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读王勃和王维的同名《山中》诗,讲讲什么是“诗无达诂”

尔诗林 2024-03-05 10:11:42

花间一壶茶,可以养精神。借我诗一首,聊以慰风尘。

大家好!欢迎来到【辰茗诗话】空间,共同小憩诗茗驿站。

羁旅之人神经总是比较敏感,诗人嘛,感情更是比常人丰富些,他们看到飞鸟可以想到故乡,听到秋风可以想到故乡,看到白云可以想到故乡,看到流水也可以想到故乡……

这一天,羁流蜀川的诗人站在长江边的一座高山之上,听着萧瑟的秋风,眼望山下滚滚的流水,思绪飘到了遥远的故乡。

看到这里,你肯定会说:知道了,你要讲的是杜甫和他的《登高》。

哈哈,恭喜你猜错了!今天要讲的是王勃的《山中》:

山中

唐·王勃

长江悲已滞,

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

山山黄叶飞。

这是一首登山临水,望远怀乡之作。

少年天才王勃,初唐四杰之首,16岁未冠而仕,年轻气盛,在20岁时,因给沛王作斗鸡的游戏之文《檄英王鸡》,被唐高宗认为是在挑拨王子之间的关系而将其逐出沛王府。

总章二年(669年),王勃离开京城长安,开始了长达三年的入蜀漫游生活。

上面这首诗便是王勃在蜀川游历期间所作。

西汉董仲舒说过“诗无达诂”,意思是说对《诗经》没有通达的或一成不变的解释,因时因人而有歧异。

其实,今人对于唐诗的理解又何曾不是“诗无达诂”?我们毕竟不是诗人本人,对每一首诗的理解也因人而异,所以才有一百个读者眼里有一百个李商隐的说法。

比如对该诗第一句“长江悲已滞”的理解,就可以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是,诗人站在高山上,看到脚下滚滚东流的长江,忽然想到自己滞留他乡,不能象江水一样自由奔流回到故乡,由此而悲从中来。

第二种解释是,诗人站在高山上,因山太高,所以看到脚下的江水是不流动的,好像自己一样“滞留”此处,因此悲从中来。

但不管哪种解释,反正是诗人看到山下的长江而悲叹自己羁留异乡之意。

对第二句“万里念将归”的解释也是“诗无达诂”:

第一种解释是,诗人多么渴望回到远隔万里的故乡。

第二种解释是,诗人想象远隔万里的故乡亲人该是多么盼望自己回去啊!这种解释就有点套用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里“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表达手法。

不管上面哪种解释,都是表达诗人想念万里之外故乡之情。

关于第三句的“高风”也有两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高风就是直接指秋风。

第二种解释:是诗人站在高山上感受到的阵阵凉风。

第三四句用秋风催黄叶的“悲秋”意境,进一步衬托出诗人怀乡而欲归不能所引发的心中悲凉之感,从而回应首句的“悲”字。

该诗最大的特点在于“以景结情”。

对于此类登高怀远题材的诗歌,通常的写法是以景入手,以景烘托起兴,然后借景入情,情景交融,最后以情结句。

而该诗反其道而行之,首句即以一“悲”字开门见山,直接入情,第二句又用一“念”字用情,后两句再用悲凉的秋景回衬首两句。

对于此类结诗手法,南宋沈义父在《乐府指迷》中这样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下面请来欣赏王维的一首同名诗:

山中

唐·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初冬山景图,体现了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特点,给人一种静谧悠恬的感觉。

再说说对该诗理解的“诗无达诂”:

首句的“白石出”,一种理解是初冬山溪水浅浅的,白磷磷的石头露出了水面;另一种解释是山溪水很清澈,可以清楚地看到水里白磷磷的石头。

对三四句的理解,有一种是写实:山中虽然没有下雨,但由于树密草茂,行人还是能感受到湿衣的水气;另一种解释是写虚:山色是如此的苍翠,以至于诗人似乎体会到湿人的感受。

什么叫“诂”?“诂”就是用现代的语言来解释古文、古诗。

实际上文可“诂”,诗不好“诂”。

诗跟画一样,跟音乐同理,凡艺术的东西,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只能够读者用心去体会和感受其美,是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准确表达出来的。诚如老子说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4 阅读:160

尔诗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