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分析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老谢语文 2024-07-30 21:44:26

文学作品,除了呈现写什么,还要解决谁在说、怎么说的问题,这就涉及叙事方面的问题,包括叙述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时间、叙述节奏、叙述语言、叙述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在本篇文章中,我们来讨论如何分析文学类文本中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是文学阅读中的一个重要鉴赏点,在高考中也以相当高的频次出现,

例如:

文本一中的老黄是小说叙述者,也是“手术”的实施者,小说通过描写他不敢下手、不敢看等情形,烘托了老胡的刚毅。(2022年全国甲卷)

文章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展现友人行踪,语言华丽工巧,节奏张弛有度,感情含蓄深沉。(2021年天津卷)

文章以“看哪”开头,确定了全文的描写角度,即始终以一个导游者的旁观视角来铺叙建水城,使叙述语调显得既热情又客观。(2020年新高考Ⅰ卷)

对文学作品中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分析,大致可以沿着三个步骤走,即辨主题、识常规、读文本。下面我们就以2023年新课标Ⅰ卷《给儿子》和2020年全国Ⅰ卷《越野滑雪》为例,来谈谈如何分析作品中的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

图片

图片

给儿子

陈村

你总会长大的,儿子,你总会进入大学,把童年撇得远远的。你会和时髦青年一样,热衷于旅游。等到暑假,你的第一个暑假,儿子,你就去买票。

火车430公里,一直坐到芜湖。你背着包爬上江堤,看看长江。再没有比长江更亲切的河了。它宽,它长,它黄得恰如其分,不失尊严地走向东海。

你走下江堤,花一角钱去打票,坐上渡船。船上无疑会有许多人。他们挑着担子,扛着被子,或许还有板车。他们说话的声音很高,看人从来都是正视。也许会有人和你搭话,你就老老实实说话。他们没有坏意。

你从跳板走上岸,顺着被鞋底和脚板踩硬踩白的大路,走半小时。你能看到村子了。狗总是最先跳出来的。你可以在任何一家的门口坐下,要口水喝。主人总是热情的,而狗却时刻警惕着。也许会引来它的朋友们,纷纷表示出对你的兴趣。你要沉住气。

你谢过主人,再别理狗的讹诈,去河边寻找滩船。如果你运气好,船上只有一两个客,你就能躺在舱里,将头枕着船帮,河水拍击船底的声音顿时变得很重。船在桨声中不紧不慢地走。双桨“吱呀吱呀”的,古人说是“欸乃”,也对。怎么说怎么像。

板桥就在太阳落下去的地方。你沿着大埂走,右边是漕河,它连接着巢湖和长江。河滩如没被淹,一定有放牛的。你走过窑场就不远了。可以问问人,谁都愿意回答你,也许还会领你走一段,把咄咄逼人的狗子赶开。走到你的腿有点酸了,那就差不多到了。

走下大埂,沿着水渠边的路走。你走过一座小桥,只有一条石板的桥,就是进村了。我曾写过它。这时,你抬起头,会发觉许多眼睛在看着你。

你对他们说,你叫杨子,你是我的儿子。

儿子,你得找和你父亲差不多年纪的人,他们才记得。

他们会记得那五个“上海佬”,记得那个戴近视眼镜的下放学生。他们会说他的好话和坏话。不管他们说什么,你都听着,不许还嘴。他们会告诉你一些细节,比如插不齐秧,比如一口气吃了个12斤的西瓜。你跟他们一起笑吧,确实值得笑上一场。

跳出第一人称“我”

你们谈到黑了,会有人请你吃饭。不必客气,谁先请就跟谁去。能喝多少喝多少,能吃多少吃多少,这才像客人。天黑了,他们会留你住宿。他们非常好客。

儿子,你去找找那间草屋。它在村子的东头,通往晒场的路边,三面环水。你比着照片,看它还像不像当年。也许那草屋已经不在了,当年它就晃晃的,想必支撑不到你去。也许,那里又成了一片稻田。

晚上,你到田间小路上走走。你边走边读“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感受会深深的。风吹来暖暖的热气,稻穗在风中作响。一路上,有萤火虫为你照着。

假如你有胆量,就到村东头的大坟茔去。多半会碰上“鬼火”,也就是磷火。你别跑,你坐在坟堆上,体会一下死的庄重和沉默。地下的那些人也曾生活在这块土地上,劳动,繁殖。他们也曾埋葬过他们的祖先。①你会捉摸到一点历史感的,这比任何教科书都有效。

住上几天,你就熟悉村子了。男人爱理干干净净的发式,两边的头发一刀推净,这样头便显得长了。顶上则是长长的头毛,能披到眼睛,时而这么一甩,甩得很有点味道。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皮肤晒成了栗色,黑得发亮发光,连麦芒都刺不透它。他们不是生来这样的。和他们一起下河,你就知道,他们原先比你还白。现在,他们和你的祖先一样黑了。和你父亲当年一样黑。你要是下田,就和你一样黑。

跳出第一人称“我”

下田去吧,儿子。让太阳也把你烤透。你弯下腰,从清晨弯到天黑,你恨不得把腰扔了。你的肩膀不是生来只能背背书包的。你挑起担子,肩上的肌肉会在扁担下鼓起。也许会掉层皮,那不算什么。你去拔秧,插秧,锄草,脱粒。你会知道自己并非什么都行。你去握一握大锹,它啥时候都不会被取代。工具越原始就越扔不了,像锤子,像刀,总要的。你得认识麦子、稻子、玉米、高粱、红薯。它们也是扔不了的。你干累了,坐在门边,看着猪在四处漫游,看着鸡上房,鸭下河,鹅窜进秧田美餐一顿。你听着杵声,感觉着太阳渐渐收起它的热力。你心平气和地想想,该说大地是仁慈的。它在无止无息地输出。我们因为这输出,才能存活,才得以延续。

交代了父亲嘱咐儿子出游的原因,希望儿子能通过亲身的实践获得人生的阅历,让自己的生命更加成熟、厚重“我”。

那一层层茅草铺就的屋顶,那一条条小河分割的田野,那土黄色的土墙,那牛,那狗。那威力无比的太阳。

②你会爱的。

你就这样住着,看着,干着。你去过了,你就会懂得父亲,懂得父亲笔下的漕河。当然,这实在不算什么,应当珍视的是你

懂了自己。③你得不让自己飘了,你得有块东西镇住自己。也许,借父亲的还不行,你得自己去找。

当你离开板桥的时候,人们会送你。你是不配的,儿子。你得在晚上告别,半夜就走。夜间的漕河微微发亮,你独自在河滩坐上一会,听听它的流动。

要是凑巧,你可以带条狗崽子回来。找条有主见的。开始,也许它有点想家。日子长了,你们能处好。你会发觉,为它吃点辛苦是值得的。

也就是这些话了,儿子。你得去,在大学的第一个暑假就去。④我不知道究竟会怎样。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跳出第一人称“我”。为什 么“ 我 ” 为乡 亲 们 高 兴,还要痛哭一场呢?“ 高 兴 ”是因为乡亲们的生活面貌发生了改变,“痛哭”是因为曾经的一段人生经历已经没有了现实的印迹,它只留存在自己 的 记 忆 里,没有了今生今世的证据。

1984.8.5(有删改)

越野滑雪

[美]海明威

……

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起一落,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尼克顺着陡起陡伏的山坡滑下去时,那股冲势加上猛然下滑的劲儿把他弄得浑然忘却一切,只觉得

身子里有一股飞翔、下坠的奇妙感。他挺起身,稍稍

来个上滑姿势,一下子又往下滑,往下滑,冲下最后一个陡峭的长坡,越滑越快,越滑越快,雪坡似乎在他脚下消失了。身子下蹲得几乎倒坐到滑雪板上,尽量把重心放低,只见飞雪犹如沙暴,他知道速度太快了。但他稳住了。随即一搭被风刮进坑里的软雪把他绊倒,滑雪板一阵磕磕绊绊,他接连翻了几个筋斗,然后停住,两腿交叉,滑雪板朝天翘起,鼻子耳朵里满是雪。

乔治站在坡下稍远的地方,正噼噼啪啪地拍掉风衣上的雪。

……

通过尼克的眼睛来看乔治滑雪,“乔治在下面的雪坡上一起一落,再一落就不见人影了”,这里有关乔治的滑雪描写为略写,符合现场的山势和快速滑雪的状态,合情合理。

他抬头看看山上。乔治正屈起双膝滑下山来:两支滑雪杖像虫子的细腿那样荡着,杖尖触到地面,掀起阵阵白雪,最后,他一腿下跪,一腿拖随,整个身子就来个漂亮的右转弯,蹲着滑行,双腿一前一后,飞快移动,身子探出,防止旋转,两支滑雪杖像两个光点,把弧线衬托得更加突出,一切都笼罩在漫天飞舞的白雪中

……

尼克的视角。尼克眼中乔治滑雪的姿态,尼克由低向高仰视,乔治的滑雪过程可以尽收眼底,对乔治滑雪过程的描写比较详尽

小说通过尼克的眼睛来看乔治滑雪的姿态,虽多次描写而无雷同之感。

辨主题——尝试感知作品的主题

在正式阅读开始之前,我们首先要形成一个认识,叙述方式将直接决定作品的呈现,无论是叙述人称还是叙述视角,作家的选择都是为了更好地进行表达。

《给儿子》用散文化的书信体写成,这是一篇构思很特别的文章。作者嘱咐儿子要出去走走,多历练,多沉淀,让自己的人生更加厚重。但是,去的地方却是自己曾经下放的地方,在殷殷叮嘱中,展现了插队地点的风土人情和自己的体验,表达了自己的怀念和深情;《越野滑雪》则通过描写两个人的滑雪和酒店小憩,来展现人在享受自然、挑战自然、努力摆脱平庸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快乐。

初步感知小说主题,有助于我们由上至下,从整体到细节去解剖文本,对我们了解表现主题的方式会有帮助。

晓常识——了解叙述人称和叙述视角的基本知识

一、叙述人称

小说的叙述人称是指人称代词的变格形式,有三种,即第一人称“我”、第二人称“你”、第三人称“他”。

第一人称“我”的叙述优点是能增强小说的真实性,便于进行心理描写。第一人称的叙述因不能叙述角色所不知道的内容,可产生身临其境的逼真感觉,但同时又可以离开作品环境向读者进行描述和评价。第一人称的缺点也比较明显,在叙述上只能局限于叙述人的所见所闻。

第二人称“你”的叙述方式是主人公或某个角色以“你”的称谓出现,可以直接对话,真切自然,便于抒情。第二人称的叙述与第一、三人称叙述的明显差异,就在于它强烈的感情倾向。第二人称的一声“你”,则顿时让读者心中一热,仿佛在与作者促膝谈心了。

第三人称的优点是以旁观身份来讲述故事,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拓宽了叙述的空间。缺点是叙述者对作品中的人物及其命运,对所有事件可以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剥夺了接受者的大部分探索。

以上所谈的,只是我们惯常所理解的叙述人称的作用以及所呈现的优点和缺点。还有一些情况下,各种叙述人称会呈现给我们一些陌生的,完全出乎我们意料的叙述效果,尤其是第二人称以及第一、二人称相互切换的时候。

《给儿子》是两代人之间的交流,最合适的人称莫过于第二人称“你”。一个个“你”字,将对儿子的成长的关爱写得那样柔情和绵长。没有疾言厉色,没有居高临下,只有面对面平等的促膝长谈,娓娓道来,让人动容。正如《傅雷家书》中,傅雷夫妇给儿子傅聪的书信一样,第二人称“你”字中,蕴含了多少父母的深情和做父母的智慧。

但请不要忽视,文中几处第一人称“我”的出现。为什么“我”要跳出来呢?

我曾写过它。

我喜欢见他们光着上身光着脚的样子。

要是你的船走进漕河,看见的只是一排烟囱,一排厂房,儿子,你该替我痛哭一场才是。虽然我为乡亲们高兴。

因为嘱咐儿子去的地方,是自己曾经下乡插队的地方,引领儿子游历的过程,“我”也跟随儿子再次回忆起了自己的插队生活,情到深处,不自觉地跳出来直接表达和抒情。“我”写过,“我”喜欢,“我”高兴,“我”痛苦,我们应该从第二人称“你”和第一人称“我”的转化中,体会到情感的直溢和外露,体会到情感的凸起,体会到“我”对插队地方的深情和怀念。

有的时候,第二人称的叙述能达到冷静审视的表达效果,这是因为从聚焦的意义上讲,这种叙述方式不过是第三人称叙述的一种变体。在这种叙述中,叙述者实际上同第三人称叙述一样,仍然是处在旁观者的位置上,这一点大家需要知晓并注意积累,可以参看2017年全国Ⅱ卷《窗子以外》。

二、叙述视角

叙述视角也称叙述聚焦,指的是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观察的角度不同,同一时间会出现不同的结构和情趣。

叙事学上叙述视角分为非聚焦型、内聚焦型、外聚焦型三种。对高中生来说,我们可以将叙述视角粗线条地分成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两种。

全知视角是一种无所不知的视角类型,叙述者或人物可以从所有的角度观察被叙述的故事,并且可以任意从一个位置移向另一个位置。它仿佛像一个俯瞰众生的上帝,因此这种叙述视角又被称为“上帝视角”,2023年全国乙卷《长出一地的好荞麦》的叙述视角就是第三人称的全知视角。这种全知全能的视角在显示其优势的同时也暴露了它的缺点,就是过分大包大揽,剥夺了读者的参与意识。这一叙事视角通常采用第三人称叙述。

有限视角也叫人物视角,是指依靠人物的眼睛来看小说的世界。只能讲述他所感知、所认识、所理解的一切,会受到其主客观条件(如身份、性格、生活经验、时空范围等)的限制。有限视角可以由第一人称展开,也可以由第三人称展开。

《越野滑雪》这篇小说大部分由全知视角展开,作者隐匿在作品背后,以上帝之眼注视着一切。文中有两处有限视角(详见前文节选的部分)。第一处,尼克看到乔治从出现到不见了踪影再到出现,来显现滑雪这项运动速度之快,是一项有冒险成分的体育运动。第二处,小说借助一位滑雪者的眼睛去看另一位滑雪者的滑雪过程。滑雪者眼中看到的滑雪动作显得更加专业,能留意到普通视角关注不到的动作细节,“漂亮的右转弯”“突出的弧线”“身子探出,防止旋转”“漫天飞舞的白雪”,乔治的滑雪展现了很高的技术水平和艺术水平。作者在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之间来回切换,给读者展现出既远又近,既模糊又真切的阅读体验。尼克的第三人称的有限视角同时也能调动读者的想象和参与,增加读者对文本的亲近感。

在鉴赏叙述视角时,我们除了要关注全知视角和有限视角外,还要关注叙述视角的身份、职业、年龄等个性特征,因为任何一个信息发生变化,都会影响对信息的捕获,这是特别要留心的。

读文本——认识独特的“这一个”

这里所说的读文本,不是粗读文本,而是真正地走进文本,屏气凝神地读懂眼前的文本。阅读确实是有一定规律的,有一些阅读规律是共性的,有章可循的,可以通用和共享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作家是鲜活的,是灵动的,所以,面对固定的表达内容,作家也会采用更为个性化和灵活性的方式去选择、去表达。

所以,我们在鉴赏时,不要机械地记忆固化的鉴赏要点,而是要真正地走进文本,去品味和鉴赏独特的“这一个”文本,而不是“这一类”文本。

借助怎样的人称,借助哪一双眼睛,才能更贴切、更便捷地将作者内心的想法呈现出来,这是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我们在欣赏文本时,需要从宏观上展开感知,更需要从微观上进行品鉴。

0 阅读:0

老谢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