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蓝玉你别太嚣张;蓝玉:你打我呀!蓝玉卒

历史评评说 2023-12-26 12:34:34
朱元璋:蓝玉你别太嚣张;蓝玉:你打我呀!蓝玉卒

洪武二十六年十月己酉,明朝建国功臣、大明十三功臣之一的蓝玉,被以“谋反”之罪灭三族,牵连及处死者逾万五千人。这一残酷行为,令后人难以解释,蓝玉之死是真有罪,还是被冤枉?

冬日寒风刺骨,京城街头已无人烟。然在一角落处,响起凄厉之哭泣声,那哭声悲切至极,使过路之人也不禁心寒。这便是曾经繁华盛大的蓝府。在建文年间,有人回忆当年情形:“蓝府大门紧闭,青石地上血迹斑斑。”这一切情形,令人唏嘘感慨。

蓝玉,明朝初期立下赫赫战功的开国元勋,他为何落得此般悲惨下场?是否仅因朱元璋的嫉妒?或者蓝玉自身已深陷死亡漩涡,无力回天?

洪武七年,蓝玉尚是不知名的小校尉。然在伐蜀之战,蓝玉立下大功,擒获敌将李普定,名声大噪。自此,朱元璋重用蓝玉,使其成为朝中重要将领。

蓝玉性格豪放不羁,不拘小节,亦不擅长修饰言辞。他武艺超群,领兵作战从未败绩。正如常遇春所评:“玉器虽有瑕疵,功绩利国。”朱元璋也格外赏识他那股英勇气概,甚至视其为太子朱标的得力助手。

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亲自率蓝玉上阵,誓言死守蓝玉,即使全天下背叛,自己也将坚定支持。这番话中,真挚的情谊如江水般涌动。蓝玉听闻皇帝的赏识,感激涕零。他向皇帝表忠心,誓言为国效力。

然而,自北伐归来,蓝玉逐渐显露出自身性格中的弊端。或许,功高震主,心生傲慢与骄狂。他开始挥霍无度,甚至强行霸占民女,引起民怨。朱元璋虽对其功绩有所顾忌,未加严惩。太子朱标去世后,朱元璋心生疑忌。他开始怀疑,手握重兵的蓝玉可能有叛逆之心。

因此,朱元璋命蓝玉速回京城,考察其行为。然而,蓝玉行事依旧任性,对皇命漠不关心。这无疑是对皇权的公然蔑视!

洪武二十六年冬季,朱元璋终于对蓝玉采取了极端措施,以“结党营私、谋反篡位”之罪名,对蓝玉及其家族执行了灭族之刑。无论蓝玉如何恳求,提及与朱元璋“生死与共、骨肉情深”的过往,也无法挽回。蓝府一夜之间血流成河,死者逾万五千人,这种残酷手段,让后人为蓝玉的悲惨命运感到惋惜。

然而,关于蓝玉的一生,也不可全盘否定。他虽有不拘小节、骄纵恣肆之举,但这样的性格在严格的大明王朝中注定难以立足。不提他在北伐期间强占民女、激起民怨的行为,就拿洪武十三年蓝玉率军入关时的行径来看,他曾命令摧毁明军经过的城池关隘,甚至拆除民房作营垒材料,这种行为无异于对明朝边防设施的破坏。一个臣子怎能如此破坏国家的边防?

在太子朱标健在时,蓝玉尚能受到其制衡,但太子去世后,蓝玉的状况急转直下。他继续我行我素,不将皇权放在眼里,终于走向了无法挽回的深渊。朱元璋的恩宠并非溺爱,皇帝的宽容也有其极限。到了洪武二十六年的那个冬天,蓝府悲鸣划破长空,京城却已无人提及蓝玉的功绩,只有对其逆行的谴责之声。

蓝玉的一生以失败告终,成为了一个历史教训:无论一个人在建国过程中立下多大功绩,一旦违背正道、背离君命,终将一无所有。正如成语“功高盖主”所言,高功之下,潜藏着巨大的风险。历史上充满了这样的教训。我们应时刻牢记,不可功高盖主、忘恩负义。正如杜甫《兵车行》所言,“宫殿何玉造?飞天倾覆地。不得收拾。”盛衰无常,繁华终将落空。唯有忠于国家、坚守正道,才能长久安宁。

蓝玉之死,并非全然冤枉,但这也许不是他应得的结局。揭开这段历史,仿佛是大明王朝兴衰道德的注脚。在那个洪武二十六年的冬天,蓝府的悲鸣,标志着大明王朝进入了另一个时代。

蓝玉,这位明朝初期的辉煌功臣,其一生可谓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充满了辉煌成就与悲壮命运。在明朝统一与稳定的进程中,蓝玉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他的勇猛智谋为明太祖夺取了无数战役的胜利,功勋显赫。然而,正是这些卓越的成就,使得蓝玉逐渐迷失方向,忘却了自己的身份与地位。

他的骄傲与自负,导致他失去了理智与自制。在政治场合中,蓝玉采取过于强硬的立场,多次激怒明太祖。明太祖曾经多次劝告他,提醒他应当敬重皇权,保持谦逊态度。但蓝玉对此充耳不闻,固执己见,过度自信。

这种行为在明太祖眼中是不可容忍的。最终,他的骄横和自大导致了无法挽回的悲剧。明太祖为了警戒天下,对蓝玉实施了严厉的惩罚,使他成为被众人背弃的孤立无援者。

蓝玉的一生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无论一个人才华横溢、功绩卓著,都不应忘记自身的身份和地位,必须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尊重皇权和上级。否则,就可能像蓝玉那样,招致毁灭性的后果,一切辛勤付出化为乌有。

蓝玉的悲剧是一幅英雄豪杰兴衰更迭的真实画卷。他的命运提醒我们,在光鲜亮丽的顶峰时刻,更应保持谦逊,警惕骄傲自大的危害。这一段历史不仅是蓝玉个人的悲剧,更是对整个时代和社会的深刻反思。

参考资料:

《明史·卷一百三十二·列传第二十》

《逆臣录》

0 阅读:0

历史评评说

简介:前事不忘,后事之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