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望之:从门卫到丞相的权谋之路

历史评评说 2023-12-23 16:21:32
萧望之:从门卫到丞相的权谋之路

在西汉朝权力斗争的历史长河中,萧望之标志着一个深刻的转折点。在此之前,西汉的大臣,或者更确切地说,官员群体,构成了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最初,这个群体被称为开国功臣群体,随后演变为儒家官员群体。他们对国家大事有着直接的干预权,影响力十分显著。

然而,自萧望之逝世之后,西汉再未出现如此重量级的大臣。取而代之的是宦官和外戚掌握实权。通过察举制度升迁的大臣们,不得不选择依附于某一派系,或是某个外戚家族。

因此,萧望之逝后,西汉的高层政治版图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同时意味着,自此以后,西汉的高层权力斗争的规则发生了彻底的转变。甚至有后世的观点认为,萧望之在西汉所扮演的角色,与明朝首辅夏言极为相似。

在他们逝世之前,高层的政治斗争还在可控范围内。但他们一旦离世,斗争便变得难以控制。

然而,究竟是何人物的萧望之?他的去世为何对汉朝造成了如此巨大的冲击?为何一个如此重要的人物,在后世的名声并不显著?

要解答这些问题,我们需从萧望之本人的经历讲起。

萧望之的七世祖,正是汉朝开国丞相萧何。按理说,拥有如此显赫祖先的萧望之,从出生那天起便注定享有不尽的家族荣耀,可坐享其成。但现实并非如此。由于家族世代繁衍,身为家族非主传人的萧望之,并未享有特别待遇。

要理解这一点并不难,毕竟萧何的后代众多,经过七代的繁衍,老萧家当时也许有不少族人。即使是刘邦的血脉,在七代之后,也可能沦为平民。

因此,尽管萧何留下了丰厚的家底,分至萧望之这一辈的继承者手中的却寥寥无几。而且,由于萧望之所在的分支不属于萧何嫡系后裔,他童年时家庭并不富裕,只能依靠务农为生。

在古代,务农并非一种低贱的职业。古人重视耕读传家,萧望之的父亲和祖父虽未官职,但皆是知识分子。因此,萧望之长大后自然也步入了学术的道路。

萧望之幼时,汉武帝尚在位。直到他28岁那年,汉武帝才驾崩。这意味着,自萧望之出生起,汉朝便开始大力推行察举制度。有了察举制,随着时间的推移,萧望之的学识日益深厚,他先是在故乡随着大儒学习《诗经》,继而前往京城,拜夏侯胜为师学习《论语》。

到了快三十岁时,萧望之已然成为一位深受赞誉的学者,名声在京城广为流传。正值此时,汉武帝驾崩,汉昭帝继位。紧接着的几十年,霍光逐步掌握了实权。初期,他与其他几位大臣共同辅政;后来,霍光打败这些大臣,独自主政,直至去世。在这将近二十年的时期内,霍光的话语几乎成了汉朝的最高指令,皇帝的地位仅次于他。

在萧望之崭露头角,准备入仕之际,恰逢霍光独揽大权。此时,霍光刚刚打败了其他几位大臣,汉朝高层的人事任命完全由他掌控。

于是,萧望之被推荐给霍光。年仅三十岁的他,未曾料到,这次被推荐将成为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抉择之一。霍光去世后,汉宣帝对霍家进行了清算,连带霍光提拔的众多官员也遭到了贬黜。如果萧望之此时表现出色,得到霍光的青睐,那么在汉宣帝登基后,他必然会受到牵连。反之,则可能会得到汉宣帝的重用。

然而,萧望之并未预见到这些后续发展。命运却以一种巧合将他推向了正确的选择。故事是这样的:萧望之被推荐后,有一天前去拜见霍光。那时霍光刚刚除去了其他几位大臣,对安全高度戒备。每一位前来拜访的人,在进入之前都需接受搜身。

然而,萧望之拒绝了搜身。双方很快发生争执,霍光听闻后亲自前来。即便面对霍光,萧望之仍不屈服。他直言不讳地指出,霍光作为掌权者,应效仿周公礼贤下士。如果对每一位来访者如此粗暴搜身,将无人愿意为其效力。

后世史学家普遍认为,萧望之拒绝搜身的原因,并非是企图刺杀霍光或其他隐秘目的,而是出于对霍光的轻视。萧望之,身为正统的学者及萧何的后裔,自认高洁,而霍光在他眼中仅是汉武帝的一位亲信,仅凭皇帝的信任而高居权位。

因此,萧望之认为,若任由霍光的警卫搜身,无异于对自己的侮辱。而霍光,听闻萧望之的态度后,并未迁就他。当时,霍光正处于权力的巅峰,掌控着整个汉朝。他认为,强调警卫安全无可厚非,若萧望之无法接受这一规则,即便提拔他,也难以为自己所用。

因此,在这次见面之后,霍光对萧望之产生了不满。虽然萧望之通过了官员考核,但并未得到重用,反而被安排做了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官。萧望之因拒绝搜身,错过了霍光时代的机遇,成为了一个低级小官。与此同时,讽刺的是,那天与萧望之一同前往的另一人,由于接受了搜身,不久后便被提拔为光禄大夫给事中,成为国家高层顾问。

这显示出命运的奇妙转折,我们常在不经意间抵达人生的关键十字路口,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作出重大选择,走向未知的未来。当时的萧望之正是如此。

但有时,看似错误的选择,经过数年可能仍显得错误,但多年后回首,却可能显得正确。

因拒绝搜身,萧望之在霍光时代只能做门卫,而且后因弟弟犯事牵连,失去了这一职位,被送回家乡成为一名基层小吏。

然而,时间匆匆流逝,直至公元前68年,47岁的萧望之终于迎来了人生中的另一个转机。

公元前68年,霍光去世,这对萧望之而言,意味着压在他头上的重大障碍终于消失。随之而来的是汉朝高层政治格局的剧烈动荡。在此期间,汉宣帝表面上仍重视霍家,但实际上已开始逐步将霍家的人驱逐出重要职位。

这一时期,“清算霍家”的政治风暴悄然酝酿。

初始阶段,萧望之的地位尚不足以让他洞悉这些高层内幕。然而,经过一年的观察,他逐渐洞察到了形势的走向,并敏锐地意识到这可能是自己翻身的良机。皇帝意图清算霍家,自然会需要人主动站出来引领这场政治风暴。萧望之意识到,若能担当此角色,事后必然能获得皇帝的重用。

正巧在此时,长安城下了一场冰雹。这本是自然现象,但萧望之却借此机会上书皇帝。他巧妙地将一场普通的冰雹事件,与霍家的势力扩张联系起来,展现了他毕生的才智和智慧。

这封奏疏送至汉宣帝手中,立刻引起了他的关注。经过一年的布局,汉宣帝已将霍家人基本撤离关键岗位,剥夺他们的宫廷禁卫权力。但要清算霍家,汉宣帝不能亲自出面,这是古代权力游戏的规则。

萧望之的出现,恰好解决了汉宣帝的难题。通过这封信,萧望之表达了对霍家的指控,这便为汉宣帝提供了重用萧望之、对霍家采取行动的便利条件。满朝文武官员由此也能明白,汉宣帝意图清算霍家。

收到奏疏后,汉宣帝立即派人调查萧望之的背景。他发现,萧望之是萧家的后代,学识渊博,既属于开国功臣群体,又是读书人。这样的身份,使得他成为弹劾霍家的最合适人选。更重要的是,萧望之曾遭霍光打压多年,与霍光有私仇,这意味着一旦斗争打响,他将毫不退缩。当年,将萧望之推荐给霍光的人,竟然是丙吉,那位曾在汉宣帝小时候在监狱中保护他的官员。这一巧合使萧望之在汉宣帝眼中变得更加重要。

随后,不久的时间里,萧望之被提拔为丞相司直,进入汉朝的核心政治圈。因为他的提拔过于明显,霍家感受到了压力,并最终做出了铤而走险的决定——谋反。然而,他们的反叛计划最终被汉宣帝提前发现并镇压。

霍家倒台后,萧望之的仕途更加顺畅,不仅得到了自己所期望的一切,更被任命为左冯翊,相当于现代直辖市的市长。

他的快速崛起,加上其深厚的学识,使得他成为汉宣帝时期儒家官员在朝堂上的重要代表。他参与了许多重大事件的策划和决策,如平定西羌、汉朝公主嫁往西域等,这些成就进一步增强了汉宣帝对他的信任。

公元前59年,霍光去世9年后,56岁的萧望之最终被提拔为御史大夫,成为汉朝最高层的官员之一。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他仕途上的又一个重大波折。对于萧望之接下来遇到的波折,后世历史爱好者多有疑惑,普遍认为可能是因为他的快速晋升让他变得自满。

当时的情况是,担任御史大夫后,萧望之成为了朝堂上的重量级人物之一。凭借儒家学派官员的支持,他成为朝堂上的显要人物。这可能促使萧望之开始考虑进一步晋升,朝着丞相之位发展。

参考资料:

《南齐书卷一·本纪第一》

《梁书卷一·本纪第一》

《汉书卷七十八·萧望之传第四十八》

0 阅读:76

历史评评说

简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