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大秦赋》,话战国历史——战国时期列国最后的一次合纵伐秦

浮沉聊历史 2024-03-24 13:12:57

继《大秦赋》开头的邯郸之战,五国伐秦之战的战争场面再度惊艳全场,气势恢宏磅礴大气,笔者看得心潮澎湃,十分过瘾。借着这个机会,来全方位的还原一下这次合纵攻秦之战。

战争的起因

公元前242年(秦王政五年),秦国趁魏国王位更替和信陵君魏无忌去世的机会,大举发兵攻打魏国。秦军在名将蒙骜统帅下,势如破竹,连下魏国黄河两岸的大大小小二十座城,魏军被打的毫无还手之力。

战后,秦国把新占领的地区设置为东郡,东郡的设立不仅严重威胁魏国国都大梁的安全,亦同样威胁到了黄河以北赵国的安全。

《史记·六国年表记载》记载,“赵悼襄王三年(前242年),赵相、魏相会鲁柯盟。”

这一个记载表面上看起来记载了是赵国与魏国的会盟,但可以推论出实际上楚国也参加此处会盟。首先解释一下什么是“鲁柯”,“鲁”为鲁国,“柯”为地名,当时属于楚国。此时鲁国已被楚考烈王所灭,在鲁国灭亡后,楚考烈王将鲁鲁顷公迁至柯地,鲁顷公在前249年死于柯,因此柯地又称为“鲁柯”。在楚国地盘上召开的这次会盟,楚国必然与其中,且楚考烈王成为了合纵长。

楚国、赵国和魏国在柯的会盟,意味着又一次合纵伐秦的战争即将开始。和战国时期大部分的历史事件一样,这一次的列国合纵伐秦之战,在司马迁的《史记》里也只是一笔带过,相关记载严重匮乏。连究竟是由哪几个国家共同组织的?都有两个不同的版本。

《秦始皇本纪》载:“(秦王政)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

《赵世家》载:“(赵悼襄王)四年庞煖将赵、楚、魏、燕之锐师攻秦蕞,不拔。移攻齐,取绕安。”

结合当时的实际情况来看,此次列国伐秦的国家分别是赵国、楚国、魏国和韩国四个国家,而不是五个国家。《秦始皇本纪》中的卫国应该是韩国,因为卫国在理论上根本无力攻秦,当时的卫国仅仅保留着首都濮阳一地,已经沦为了魏国的附属国;而《赵本纪》中的燕国,此时与赵国连年征战,互为敌国,不大可能参加这一次合纵伐秦之战。

秦王政六年,楚考烈王二十二年,魏景湣王二年,韩桓惠王二十二年,赵悼襄王四年,即公元前241年,战国历史上最后一次合纵伐秦之战爆发。

楚、赵、魏、韩四国联军由楚国相国春申君黄歇和赵国将领庞煖统帅,联军的兵力虽多于秦军,但秦军凭借险峻的函谷关坚守,联军多次攻击无果,顿兵于函谷关前。

赵国将领庞煖认为,诸侯联军在函谷关前被阻,时间一长联军必定瓦解。以联军主力吸引秦以联军主力吸引秦军,抽出精兵强将绕道蒲阪(今山西永济西南),南渡河水(今黄河),迂回至函谷关后,可以出其不意奇袭秦国都城咸阳。

于是,庞煖指挥赵、魏、韩、楚四国的精锐之师,很快就突破了秦军的防线。但是当联军到底距离咸阳很近的蕞时,遭到了秦军顽强的阻击,联军始终无法攻克蕞,再加上有后路被秦军的威胁,庞煖被迫退兵。

由于蕞之战的失利,使得联军士气大跌,秦军趁势发起了反攻,诸侯联军不敌大败而归,此次伐秦之战以诸侯联军的失败而告终。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有关蕞之战的描述非常详细,但是都属于艺术创作,历史上的蕞之战具体是如何进行的,并没有相关的史料记载。

这一次合纵伐秦之战的失败,标志着秦国统一天下的大势已经不可阻挡。韩、魏自此彻底沦为了秦国的附庸,楚国为了避免秦军的锋芒,将都城再次东迁至寿春,而赵国以一国之力抗秦,终因实力不济而最终亡国。仅仅二十年之后,六国最后一国齐国于公元前221年灭亡,秦国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大业。

0 阅读:1

浮沉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