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7月25日,意大利人民推翻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政权。意大利退出二战的迹象日益明显,希特勒急需从东线抽调兵力稳定意大利局势。
与此同时,奥廖尔的德军面临被苏军包围的危险。希特勒最终同意放弃奥廖尔,将党卫军第二装甲军调往意大利。
7月31日,德军在掳走居民、毁坏庄稼、掠夺所有物资后,将奥廖尔变成一片废墟,向布良斯克方向撤退。六天后,苏军收复奥廖尔。从7月12日至8月18日,苏军对奥廖尔德军的反攻持续了37天,击溃德军15个师,歼敌近9万人,摧毁坦克1044辆,火炮2402门,向西推进了150公里,拉平了库尔斯克突出部。但苏军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伤亡42.9万人,损失坦克2586辆、火炮892门、飞机1104架。
南线反攻与哈尔科夫的收复奥廖尔战役的同时,苏联统帅部在南线也展开了反攻,目标直指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曼施坦因此前误判苏军预备队已耗尽,主张继续进攻库尔斯克。
然而,苏军草原方面军仍有四十多万生力军,加上沃罗涅日方面军,苏军可用兵力超过90万人,而德军在该方向只有18个师,总兵力约30万人,处于绝对劣势。朱可夫建议直接围歼曼施坦因的南方集团军群,但斯大林此时保持了冷静,否决了朱可夫的计划,认为苏军实力尚不足以实施如此大规模的围歼战。
8月3日凌晨五点,苏军近万门大炮齐鸣,猛烈炮击德军阵地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最后以喀秋莎火箭炮齐射结束。随后,沃罗涅日方面军和草原方面军在西南方面军的协同下发起步兵冲锋。
德军在炮火轰炸下损失惨重,无力阻挡苏军前进,苏军迅速突破了第一道防线,并在接下来的几天里高速推进,收复了别尔哥罗德。然而,瓦图京轻敌冒进,命令坦克部队孤军深入,将步兵和炮兵抛在身后,导致苏军第一坦克集团军的部分部队遭到德军反扑,损失惨重。
关键时刻,罗特米斯特罗夫率领第五近卫坦克集团军赶到,才避免了第一坦克集团军全军覆没。8月14日,苏军第六坦克军也被德军包围,损失惨重。尽管如此,凭借兵力和装备上的绝对优势,苏军最终在8月23日收复了哈尔科夫。苏军在别尔哥罗德和哈尔科夫方向的胜利,标志着库尔斯克会战落下帷幕。
库尔斯克会战的最终结局与战略意义根据西方史学家统计,库尔斯克战役中苏军伤亡86.3万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6799辆,飞机2210架。德军伤亡36万至45万人,损失坦克和自行火炮1500辆,飞机1030架。
尽管苏军伤亡惨重,但这场战役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此前德军的失败大多发生在冬季,且是强弩之末的表现。
而库尔斯克战役中,德军在夏季攻势刚开始就被苏军顶了回去,士气大受打击。攻守之势在这一刻彻底逆转,苏军开始反攻,收复失地,德军再也无力对苏军进行大规模歼灭战。
美苏英之间的博弈与援助德军败局初现,其盟友开始自谋出路,德国国内也开始谋划推翻希特勒并与西方媾和。更重要的是,美国的援苏态度发生了变化。
自1941年3月《租借法案》实施以来,英联邦获得了美国援助的63%,苏联仅得到22%。然而,苏联却消灭了德国85%的兵力和80%的陆军装备。
英国虽然获得了大量援助,却既不能在西线独当一面,丘吉尔还幻想苏德两败俱伤,坐收渔翁之利。罗斯福对丘吉尔的这种想法非常不满。美国需要尽快结束欧洲战事,以集中力量对抗日本。1943年5月,马歇尔在三叉戟会议上明确表示,盟军的下一步行动必须由美国主导,如果英国不能有所作为,美军将撤离欧洲。
随着苏军反攻的推进,1944年,美国对英联邦的援助占比调整为58%(其中英国为40%),对苏联的援助占比从22%上升到32%。虽然美国援助只占苏联自身产量的一小部分,但这些援助至关重要。
例如,美国提供的特种机床弥补了苏联的不足,美国提供的机车和车厢也保证了苏联的运输能力。美国的援助使苏联能够迅速从防御转入反攻,对战争进程产生了关键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