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士王发坤牺牲28年后,妻子贷款2000元千里祭亡夫,今孙子已参军

纵横话史 2024-03-30 17:18:33
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前言

满头白发,满脸褶皱的老妇折下了一只红杜鹃。

“我在梨花树下等了他36年了。

没有别的,就是想趁着还能动的时候到昆明去看看他。”

她便是《高山下的花环》原型人物梁三喜的遗孀。

王发坤临终前最后一句话是“我建房子借了乡亲们3000元钱,你要替我还上,人走了这账咱不能赖呀。”

高山下的时光

1946年9月,王发坤出生了,这里是威宁县海拉乡新村,这里地势陡峭,属于喀斯特地貌。

几乎没有耕地,土地也是一片贫瘠。这里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而王发坤便是出生于最贫困村中最贫困的家。

在这里他遇到了一位不嫌弃他穷,要坚持跟他在一起的李金花。

金花是一个庸俗的名字,可是名字背后的主人公却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灵。

李金花和王发坤自小一起长大,算是青梅竹马。在1968年的时候,王发坤想要参军入伍。金花是山里长大的孩子,大字不识,可是她却坚定的支持王发坤的决定。

在王发坤临行前,两个人一起栽了一株梨花树,王发坤说“等梨花盛开的时候,我就回来接你了。”

王发坤来到部队后表现十分优异,在入伍的第二年,并获得了提干的机会,被提拔到了副班长。

知此消息后,李金花也为王发坤感到高兴。同时托村里人给王发坤寄取了一封信“王大哥,你是军人,现在还是干部。我是村里人,人家知道你娶了这么个老婆,会笑话你吧。我听人家干部都是要娶城里老婆的,这叫门当户对。我不能妨碍了你的前程。”

王发坤一收到信便着急了,好不容易迎来休假的机会,王华坤便赶到家里“你怎么能这么想呢?我们是从小长大的,我是什么样的人你还不清楚你是什么样的人我能不知道?”

王发坤拽着李金花的手便说“你别着急,咱家虽然穷,但是我能攒钱啊,我攒够了钱咱们就结婚。等我退伍军人了,咱就在一辈子在一起。”

1974年的时候,那一次年假的机会,王发坤回到了村里,这一次有情人终成眷属,两人终于踏入了婚姻的殿堂。

在1978年初,王发坤已经确认转业,十年多的军装也终于可以脱下,王发坤也终于可以回家陪伴家人了。

那时李金花已经生下了两个孩子,两个儿子,村里本就贫困,与外界的交通也不便利,李金花一个人照顾两个孩子不容易,而王发坤的父母年纪也越来越大了,老人腿脚也越来越不利索,身子也越发不好了。

家里需要王华坤,需要王发坤回去照顾他们。可就在王发坤刚要踏上回家的步伐时,部队的一封电报传来了。

组织告诉王发坤“如今要打仗了,中越边境要开战了,国家又要陷入战火中了。咱们部队要扩大编制,需要大量的军官,尤其是炮兵。我们尊重你的意见,就是想问问你还愿不愿意留下来?”

王发坤却毫不迟疑的说“养兵千日,用兵却在一时,国家用到我的时候,我义不容辞,绝无二话。”

中越边境之战,王发坤所在部队奉命要攻打的是251高地。那时他们部队刚刚到达一处稻田,敌人的子弹却已经突然射了过来。

梨花之血

我军战士猝不及防的想要防御,想要卧倒,想给予敌人猛烈的回击。可是那一颗炮弹好朝着王发坤的左腿附近射去,王发坤的左腿被炸伤了,王发坤无力的倒在了田埂上。

此时敌人见到我军战士倒下更加激动了,子弹打的更加猛烈。小战士冒着枪林弹雨冲到王发坤副连长跟前,他拿出绷带要给副连长包扎。

还没等他包扎完毕,敌人的炮弹又打了过来,炮弹是不长眼的,还是专门冲着我军战士来的。

看到炮弹即将要落下时,王发坤用尽全部力气把小战士扑倒在了身下。鲜血从王华坤身上溢出。

此时的副连长王发坤已经变成一个血人了。他身上也被炸的血肉模糊,王发坤用尽最后一口气对小战士说“不要掉队,快跟上大部队 要多杀敌人。”

此话成了王发坤的遗言。自此他再也没有了呼吸。他永远倒在了这一片清翠的稻田中,倒在了夕阳下,他鲜红的血液将翠绿的稻谷染红,慢慢越来越多,越来越多。

战士罗顺良再次冲到了把坤面前连长“连长,你醒醒,你醒醒。”可他再也叫不醒,装睡的脸长了。

罗顺连惨叫一声,大喊道“我们为副连长报仇。”

罗顺连匆忙抹了一把脸上的泪水,便架起了82式步兵炮,朝着敌人迅猛的回击。我军战士齐声大喊“为副连长报仇。”

战火一触即发。

后来,记者采访到满头白发的罗顺连时,他说“如今我已经是四世同堂了。也已经退休了,再也不属于那一片战场。

可我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天,永远无法忘记那一幕,是副连长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他就像我的亲人一样,虽然他不在了,可是他永远活在我的心中。”

此战斗被称为周登战斗,在这一次战斗中王发坤牺牲了,他被授予了二等功,1983年的时候,他被国家民政部授予了烈士。

可此时在梨花树下等待的李金花再也等不来他的王大哥了。梨花是那样的白,王大哥的血是那样的红。

在离开前,她王大哥还是活生生的 可再次回来却已是冰冷的尸体。

王发坤的生命永远冻结在了31岁,那一年,李金花才刚刚26岁,还太年轻了。却一个人拉扯着三个孩子,村里人都劝她改嫁,她却说“大不了我就饿死,绝不改嫁。”

可那天李金华收到了一封信,这一封信并不是别人,而是王发坤在牺牲前寄出的。

逝者已逝,这封信成为丈夫最后的话语了,李金花迫不及待的将信打开。想象丈夫在跟自己说话,假装王发坤还活着。

打开信的那一瞬间,李金花的眼泪便涌了出来。“假如我牺牲了,你就改嫁吧。有一件事我还要求你。我父亲去世后,我跟村里人借了3000块钱盖房子。至今欠着呢。虽然我人走了,但是账咱不能赖着呀。”

李金花看到信后泣不成声,没有选择改嫁,她就这样抱住了王发坤昔日所穿的军大衣,把王发坤的阵亡抚恤金全都拿去还了债款。

虽然如此,可是债依然欠着。把李金花便这样,孤身带着两个儿子继续生活,拼命打拼,这才用用了11年时间才偿还完所有的债款,当李金花拿着那赚来的血汗钱还给乡亲们时,大家都说“这算什么?我们都不要,都不要。”

李金花坚持道“这是王发坤生前便交代好的,不能不要,再说了,大家也都不富裕。”

再次相见

2009年,王发坤李金花的故事被报道出来,这才有更越来越多人的目光投入到这一烈士家庭上。有记者前来采访,也有越来越多的人来捐款捐物。

大家问李金花有什么心愿时,她说“我想趁着还能动的时候去看看他。”

那时的李金花已经60多岁了,可看上去却已经像80岁的老人,满头银发,满脸的褶皱。走起路来颤颤巍巍,还要靠两个儿子搀扶着。

奔赴千里,前去看望丈夫,李金花贷款了两千元,同时当地的慈善会也前来给予帮助。就这样一路转折,一路辗转颠簸,奔赴千里来到了昆明。

这位老人终于可以再见一眼自己的丈夫,即使见到的只是冰冷的墓碑。

和李金花共同前来的,还有昔日参加过对越作战的八位战士。

他们一起来到这里缅怀烈士。老战士们早就剪好了红色的五角星,他们把他们军人才能理解的红色五角星放在王发坤的墓碑前。

老山阴山猫耳洞的情形,仿佛历历在目,昔日共同训练,共同战斗的经历,仿佛就在眼前。

李金花摘了一只红色的杜鹃花,就这样放在了王发坤的墓碑上。他们因梨花结缘,因红杜鹃再次相见。

苗族自治县和县政府共同出资修建房子,他们为李金花打造了新的两层小楼。

搬进这层小楼的除了李金花,还有“王发奎”。李金花让出了小楼中的最大的一个房间,这个房间是属于她的丈夫的。

在这个房间里,她买了陈列柜,放上了王发奎的大衣。又借助王发奎的战友找到了更多在越南战争中的战士遗物。

在暗淡的煤油灯下,一双双千层底,一件件军大衣,就这样摆放在这里。

这是戍边战士们的功勋,也成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昔日的李金花成为了这里的讲解员,参观人数达到了5000次,一代又一代的学生走进这里,了解昔日烈士们的事迹。

王明建来到奶奶家,小小年纪的王明建脸上满是喜悦的笑容“奶奶,我通过体检了,过了不久,我也能像爷爷一样参军了。”

李金花瞬间泪流满面。

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牢记先烈,牢记英雄。

参考资料

0 阅读:5

纵横话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