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2022年3月,日本宣布彻底终止持续了43年的对华援助计划,在网上掀起了一片舆论风波。
赎罪?赔款?别有所图?若非日本的援助,中国的改革开放不会如此顺利?
层层疑云笼罩在这个“对华政府开发援助”项目之上,今天我们就从数据出发,用干货层层分析其中的真相。
三万亿援助是否为真?自日本宣布终止援华计划后,网上一直流传着一个数字——三万亿,许多人声称那是1979年以来,日本援助中国的款项总额,而更多人则在质疑这个数字的真实性,认为是某些媚日媒体的编造。
事实是什么呢?
根据日本产经新闻在2018年的统计,整个“对华政府开发援助”计划从1979年十二月开始,累计投入了3.3165万亿日元的资金,日本在华的投资与建设团队,共计领衔了231个大型项目,涵盖包括民生、基建、农业在内的许多领域。
中国方面很难找到对于这一合作项目的具体统计,但当年松下幸之助被我国授予中国改革友谊奖章时,央视栏目中提及过“日本在过去多年间在华援助投资总额已超三万亿”。
虽然难以置信,但多方信息可以互证,日本确实在过去的多年间持续向中国注入了超过三万亿日元的资金,从改革开放初期持续至改革开放新阶段为止。
时间拨回七十年代,我们会发现,那是历史上极其少有的,中日关系和睦,并且日本对华态度极为友善的时期。
1978年10月,邓小平首次访问日本,此前中日虽在1972年重新建交,日本也承认了新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但因历史遗留问题,两国在正式的交流往来上仍存在隔阂,邓小平的出访,就此改变了冰封的局面。
在访问期间,邓小平把目光主要集中在工业上,尤其关注当时中国还相对落后的汽车、火车、精密电器制造行业,先后前往新日铁、日产汽车和松下电器等日本行业龙头进行参观,并亲身体验了当时在世界上还是一流水准的新干线。
此行让邓小平深感震惊,他意识到,中国想要进一步实现复兴,必须要在先进技术上加紧追赶,于是他主动向日方提及,希望两国可以展开一系列经济建设方面的合作项目。
于是在1979年,中日经过一系列商谈后,达成了一项数额高达1.2万亿日元,包含六个大型煤矿开采出口工程的庞大合作共识,日后长达数十年的友好合作自此拉开了序幕。
为了弥合中日之间在过去的民族仇恨,时任日本首相大平正芳在不久后正式访华,宣布为了“维持和发展与中国的友好稳定关系”,向中国追加提供3300亿日元的援助贷款和四个大型建设工程,秦皇岛港、石臼所港、北京-秦皇岛铁路和兖州-石臼所铁路,均为当时日本援建的项目。
中日两国跨世纪的握手言和令整个亚洲乃至全世界都瞠目结舌,但同时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也悄然而生。为此,日本甚至贴心地对外公布了中日合作三原则。
中日之间不涉及军事合作往来、中日共建项目不干扰东盟国家的在建项目、中日的合作不排斥其他亚洲合作伙伴的参与。
此后在长达十五年里,日本都是中国在基建工作方面最重要的导师、伙伴与资助者,如果翻看那一时期的人大会议公开文件的话不难发现,自“六五”计划开始,“日资援助”始终被列为国家重点关注项目。
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的确称得上是支撑起了改革开放初期的小半壁江山,若没有日本的支持,我国的工作也不会开展得那么顺利。
有些人可能会好奇,为何日本会给予中国如此之大的帮助呢?
网上对此的看法更是众说纷纭,有的人认为这是侵华战争失败的赔款,也有人认为是日本图谋不轨,当然也有人认为是日本出于国际主义精神的帮助……
要探究这个问题,就必须谈谈上世纪的外交变化了。
既是赎罪,也是自救在普通人的认知中,冷战期间的国际局势,往往被抽象化成了一幅美苏对峙的简单局面,而我国身处苏联阵营,日本身处美国阵营,即便没有发生热战也始终处于敌对态势。
实际上,冷战的格局在上世纪发生过数次剧变,而七十年代正是其中最为特殊的一个时期。
当时第二次石油危机爆发,国际油价陡然上涨近10倍,依靠中东石油发展工业,本处于蓬勃状态的欧洲与日本,整体发展态势陡然腰斩,就连美国都发生了巨大的经济震荡。
而苏联作为当时世界第二大产油国,则乘着这阵东风,将实力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但也因为最高苏维埃的错误决策,陷入了霸权主义的错误路线。
整个七十年代中后期,苏联都在全世界武装输出革命,输送军火,四处尝试与美国的代理人开战,而流年不利的美国则只能当缩头乌龟,处处让步。
与此同时,霸权主义盛行的苏联也不断在中苏边界制造摩擦,还试图重新扶植越南,在南方牵制我国的发展。
在这种大背景下,中美两国迫于压力重新走近,也就不难理解了。
1972年尼克松访华,首度破冰中美关系,同年日本作为美国的首席小弟,便被派来投石问路,与中国重新建交。
之后中国、美国、日本的关系,便逐渐开始转向和睦,时间走到1979年,美国正式主动踏出了一步,与新中国完成建交,中国被美国阵营封锁的状况也就有了显著改善。
说回援助的事情,“赔款论”并不能说对,也并不能说是错的。
一方面,过去国民党政府还是国际上“被承认”的“合法政权”时期,蒋介石主动放弃在日本驻军,也放弃了许多岛屿主权,并在华盛顿会议上,签字放弃了追索赔款,以及向日本征发劳工的权利,名义上,日本早就没有义务赔偿中国了,所以将援助资金视为赔款并不合理。
JICA东中亚部长藤谷浩至用幻灯片回溯中日交往的历史。
另一方面,当时负责对华援助项目的总负责人,时任日本国际协力机构东亚部长的藤谷浩曾亲口向中国的记者表示“因为中国放弃索要战争赔款,许多高层认为有必要帮助中国发展,对于中日两国来说这都是一件好事”,承认了对华援助计划确实存在补偿过去历史的成分在内。
至于日本是否“别有所图”,那肯定是“有的”。
中国在第三世界国家中颇有声望,且由于过去曾在艰难中资助埃及政府,中东国家对中国的印象相当好,所以没有把中国列入石油制裁名单。
对于当时横遭石油危机打击的日本而言,修复与中国之间的关系,既可以通过中国这个桥梁去与中东国家进行对话,进而争取石油利益,又能靠着援建中国,缓解国内的失业问题,用输出劳动力的方式刺激经济,一举多得,何乐而不为呢?
当年日本参与援建的大瑶山铁路隧道。
总而言之,结合各方面情况来看,日本援助中国,是一个多重外交因素相互作用下,基于互惠互利原则所形成的合理决策,如同藤谷先生所说的那样——“对中日两国来说这都是一件好事”。
不过,好事归好事,某些人将改革开放的成果,大都归因于日本的帮助,甚至声称中国人应当感恩日本,就属实别有用心了。
援助的表象之下日本对中国的帮助确实很大,就连北京地铁的建设都有日本的千亿资金在其中起着作用。
中国铁路电气化里程中,有3842公里是依靠日本贷款建成的,全国还有359个万吨级以上的大型码头,也要感谢日本的援建。
但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援助并不是无偿的。
在日本援助的资金中,仅仅只有约12亿美元是捐赠,只占援助总额的5%不到,真正占大头的是以日本政府本身以及各大日本银行的名义向中国发出的贷款,这些贷款并非无期,更谈不上无偿。
例如1984年,时任日本首相中曾根康弘访华时承诺的4700亿日元援助就是纯粹的贷款,而这笔贷款,我国在1991年时便已基本还清。
90年代初两国磋商的8100亿日元援助工程中,仅有200亿是无偿捐赠,其余均为带有标准利息的贷款,于我国也在2002年时全部清偿到位。
此外,日本援助中国期间也在大力输出日货,这一点,许多上了年纪的老一辈应该都有记忆。
八九十年代日货在中国一度大为流行,日本人的资金输入一分,就要从中国赚回去两分,日本在这一过程中一点都不吃亏。
就连安倍晋三都曾承认,中国是国际金融市场上最优质的合作伙伴之一,从不拖欠贷款,更不妨碍贸易往来。
在那漫长的对华援助计划中,日本没有少挣钱,中国也没有欠贷款,两国均在合作中互惠互利,两不相欠的事情,谈及“感恩”属实可笑。
更不能忽视的是,中日合作并非始终和睦,这个“对华政府开发援助”计划,也随着时间的发展与美国的干涉,渐渐变得充满政治色彩。
九十年代末,苏联解体后自觉天下无敌的美国又开始紧逼中国,频频在南海作出挑衅,中美关系再度恶化的同时,日本的政策也随之发生了改变。
1995年,日方借口“中国展开核试验破坏地域和平”冻结了除人道主义紧急援助和民间援助以外的所有无偿援助,将援助金额降低到过往的二十分之一,并开始加大催逼中国偿还贷款,和美国一同做局,提高日元汇率,让中国的偿债压力不断加大。
到千禧年前夕,日本开始公然声称,援助中国展开经济发展会对日本乃至亚洲的安全产生威胁,中断了所有经济和基建方面的援助,还借口环保问题拆除了许多日方占股较多的工程。
从2004年开始,整个计划已基本名存实亡,日本终止了所有资金往来,并且连有偿援助也不再提供,仅仅向中国象征性地派出日语老师以“援助教育”,并宣布要在2008年停止所有贷款。
彼时均处于巅峰的日本和美国,似乎将这个计划当作了拿捏中国的“要害”,在他们眼中,中国仍是一个落后的贫穷国家,仍要靠着国际援助过活。
他们没想到的是,中国的崛起速度,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我国在2012年便提前完成原定在2035年实现的目标,经济呈指数式发展,时至今日早已成为了追赶美国的有力竞争者,将日本远远甩在了身后,哪怕在军事实力上,也拥有了独步世界的资本。
对于日本在过往友好时期的帮助,说一声谢谢无可厚非,感恩甚至感激涕零那大可不必,他国的援助终究只是部分助力,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始终是,也只能是中国人自己。
本文由“论史鉴今”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