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古人的一天是如何计时的?

不凡的十万 2024-04-16 01:54:09

古代每月的第一天叫作朔,最后一天叫作晦。(《庄子》:“朝菌不知晦朔。”)

初三叫作朏(fěi),大月十六、小月十五叫作望,近在望后的日子叫作既望。

西周初期有一种特别的纪日法,即把一个月分为四份,类似现代的周,每份都有一个特定的名称,“既望”就是其中之一。一刻:古以漏壶计时,一昼夜分为一百刻,一刻即为14.4分钟,至清初定为九十六刻,一刻即为15分钟。

一、古代纪时法:十二时辰

古人用十二地支表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恰好等于现代的两小时。和现代的时间对照,夜半12点(即24点)是子时,凌晨2点是丑时,4点是寅时,6点是卯时,其余由此顺推。后来又把每个时辰细分为初、正。晚上11点(即23点)为子初,夜半12点为子正;凌晨1点为丑初,2点为丑正,等等。这就等于把一昼夜分为二十四小时了。列表对照如下:

我国古代把夜晚分为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所以叫作五更或五夜。

一更:19点至21点

二更:21点至23点

三更:23点至1点

四更:1点至3点

五更:3点至5点

二、古人的纪日法:六十甲子

古人用干支纪日,例如《左传•隐公元年》“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干是天干,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支是地支,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组合为六十单位,称为六十甲子:

每个单位代表一天,假设某日为甲子日,则甲子以后的日子依次顺推为乙丑、丙寅、丁卯等;甲子以前的日子依次逆推为癸亥、壬戌、辛酉等。六十甲子周而复始。这种纪日法远在甲骨文时代就已经有了。

三、古人对月份的称谓

一年分为春夏秋冬四时(季),后来又按夏历正月、二月、三月等十二个月依次分为孟春、仲春、季春,孟夏、仲夏、季夏,孟秋、仲秋、季秋,孟冬、仲冬、季冬。

古人又有所谓“月建”的观念,就是把子丑寅卯等十二支和十二个月份相配,以通常冬至所在的十一月(夏历)配子,称为建子之月,由此顺推,十二月为建丑之月,正月为建寅之月,二月为建卯之月,直到十月为建亥之月,如此周而复始。

《说文》对于十二支各字的解释就是联系着月份的。前人把“建”解释为“斗建”,意思是斗柄所指,认为十二支代表北斗星斗柄所指的十二个不同的方位《例如以子为北,午为南,卯为东,酉为西,等等〉,十一月斗柄指北,所以为建子之月,以后斗柄每月移指一个方位,十二个月周而复始。

四、二十四节气

古人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季节更替和气候变化的规律,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个节气,用以反映四季、气温、降雨、物候等方面的变化,这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掌握农事季节的经验总结,对农业生产的发展贡献很大。

二十四节气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不同的视位置定的。古人把黄道附近一周天平分为星纪、玄枵等十二次,太阳运行到某次就叫某某节气。例如,太阳运行到星纪初点交大雪,运行到星纪中央交冬至,运行到玄枵初点交小寒,等等。如下表:

关于古代计时小知识,你还知道哪些?欢迎留言!

0 阅读:0

不凡的十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