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2025届高三联考《拟咏怀二十七首(其五)》《咏怀古迹》

老谢语文 2024-07-28 19:00:40

[真题呈现]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小题。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五)

庾 信①

惟忠且惟孝,为子复为臣。

一朝人事尽,身名不足亲。

吴起尝辞魏,韩非遂入秦。

壮情已消歇,雄图不复中。

移住华阴②下,终为关外人③。

咏怀古迹

杜 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飘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庾信:南北朝文学家、公元554年奉梁帝萧绎之命出使西魏,抵达长安不久,西魏攻克江陵,杀萧绎。梁灭,他被迫留在长安为官。②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③关外人:汉武帝时楼船将军杨仆屡次建立边功,曾以长期作关外人为耻。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庾诗前四句语言坦诚而自责,直接表达了自己离家背国、身存名灭的苦痛。

B.庾诗五六句运用吴起和韩非的典故,表明自己离梁到魏,乃是出于不得已。

C.庾诗后两句说自己是“关外人”,可见他身在异国,心怀故国,悲苦愤懑。

D.杜诗颔联“淹”字用词精炼,描写“楼台”之高,反衬出漂泊之人的渺小。

16.有人认为杜甫诗中的“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语意客观而又有主观色彩。请结合两首诗的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

[参考答案]

15.D

【解析】此题考查综合理解和赏析诗歌的能力。“反衬出漂泊之人的渺小” 错误 ,“三峡楼台淹日月 ”,营造了萧瑟悲凉的氛围。

16.

①这两句意为:庾信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变得沉郁苍劲,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 (2分)

②该句客观评价了庾信暮年的诗风。由庾诗可见,他本应尽忠尽孝,却离家背国而远事异朝,子道臣节俱已亏损,愧疚悔恨,悲苦无奈,从其诗句内容到庾信情感都表现出暮年诗风的萧条凄凉。(2分)

③该句流露了诗人杜甫的主观情感。诗人以庾信自比,表达了他对暮年流离失所的哀叹;也表达了他对平生遭际的感慨;同时也表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2分)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诗歌情感。句意分 2 分,客观性分析 2 分,主观情感分析 2 分。一点 2分,三分 6 分,意思接近即可。

[诗意疏通]

译文: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五)

我既为庾家之子、又为梁朝之臣,惟应尽忠尽孝,不应背弃家国。然而,如今我子道臣节都已亏损,人事已无可为,立身扬名都谈不到了。我的豪情壮志已经消磨完了,雄图大略也不可能施展了。我无功于梁,被留在魏、周,等于作了“关外人”,深以为耻。

咏怀古迹

战乱之际,我在东北一带颠沛流离,

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

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

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

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仍然流落外地。

抚今追惜,庾信的一生最萧条索寞;

他晚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赏析:

拟咏怀二十七首 (其五)

《拟咏怀二十七首》是南北朝文学家庾信的组诗作品。这二十七首诗是庾信仿拟阮籍《咏怀八十二首》而作的,大都是追述乱离、感叹身世、羁留北地、怀念故乡之作,是贯穿庾信后期北朝生活的诗歌作品。这些拟作虽然寄寓的身世之感与阮籍的咏怀诗有所不同,但抒发的内心痛苦是相似的。全诗思想内涵丰富,写得悲壮苍凉,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很有特色。

这一首可以说是《拟咏怀》中说得最坦率,在思想内容上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所谓“伤痛之辞, 自责之言”。

第一层四句,直切题旨。在封建社会里,提倡惟忠孝为先,作为人臣要尽忠,作为子孙要尽孝,自己既是梁朝之臣,又是庾氏子孙。而今自己背离梁朝而仕于北朝,无论有怎样的客观原因,总是与南朝的关系一旦丧尽。原有的人事既尽,身虽存而名灭,只落得个变节叛臣的臭名,有何颜面再见江东父老?虽自己在北朝亦备受赞誉尊重,高官显位,但却只是苟且偷生.不能以身殉国的罪臣。

第二层也是四句,先用吴起、韩非两个典故。吴起原是魏臣,后去魏至楚;韩非事韩,有人把他写的书带到秦国,被秦王看到,说:“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于是“急攻韩”,韩王原来不用他,到这时候只得派他使秦,秦王虽然很高兴,但并未重用。这里说自己离开了梁国而在西魏做官,就象吴起、韩非一样,唯有老死异国而已!

在异国樊篱之中,原来兴复故国的“壮情”、“雄图”都早已消歇,不再可能为国报仇雪耻了。这也是令人悔恨不已的事。

”“华阴”在“潼关”之西,西岳华山脚下,这最后一层说自己“移住华阴下,终为关外人。里指陕西中部长安一带。原来老家在江陵(今湖北江陵县,即古荆州),现在移住长安,这一下就终于成为关外之人了。汉代的杨仆曾说:“耻为关外人”,显然把关外作为异域。庾信明明在长安,应是“关内”,偏要看作是“关外”,明言以北朝为异国。身在异国,心怀故国,这样的矛盾更加强了悲苦愤懑的感情。正如《哀江南赋》所云:“春秋迭代,必有去故之悲。天意人事,可以凄怆伤心者矣! ”

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是杜甫又一组著名的律诗,大约作于唐代宗大历三年(公元768年),杜甫从夔州到达江陵的前后。题目为《咏怀古迹五首》,而所谓的“古迹”就是指夔州的武侯庙白帝城的永安宫(刘备庙)、湖北秭归的宋玉宅、昭君村和江陵的庾信故居。

众所周知,咏怀和怀古本是两体,虽然咏怀诗中常含有怀古的题材,怀古诗也多半是借以抒怀,但像杜甫这样明确的在“古迹”前冠以“怀古”的题目还是比较罕见的。这五首诗各咏-个古迹,然而其对于古迹的描写所占比重很小,重点在于对历史人物的评论。换言之,诗所咏古迹都不是为怀古而作,而是藉以抒发自己的怀抱,浇自己胸中之块垒。清人杨伦说:“庾信避难,由建康至江陵,虽非蜀地,然曾居宋玉之宅(江陵有宋玉故宅),公(杜甫)之漂泊类是,故借以发端。次咏宋玉,以文章同调相怜,咏明妃为才高不遇寄慨,先主武侯则有感于君臣之际焉”。(《杜诗镜铨》卷十三)。五首诗通过对庾信、宋玉、昭君、刘备、诸葛亮等历史人物事迹的追怀,抒发了诗人仕途失意,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表现了诗人对国家政治的强烈关心。这种思想感情不是采用直接叙怀的方式,而是通过追怀古迹这种含蓄咏叹的方式来表现,所以显得更加风流摇曳,具有强烈的感人力量,总体风格是沉郁悲凉,工丽浑厚。

在艺术形式上,这五首诗和《秋兴八首》一样,都是作者七言律诗中具有特色的篇章。五首诗既脉络贯通互为呼应,同时又各为一章,各自独立。虽然所咏均是身世之感,家国之忧,但各首有各自的触发点,因而表现方法也无一雷同。

本篇是组诗的第一首。咏庾信在江陵的遗迹,借庾信生平抒发自己的身世之感,既然是咏庾信,我们有必要把庾信的事迹简单的介绍一下:庾信,字子山,河南新野人,父庾肩吾,齐梁时著名的宫廷诗人,出入梁朝宫廷,深受东宫萧纲的宠信,与当时在东宫任职的徐、徐陵父子写了不少宫体诗赋,世称“徐陵体”。侯景之乱,他任建康令,兵败溃退,奔走江陵,梁元帝在江陵即位,他任右卫将军加散骑侍郎。不久,任命出使西魏,被羁留长安,屈仕敌国后又仕北周。北周静帝大象元年(580年),以疾去职。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于长安。

庾信和杜甫的身世并不相同,这首诗只是从两人都因胡羯之乱而后半生漂泊他乡这一点着眼,超越时空的隔阂,有意无意的将二人的生平编织在一起。第一句“支离东北风尘际”“支离”,形体不全貌,“风尘”指战乱。这首诗正是安史之乱平定不久而藩镇割据正开始形成的时候。诗的开头一句就是对这种局势的概括。七个字形象的写出了当时藩镇割据、山河破碎、兵戈不息、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第二句“漂泊西北天地间”写自己漂泊西蜀夔州过着颠沛流离的痛苦生活。“天地间”三字是对入蜀八年以来辗转于成都、梓洲、阆州、夔州等地漂泊生涯的形象描写。开头两句即对仗,从“东北”到“西南”,从国家形势到个人遭遇,不仅用笔苍劲老练,意境开阔苍凉,而且忧国忧民之感与身世漂泊之情也都寓于其中。

三四句紧承二句,具体描写漂泊西南的生活和心情:“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三峡”指代夔州,“楼台”则指诗人居住的西阁,“五溪”是古代少数民族的居住之地,在夔州以南.上句说,自己身滞山城,欲归不能,一天天的徒费光阴。下句说,夔州乃僻远之地,华裔杂居,使人更添故国之思。前半首大笔扫过东北到西南的广阔空间,落到眼前三峡五溪的滞留之地,本是写杜甫自己因安史之乱而漂泊西南的境况。东北风尘指的是安禄山从东北的范阳作乱。但梁朝的侯景之乱也源于东魏的河南,相对江南的梁而言也是发自东北。漂泊西南当然是指杜甫入蜀到滞留夔州这段经历。但庾信在侯景进入建康以后,逃到江陵辅佐梁元帝,相对原来的政治中心而言,也是再西南方向。久留在三峡楼台消磨日月的是杜甫,同样也是在江陵呆过三年的庾信。只不过两人一在三峡内,一在三峡口,而五溪离夔州和江陵都不远。所以上半首句句自叹半世漂泊不定,淹留在这蛮族杂居之乡,又句句映带着庾信类似的身世遭际。

五六两句转笔写庾信,同时又兼写自己。“羯胡”指梁朝叛将侯景“词客”指庾信。庾信出使被留,虽位居开府但由于家破人亡,羁留异地,内心仍十分痛苦。“词客哀时且未还正咏此事。正是有了前半首的牵和,后半首过渡写庾信,从字面看似乎突兀,但意脉却很顺畅。安禄山和侯景一样,都是羯胡都是不忠于主的无赖小人,哀时而至今未能回乡的词客是庾信也是杜甫。所以,五六句实际上是对自己和庾信的共同遭遇的总结,也是这首诗咏怀的主旨所在。由于诗体为咏古迹,所以结尾还是落到庾信,同时又和颈联两句相衔接。,“萧瑟”是形容庾信被北朝羁留长达27年失去故国的处境和心情。“江关”即乡关,故国。《周书/庾信传》载:信虽位望通显,常有乡关之思,乃做《哀江南赋》以致其意。结尾两句即化用上述之意,书写庾信对故国的深沉怀念。同时,又以庾信自比,抒写自己暮年漂泊心怀故国的情思。全诗至此结束,结的深刻婉转,沉痛凄恻。

概括而言,这首诗主要是抒写自己的身世遭遇。前四句写当时国家的形式和自己漂泊的生涯,即为后文伏笔。五六两句转笔写庾信,虽即事自喻,却又妙在自然贴切,不痕迹。最后两句写出庾信,点出诗题。从结构言,此诗前半首以咏杜为主,带庾信,后半首以咏庾为主映带杜甫。前后对称,杜中有庾,庾中有杜。这就巧妙地运用七律的章法结构完美的表现了借庾信以咏怀的主题。

0 阅读:0

老谢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