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农:挽救党于危难,六年未回家,敲门时被女儿误以为是讨债的

沐光知百年 2024-02-03 05:59:26

“笃、笃、笃!笃、笃、笃!”

这天晚上,马家巷1号门外响起了一阵又一阵的叩击声。

正待业在家的李宁走到门边,拨开门栓,慢慢地将门开了一个缝。

只见一个夹着皮包、身着黑衣、戴着墨镜的人立在门口,李宁一见这个架势,以为是要债人或者是收捐人来了,连忙说道:“我爹爹不在家。”

谁知道这人竟直接闯了进来,吓得李宁转身就往楼上跑。

这时,身后传来了熟悉的乡音:“阿爷,是我,我是克农!”

李哲卿从楼上下来,看着从天而降的儿子,不禁悲喜交加。

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

这位突然回到家中,被女儿李宁认为是追债的人正是被称为“中共特工王”的李克农。

李克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上将中是独一份的存在,他从来没有带过兵打过仗,却成为了开国上将,是人们眼中的“传奇将军”。

跟那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百死余生的将军们不同,李克农的战场不见硝烟,他是隐蔽战线上的“孤胆英雄”,在犹如万丈深渊之上走钢丝的环境中屡屡获取关键情报。

1899年9月,李克农出生于安徽省芜湖市,按照芜湖李姓的辈分,李克农的爷爷给其取名为克农,李克农的父亲又为了不忘原籍巢县方面的血缘关系,给李克农按照巢县李氏辈分取了另外一个名字——泽田。

李克农的家庭是一个大家庭,在三兄弟中,他排行老大。

其父亲李哲卿为人正派,因为受到过旧式的教育,所以思想开明,曾经在芜湖海关以及常关当职员,直到辛亥革命时解职,以后又在税务机关供职。

后来李克农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参加革命,在当地比较活跃,是芜湖当地的知名人物,父亲李哲卿也一直很支持李克农的工作。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李克农被国民党政府明令通缉,不得不逃离家乡。家中多次被宪兵警察搜查,孩子们放学回来,有时候也被宪兵挡在门外不准进门。

随后不久,李哲卿也因此失业,家道逐渐中落,经济日渐拮据,靠借债艰难度日。

这边离开家乡的李克农被党组织委以重任,转战上海与国民党特务机关作斗争。

1931年4月,中共特科负责人顾顺章被捕叛变,情况万分危急,钱壮飞冒着生命危险将情报传递了出去,而李克农将钱壮飞提供的情报及时传递给了中共中央,为周总理等果断决策紧急撤离争取了时间,让我党避免了一次毁灭性的打击。

事后,陈立夫感叹,只差了五分钟就能抓住周恩来,蒋介石知道以后更是懊恼的拍着桌子骂了脏话。

正如毛主席评价的那样,如果不是有像李克农、钱壮飞这样的人,当时许多中央的同志都已经不存在了。

充满思念的信

1931年5月下旬的一个黄昏,李克农在黄浦江边与妻子赵瑛和几个孩子见了面。

会面的时间很短,李克农告诉妻子自己要到苏区去,因为白色恐怖太多,路上危险,所以不便带着他们同行,让赵瑛带着孩子们先回安徽再做打算。

赵瑛听完之后,心中没有一句怨言,她理解丈夫的工作。在告别之后,赵瑛带着孩子们离开了上海,回到了安徽芜湖。

而李克农也在8月份的某一天悄悄离开了上海,几经周折,在12月底踏上了去江西瑞金的路。

自从上海一别,赵瑛就与李克农断了音讯,她只能从国民党的报纸上探知到红军的行踪,进而猜测丈夫的下落。

两人本是少年夫妻,1917年9月份,18岁的赵瑛与同龄的李克农结为伉俪,感情自然深厚。

虽然因为革命的缘故,两人聚少离多,但是远在江西的李克农没有忘记妻子赵瑛,更没有忘记他的五个子女,也没有忘记老家芜湖马家巷1号。

儿子李伦清楚地记得,那是在1933年冬天的一个晚上,母亲赵瑛将他从床上叫醒,一脸欣喜的对他说,接到了父亲的来信,父亲很想念他们,想让儿子写一封信给他。

年仅6岁的李伦一骨碌就爬了起来,用自己所认不多的字写下了一封令李克农终身难忘的信。

在信中,李伦写了对父亲的思念之情,说是想爸爸,经常在睡梦中哭醒,信的最后,懂事的李伦让父亲放心,自己不淘气,会好好的认真用功读书……

这封带着浓重思念之情的信被从安徽送到了江西瑞金的一个小商店里面。

当李克农读到这封信的时候,忍不住热泪盈眶,甚至一些红军高层的将领们也传阅了这封信,大家读到动情之处都忍不住掉了眼泪。

1934年10月份,中央苏区红军开始长征,之后整整两年的时间,李克农音讯全无。

直到1936年11月,马家巷1号才收到一封从陕西省西安市寄来的信,信是李克农写来的,请东北军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帮的忙。

李克农的这封信写的很长,他在信中说道:“英雄气短、儿女情长、思念家人之情,你们可以想象到。”

分开这么长的时间,李克农无时不刻不在挂念家人,思念远在故乡的“糟糠之妻”。

美国记者斯诺回忆道:1936年10月中旬,他将要结束四个月的采访生活,在将要告别陕北的时候,红军的很多领导人都来给他送行,李克农留给他的一句话是“把我老婆送来吧!”

由此可见,李克农对妻子的一往情深。

长征结束之后,国共关系有所缓和,李克农在1937年初还往家里写了一封信,他在信上说国共就要合作了,自己很有可能就要回家来看看了。

赵瑛接到这封信的时候,还以为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这一天那么快就到来了。

“要债的又来了”

1937年4月中旬的一个晚上,街道静寂,仍然住在马家巷1号的李家人正准备休息,这时,门外却传来了一阵又一阵的叩门声,全家人的心都提了起来。

按照以往的经验,在这个时候敲门的不是军警搜查,就是债主要债,李家自从大革命失败之后,逐渐没落,经济拮据,为了生存债台高筑,日子过的很是紧巴。

李宁作为长孙女,听到一阵又一阵的敲门声,走过去,慢慢的将门栓拨开,只将门开了一条小缝,朝外看去。

入目只见一名男子,身穿黑衣、戴着墨镜、腋下夹着一个皮包。还没看清来人具体长什么样,光看这副打扮,李宁心里就一咯噔,以为又是要债的人或者是收捐人来了。

“我爹爹不在家。”话音还没落,这人就直接闯了进来。李宁见状不好,吓得直往楼上跑去。

就在这个时候,身后传来了熟悉的乡音:“阿爷,是我,我是克农。”

李宁抬头,就见爷爷李哲卿站在楼梯口,目光越过自己朝身后看去,蓦然间红了眼眶。母亲赵瑛也闻声赶了过来,几人相顾无言,唯有热泪流淌。

他们太久没有见面了,导致重逢之后父女不相识。

李克农告诉家人,他是从西安过来的,搭乘的是国民党的专用飞机,国共正在商谈合作事宜,等到专机在南京降落以后,思家心切的李克农就抽空踏上了一艘快船直奔芜湖而来。

不过这次见面匆忙,时间短暂,李克农只在家里面待了一个小时左右就又匆匆离去了,连口饭都没来得及吃。

等到李克农第二次回家,则是在同年的12月份,那时候日军攻陷了南京,驻扎在南京的八路军办事处也要撤退,李克农和叶剑英乘坐一辆吉普车撤退。

在撤退的时候,正好路过芜湖,李克农又回家与家人匆匆见了一面,他们在饭馆里吃了一顿饭。

李克农的父亲李哲卿看见李克农夹着皮包,又坐着车来,便偷偷的将他叫到了一边,说:“你如今当大官,有钱了,家里困难,能不能留点钱给家里用。”

听到父亲这样说,李克农很为难,因为钱不是他自己的,是公家的,自己穿成这样是工作需要,要说钱,他手里还真没有。

一旁的叶剑英瞅见了,就将自己身上的十几元津贴塞给了李克农,让他留给家人。

赵瑛在旁边站着,看见了他们的举动,连忙又将钱塞回给了李克农,说:“家里有困难,我们会想办法,你放心吧。”

得妻如此,夫复何求,赵瑛对李克农无怨无悔的支持让他热泪盈眶。他们相濡以沫几十年,情深意重不足为外人道也。

1961年1月6日,赵瑛不幸去世,李克农悲痛万分,在随后的日子里,他几乎每个月都要去八宝山革命公墓去吊唁赵瑛。

1962年2月9日,在赵瑛去世的一年后,李克农带着哀思和悲痛,与她相见于九泉之下。

李克农无愧于“胸有惊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将军!”这样的评价,正是因为有了像李克农这样的隐蔽在战线上的共产党人前仆后继,舍生忘死,不少同志们才能躲过杀身之祸,为革命保存有生力量。他们的贡献和功勋不会被埋没,只会永远深植于中国人民的记忆中!

0 阅读:0

沐光知百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