心并不稳固;大杀功臣的血腥味尚未散尽,功臣群体也暗流涌动;武将被大量诛杀,军心不稳;削藩本身就存在风险。因此,朱棣并非没有机会。
为了坚定朱棣的决心,姚广孝请来相士袁珙为朱棣相面。袁珙一眼认出乔装打扮的朱棣,并称赞其“龙行虎步,日角插天,太平天子也”。
这番话坚定了朱棣起兵的决心。
起兵准备:暗度陈仓,巧布疑阵朱棣决定起兵后,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兵源问题。他命姚广孝暗中招募八百勇士,日夜操练。
为了掩人耳目地制造兵器,姚广孝设计建造了带有隔音和消音功能的地下工坊,并在工坊地面饲养鸡鸭鹅,以噪制噪,掩盖兵器制造的声音。同时,朱棣继续装疯卖傻,麻痹朱允炆。
为了进一步迷惑朱允炆,姚广孝建议朱棣以病重为由,请求让三个儿子回北平探望。朱允炆的智囊团对此意见不一,齐泰反对放人,而黄子澄则认为可以放人麻痹朱棣,再伺机偷袭。
最终,朱允炆同意放人,但暗中也开始了偷袭计划。
朱允炆派张昺、谢贵、张信前往北平,密令他们逮捕朱棣的属下,包围燕王府。然而,张信却将密诏告知了朱棣。
朱棣将计就计,邀请张昺等人入府,并在席间摔瓜为号,伏兵尽出,迅速控制了北平城。朱允炆的偷袭计划被朱棣和姚广孝巧妙化解。
至此,第一回合以朱棣的险胜告终。然而,朱允炆早已布下后手,派宋忠、徐凯、耿炳文分别驻守开平、临清、山海关,形成对北平的包围之势,并派遣三十万大军,准备对朱棣进行围剿。
朱棣如何以八百勇士对抗三十万大军?他又是如何最终逆风翻盘,夺取皇位的?且听下回分解。
在朱棣起兵当天,屋顶瓦片突然掉落,被视为不祥之兆。姚广孝却巧妙地将此解释为“飞龙在天,风雨必相随”,并预示着将要“换金屋顶”,稳定了军心。
此外,姚广孝还帮助朱棣找到了起兵的“正义”理由——“奉天靖难”。他利用朱元璋“朝内有奸恶,亲王可以起兵清君侧”的祖训,将这场皇权争夺战包装成了一场正义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