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阳并病,太阳初得病时,发其汗,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续自微 汗出出,不恶寒。若太阳病证不罢者,不可下,下之为逆。如此可小发汗。设 面色缘缘正赤者,阳气怫郁在表,当解之、熏之。若发汗不彻,彻(通行本缺) 不足言,阳气怫郁不得越,当汗不汗,其人烦躁,不知痛处,乍在腹中,乍 在四肢,按之不可得,其人短气但坐,以汗出不彻故也,更发汗则愈,何以 知汗出不彻,以脉涩故知也。
此示发汗后,仍有汗出不彻之证。以短气烦躁,不知痛处,脉涩辨之,亦临病所难 知也。素秉阳盛多湿者,乃有此变。
未持脉时,病人叉手自冒心,师因教示令咳而不即咳者,此必两耳聋无 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
发汗因致耳聋,素秉上焦气虚,肺肾之交不固,乃有此变
发汗后,饮水多者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素秉肺虚,腠理不密,汗后饮冷,则水寒上射,以水外灌,则冷气内侵,为治不同, 致喘之变则一。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
此虚人误汗之变,轻则客气上逆,剧者中气暴亡。发汗之宜慎,有如此者。
阳明病,本自汗出,医更重发汗,病已差,尚微烦不了了者,必大便硬 故也。以亡津液,胃中干燥,故令大便硬。当问小便日几行,若本小便日三 四行,今日再行,故知大便不久出。今为小便数少,以津液当还入胃中,故 知不久必大便也。
素秉胃阳盛者,发汗则亡津便硬,然胃气内盛,又有津液自还之例。
发汗多,若重发汗者,亡其阳,谵语,脉短者死,脉自和者不死。
谵语多胃实之证,次则亡阴而心气热者有之,亡阳谵语,乃气虚神乱之证,此其变 也。
伤寒,发汗已,身目为黄。所以然者,以寒湿(一作温)在里不解故也。以 为不可下也,于寒湿中求之。
素秉寒湿之体,则汗后转阴黄之证,以上无头汗,故身目俱黄。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
此胃冷令蚘不安,复发汗,引气上逆,故为吐蚘,与厥阴吐蚘不同,亦病由体变也。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 属桂枝加附子汤证。
素秉肺肾两虚者,误汗则致漏汗之变。
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
荣郁化热于经,则当刺以泄实,与清凉必令邪陷。刺后仍继以桂枝汤者,知解外以 汤液为良也。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白虎汤(通行本缺白虎汤三字,有桂枝汤如前法 六字)。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属桂枝二麻黄一汤证。
此二变,一为胃阳素盛,汗后则转阳明;一为三焦气虚,汗后则转如疟。
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属白虎加人参汤证。
此因胃阳素盛,故汗后转属阳明。若寒中者,即大汗出,亦不转阳明也。
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汤欲 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 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不和,谵 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与四逆汤。
此风入厥阴之变,乃其人络血素虚,故变生诸证。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复 发汗,服汤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 故也,宜麻黄汤。
因其人血气素盛,故有发烦自衄之变。阳气重者,体秉之异,非外来之邪也。
伤寒,发汗已解,半日许复烦,脉浮数者,可更发汗,属桂枝汤证。 汗后而余邪复聚为烦,亦其人阳气重故也。
以浮数知热在表,故更宜汗解。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属桂枝去芍药加生姜一两人参二两新加汤(通 行本作加芍药)。
素秉血虚气陷者,汗后乃有此变,病属经气之虚,不得以沉迟属之少阴,以证悉在 表,脉随证断故也。
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 膏汤。
此素秉肺燥腠疏,发汗后令寒热内陷于肺,虽汗而肺气实闭,故仍主麻杏,汗出而 用麻黄者变也。
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属桂枝甘草汤。
素秉肝气浮动者,汗后乃有此变。桂枝以降冲,甘草以缓急,治里兼可和外。此肝 气上越乘心为悸,与水停心下为悸者不同,且非心气之虚悸也。
发汗后,其人脐下悸者,欲作奔豚,属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
脐下悸,为肝气搏水上犯。素秉肝络下郁,冲阳不固者,乃有此变。
发汗后,复胀满者,属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素秉脾气不运者,汗后则变胀满。
发汗,病不解,反恶寒者,虚故也,属芍药甘草附子汤。发汗后恶寒者, 虚故也;不恶寒但热者,实也,当和胃气,属调胃承气证。
同一汗后之变,而寒热虚实不同,相体以诊之义,盖可知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