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无效果,可能是没有找到疾病真正的病位。

嘉晨谈健康 2024-08-14 22:28:32

纪东涛医师原创

很多中医同仁有这样的感觉,脉弱开了补药,脉有力开了泻药,患者吃了没有效果。

其实有可能没有找到病位。

比如热性痤疮,脉沉滑数,脉浮华数,治疗方法都是清热解毒,病性都一样,但是病位不同啊,前者脉沉,属于里热,需要用下法,大承气汤类的处方,甚至吃点芦荟胶囊,都有效果。

后者属于表热,要用汗法,按我们常规的说法,就是要打开毛孔,清理毛孔的毒素,如果大夫开了黄连,黄芩,大黄,马齿笕等药,把里边的热清的过了,里边的阳气就会受损,那么在外的阳气就得不到补充了,毛孔会闭塞的更厉害了。

是不是发现病位学说还挺重要的?

所以清表热的时候,需要加点解表散寒的药,比如银翘散,没有荆芥,淡豆豉,薄荷,金银花清热的作用就大打折扣,可谓火郁发之;比如大承气汤里边性热的的厚朴,这热药去了,加个凉性的药,效果就不好了。

疾病表现出来的位置,不一定是真的病位,正气亏虚或邪气聚集才是真正的病位,这是我给病位学说的定义,不一定准确,同仁们可以相互探讨。

再举个例子,妇科炎症,或者尿道炎反复发作,有的人吃了三金片效果就不错,有的人吃了就不行。

我治过一个妇科反复感染的患者,这患者呢也非常苦恼,每天清洗,也还是非常瘙痒,中医院看遍了,甚至去了北京,还是没有彻底治愈。来找我时,带了很厚一踏病历,可谓坐遍了各种检查,中药西药都用了,都枉然,我看了下处方,基本都是清热利湿的药,都是往下走的。

我一摸脉,脉三部无力,寸小于尺,我就问他有没有小便多口干,眼睛干涩,头晕等上虚的症状,基本都有。

于是我认为 应该用升法,于是就开了补中益气的汤药,少加了点补肾的药,熟地,玄参,益智仁,川断,因为升的太过会拔起肾根,这个经验来自李士懋老师,他老人家喜欢补中益气汤加山萸肉。再少加点泽泻,车前子,丹皮,独活,逆流挽舟虽然可以治根,但是下焦已然湿热郁结了,必须稍加清热利湿的药分利湿热,但是清热利湿的药不能多,多了影响升药。

我开了处方后,患者说你这药行不行?清热利湿止痒的药太少了,再加点地肤子,蛇串子,滑石,黄柏等。着患者看来没有少吃药,懂得不少。估计也和我年轻有关,虽然我干了19年,但是还是个青年中医,容易给人不信任。

我说你吃了这些清泄湿热的药,效果一般,这些药比较苦,都往下走,我们要加一些辛味药往上走。你先试一试。

三天后微信回访,已经能睡彻夜觉了,不会再痒醒,夜尿也少到一次。

节选自纪东涛医师《病位脉学》

0 阅读:5

嘉晨谈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