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中旬的时候,我改变了自己一直坚持的阅读计划,我给自己制定的新的阅读计划是:每周只需要读完一本书就好,文章在有想写的灵感和冲动时再去写,不去勉强自己一定要输出多少。在此之前,我给自己制定的阅读计划是每周阅读2-3本书,并且坚持写读书笔记,差不多也是2-3篇文章,所以我总是读完一本就紧接着读下一本,容不得自己有停下来的机会。
在空闲时间充足的情况下,我的确可以做到这些,但是说实话,也真的很累,每天要工作和带娃,还有琐碎的家务活,要想再挤出更多的时间来阅读,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但我的心里一直有个执念,就是感觉这些年自己读的书太少了,我一定要抓紧时间去读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章,只有这样我才能赶上并超过别人,然后早一点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但是6月份的时候,我突然有些醒悟,我坚持读了这么久的书,也写了不少的文章,为什么自己还是没有长进,每天那么坚持的阅读,对我的成长真的有实际的帮助吗?
仔细想想,我内心的焦虑并没有减少。
为此,我在心里画了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也开始怀疑自己靠意志力坚持的阅读,还能坚持多久,最重要的是最后我能否靠着这种坚持变成自己想要成为的人。
前两天,在笔记中有告诉大家,我这周的阅读书目是周岭的《认知觉醒》,所以这两天我都在认真的读这本书。
今天中午吃过午饭,我就拿着手机去公司楼下的大树下,在浓密的树荫下一边晃悠一边读,炎热的夏日中午,有阵阵清风,耳边不断地飘过吵闹的蝉鸣,是我很喜欢的一种夏日午后的景象。
当我读到“好的成长是始终游走在‘舒适区边缘’”时,就有一种很深的体会和深深的认同感。
作者在书中例举了一个他的读者Amy曹的例子。
Amy曹之前要求自己每天跑步1小时,靠意志力,坚持了蛮长的一段时间,但是最后还是中断了,后来她调整了跑步的时间,改为每次30分钟,一周不少于4次,调整以后发现,当她不用太靠意志力去做这件事情的时候,反而会主动想办法坚持,并且跑完后会很轻松。不像之前那样连续跑1小时会很累,很难受。
还有学英语也是,她原来每天学习1小时会很烦躁,但现在改为每天学习30分钟,时间一到就不学了,这样反而可以坚持每天学,不厌倦。
这也让我想到自己最近的阅读体会,我把之前每周规定要读2-3本书,改成每周只需要读一本书,把每周规定一定要写2-3篇文章,改成凭自己的灵感和冲动去写而不去强求,如果我能在周五的时候就提前完成了阅读计划,那么周末两天我就不会再去强迫自己去读新的书目,而是去看看自己想看的电影或是去做一些其他无关紧要的事情,这种暂停下来的时间,让我有时间去思考和反思,并且大脑和身体也得到了充分的休息,便不会再觉得阅读是一件必须要做的任务,总是匆匆忙忙的,却缺少认真的感受。
最后Amy曹总结说:“找一个自己能坚持做下去的方式,比单纯按照标准化的时间和方式做更重要。以前一直以为多花时间才能学好、才能达到效果,其实那是因为自己急于求成,想要快速见效,这样反而不容易坚持。现在降低了难度和标准,自己的行动力反而能持续增强,虽然达到目标所需的时间可能会变长,但是我相信这样的坚持最终可以产生复利效应。”
看到这里,我停下了阅读的进度,认真的体会了这段时间我真实的阅读体会。
我也正是在这种最佳的承受范围内(阅读的量和难度)才能保持最佳的状态,孜孜不倦的阅读着,最主要的是我很享受这种舒适的阅读状态,既然感觉到享受,那便不觉得这是一种任务和必要的坚持,我只要在认真的做就好了。
这种心境的转变,让我对阅读和成长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自己所能承受的范围内,寻找到自己的舒适区边缘,在这个区域里沉浸其中,那么阅读这件事迟早会改变并成就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