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共使用28次,其中暑温14次,温热7次,湿温3次,风温3次,温燥1次。
一、石膏的功效略述
石膏辛甘大寒,归肺、胃经,功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神农本草经》谓其:“主中风寒热,心下气逆,惊喘,口干舌焦,不能息。”《名医别录》称石膏:“除时气头痛身热、三焦大热、皮肤热,……解肌发汗,止渴,消烦逆,暴气喘息,咽热。”《本草纲目》称其:“止阳明经头痛,发热恶寒,日晡潮热,大渴引饮,中暑潮热,牙痛。”
二、石膏的配伍与运用
1.石膏与杏仁。共用12次,见《指南》卷五·暑第3案、第12案;风温第6案等。石膏善于清泄肺热,杏仁苦而微温,功擅宣利肺气,二者合用,既能清泄肺热,又能宣利肺气,用于温邪壅肺,证见烦渴、身热、胸闷、咳嗽、咯痰、气喘等。
2.石膏与知母。共用13次,见《指南》卷五·暑第26案、第52案;温热第8案等。石膏能清肺胃实热,知母苦寒而润,亦善清肺胃之火,且能滋阴润燥,两药相伍则清气分大热而生津止渴,用于温病气分热盛之壮热汗出,烦渴,口干舌燥,面赤,脉洪大等症。
3.石膏与竹叶。共用11次,见《指南》卷五·暑第13案,温热第9案;卷七·痉厥第11案等。石膏重在清肺胃气分实热,尤能清透阳明邪热;竹叶甘寒,偏于清心与上焦之热且能除烦。两药相配则清热除烦之力增强,且能防止遗热于上,用于温病热在气分或温病后期余热未清,见身热、胸中烦热、舌红,及心胃热盛、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等症。
4.石膏与半夏。共用7次,见《指南》卷五·暑第3案、第12案、第26案等。石膏辛甘大寒,清泄肺胃实热,半夏辛温行散,为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之良药。两药相合,既能清泄肺胃之热,又能化痰降逆止呕,止咳,有肺胃同治之妙。温病热在肺胃,证见脘腹痞闷,恶心呕吐,咳嗽气喘,痰黄粘稠者,皆可用之。
5.石膏与生地。共用5次,见《指南》卷五·温热12案、第37案,暑36案等。石膏清泄气分实热,生地甘寒,长于清热凉血滋阴。两药相配,能清气分、血分之热以保阴液。用于温病气分热盛而见身热烦渴,或气血两燔、肺胃有热所致的吐血、衄血、斑疹等症。
三、石膏功效与配伍的讨论
据纪晓岚《阅微草堂笔记》记载:“乾隆癸丑春夏间,京中多疫。以张景岳法治之,十死八九,以吴又可法治之,亦不甚验。有桐城一医,以重剂石膏治冯鸿胪星实之姬,人见者骇异。然呼吸将绝,应手辄痊。踵其法,活人无算。”《温热经纬》亦有此说,并认为纪氏所说“桐城一医”即是《疫疹一得》的作者余师愚。由此可见,石膏能清热泻火,治疗时行热病,若用之得当,的确能活人性命。张锡纯对石膏的使用颇有体会,他认为石膏凉而能散,有透表解肌之力,外感有实热者,放胆用之直胜金丹,张氏指出:“石膏生用以治外感实热,断无伤人之理,且放胆用之,亦断无不退热之理。惟热实脉虚者,其人必实热兼有虚热,仿白虎加人参汤之义,以人参佐石膏亦必能退热。”当年京城四大名医之一的孔伯华先生亦善用石膏,曾著有《石膏药性辨》一文,他认为石膏是清凉退热、解肌透表之专药,凡内伤外感,病确属热,投无不宜。孔氏指出:“石膏一药,遇热证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