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五千⾔,到底说了啥?

妞妞谈情感 2024-10-11 05:34:45

朋友们大家好。咱们前⾯⽤了⼏期节⽬去理清《道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其⼈及其⽣平,以及学习《道德经》的参照版本和学习⽅法,这期节⽬咱们来聊⼀聊,《道德经》五千⾔,到底说了啥?

有的朋友说,这简单,书名就概括了,道德呗。也对,也不对。

在前⾯,咱们说过《道德经》的命名,⼤概是因为《⽼⼦》分上下篇,从上下篇的开头第⼀句提取关键字眼,就有了道篇和德篇,世⼈就把《⽼⼦》称为《道德经》了。

《道德经》确实⽤了很⼤篇幅去讲“道”和“德”,但是这“道德”,和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是不一样的。

我们现在所说的道德,是连在一起说的,它是社会意识形态之⼀,是⼈们共同⽣活及其⾏为的准则和规范,是⼈以“善”“恶”来评价社会现象,来把握现实世界的⼀种⽅式。

它属于社会学的概念范畴。

⽽《道德经》的道德则不然,它们是要分开讲的。

道是道,德是德。道原本的意思是什么呢?从字形结构看,道,从⾡((chuò),⾸声。

“道”这个字的甲⻣⽂是什么样的呢?给⼤家看⼀下,很多⼈认为,“道”的甲⻣⽂就好像是⼀个孩⼦分娩过程中头颅已经伸出产道的样子。

⾦⽂是什么样的呢?“道”的⾦⽂,是⼈在路上⾏⾛之意。它的本义是供⾏⾛的路,也就是咱们说的道路。后来,道⼜被引申为规律、⽅法、主张等。

在《道德经》中,道不仅仅指万事万物发展运⾏的规律,它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天地万物最终的归宿。道分为天之道和⼈之道。

⽼⼦认为,⼈之道要符合天之道。这是道,在后⾯的节⽬中,我会再展开说。

那什么是德呢?德,得也。它和获得的得意思接近,指万事万物从道中获得的属性,是道在具体事物中的体现。

道和德要分开理解,但是⼆者⼜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因为德是离不开道的,是服从于道的,“孔德之容,惟道是从”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德的⾏动,需要遵从于道,也就是说要符合道。

除了“道德”以外,这本书还讲了哪些重要的理念呢?它讲到了“⽆为”、“柔弱”,还讲到了事物的对⽴统⼀与相互转化等,⽐如祸福相依、前后相随等。

先来讲讲“⽆为”。

⽆为不是让我们什么都不做,整天无所事事,它另有含义,在道家看来,“⽆为”是德的实现⽅式,“⽆为⽽⽆不为”,⽤⽆为去实现⽆所不为。

“⽆为”也是⻩⽼之学的重要理念和⽅法,关于“⽆为”,咱们后⾯会详细谈到,这⾥就不展开说了。

“⽆为”对应的,就是“有为”,在《道德经》中,也有关于“有为”的论述,⽼⼦是怎么看待“有为”的呢?

他认为,“有为”是瞎折腾,反⽽起到⼀定的破坏作⽤。

什么样的⾏为是“有为”呢?⽐如,你在烹饪⼩⻥⼩虾时,频繁地翻炒,就是“有为”,“有为”的结果是什么?⻥虾最后都烂在锅⾥了,不完整了。

在⼀些事情上,有为还不如无为。

咱们再来讲讲“柔弱”。

⽼⼦认为,“柔弱胜刚强”,柔弱是胜过刚强的。

在这⼀基础上,他主张贵柔、守雌、不争。他说,⼈呀,活着的时候身体是柔软的,死了就变得僵硬了,草⽊活着的时候是柔嫩的,死了就变得⼲枯易断了。

这句话更像是在调侃。但是⽣活中,确实存在着刚强的事物容易被摧毁,⽽柔弱的事物却存活下来的情况。

在⽼⼦看来,最柔弱的是⽔,⽽⽔⼜是⽆坚不摧的,所以说,柔弱胜刚强。

这块包含的内容太多了,后⾯咱们会⼀⼀展开,进⾏讲解。

总的来说,《道德经》围绕“道”展开议论,同时衍⽣⼀系列相对的概念,具有鲜明的思辨⾊彩和启迪意义。

最后,咱们来说说,《道德经》的思想主张,在历史上,有哪些实际的运⽤?

第⼀个,⻄汉初期的⽂景之治。

⽂景之治是指在汉⽂帝和汉景帝在位年间,以清静不扰⺠为政策,形成了社会安定、百姓富⾜的治世局⾯。

⽂景之治怎么来的呢?离不开⻩⽼之学的思想理论作支撑。

根据《汉书外戚传》记载:窦太后好⻩帝、⽼⼦⾔,景帝及诸窦不得不读《⽼⼦》,尊其术。

那什么是⻩⽼之学呢?就是是咱们⽼祖先⻩帝的学问,再结合⽼⼦的学问。

⻩⽼之学的侧重点,在政治⽅⾯,它主张顺应⾃然、⽆为⽽治。

秦朝末年,天下也是分崩离析,百姓饱受战乱流离之苦,⻄汉初年天下⼤定,正需要休养⽣息。

于是,⻄汉的统治者推崇⻩⽼之学,采取“轻徭薄赋”“与⺠休息”的政策,爱惜⺠⼒,崇尚节俭,注重农业发展,推动了社会秩序的恢复,巩固了封建统治。

⻩⽼之学,在古代⼜被看成君⼈南⾯之术,它是教统治者如何管理国家、治理天下的⼀种学问。

这⼀点,在《道德经》中,也有所体现,⽐如,书中出现很多次的“圣⼈”,指的就是悟道的统治者。

不少学者认为,《道德经》本来就是写给君王的。

第⼆个,为我国古代的读书⼈提供⼼灵的栖息所。

⽼⼦的思想呢,在后世,主要被两个学派继承和发展了。

⼀个是道家,另⼀个是法家。

咱们先讲道家。庄⼦延伸了“道”的含义,让道家学派的理论更加完善。

后⼈呢,也经常把⽼⼦和庄⼦放在一起说,把他们的思想合称为⽼庄思想。

无论是⽼⼦还是庄⼦,他们都谈到过⼈在天地间该如何⾃处的问题,他们更加关注⼈的内⼼。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很多读书人,他在官场上受挫了,就隐逸起来,做个隐⼠,⽼⼦不也是隐⼠嘛。

⽐如说陶渊明,我不管天下的事了,只种好⾃⼰的⼀亩三分地就⾏了,尽管“草盛⾖苗稀”,地种得不怎么样,也没关系,⼼灵⾃由、内⼼清净,就好了。

我们也可以看到⼀些读书⼈,想兼济天下,但是因为现实的原因、因为官场的⿊暗,做不到,甚⾄被⼩⼈陷害,遭受贬谪。

怎么办?道家对宇宙的探索,对有⽆的关注,对⽣命的追问,对⼼灵的关注,让这些受挫的读书⼈,不仅仅关注眼前,也把⾃⼰的⽣命置身在历史的⻓河中,置身在天地间,去思索,让他们不计较眼前的得与失,让他们忘却眼前的荣辱,让他们寄情⼭⽔,让⼼灵有了可以栖息的场所。

第三个,是法家。在前⾯咱们说过,⽼⼦的思想对法家的重要思想家韩⾮⼦是有很⼤影响的。

韩⾮⼦是务实的,庄⼦则是务虚的。在《韩⾮⼦》⼀书中,就有《解⽼》《喻⽼》两篇,是专⻔对《⽼⼦》进⾏注讲的,但所站的⽴场是法家的。

《解⽼》、《喻⽼》根据“道的变化”,把道落地成治理国家的法则,可以看成是对⽼⼦思想的实践与运⽤。

⼤家都知道,古代不少统治者采⽤“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究其根源,这跟⽼⼦的思想也是分不开的。

除此之外,咱们前⾯也说过,⽼⼦的思想,其实早就融⼊了我们炎⻩⼦孙的⾎液中,影响了我们的思维,塑造了我们的⽂化,只是这⽅⽅⾯⾯,润物⽆声,我们很难发现罢了。

好了,朋友们,这期节目,就到这⾥了。从下期开始,咱们进⼊《道德经》⽂本的学习当中。

在下期节目中,咱们再会!

2 阅读:46

妞妞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