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漂凌育儿。
当妈多年,我有一个深刻的体会,跟孩子沟通时,说话一定要有分寸。
表扬孩子时,最好别用简单的“你真棒”、“你很聪明”等;批评孩子时,最好就事论事,别攻击孩子的人品。
尤其别用羞辱性的语言和孩子说话。
有道是,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
有的父母不以为意,觉得孩子还小,父母说什么他也听不懂,在孩子面前说话就有些随意。有的父母则认为,孩子是自己生的,说他几句是应该的。
其实不然,当父母对孩子说出羞辱性的语言时,孩子的自尊心、自信心会被无情地打击,内心也会受到极大的伤害。
尤其当孩子做了错事,“你真笨”、“别磨蹭了”、“你还能干什么”等羞辱性的语言从父母口出脱口而出。他们把孩子骂一顿,心里痛快了,可留给孩子的创伤,却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来修复。
孩子们的内心是脆弱的,当他们被依赖的父母羞辱、贬低时,会怀疑自己,产生自卑心理。
所以,父母和孩子沟通时,请注意说话的方式。即使孩子做错了事,也不要用羞辱性的语言来打击孩子。
心理学家李群锋老师总结了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常说的几句羞辱性语言,希望能引起家长们的重视。
养育孩子,有四句羞辱性的语言不要讲,看看你中招了吗?
第一句,“你怎么这么傻!”
大多数父母都辅导过孩子写作业,当一道题讲了三四遍孩子也不理解时,父母们内心是崩溃的;当孩子拿一个价值不菲的玩具,跟小朋友交换了一个两三块钱的贴纸时……父母们可能会火冒三丈,脱口而出“你怎么这么傻”。
这句话真的很伤人,它直接否定了孩子,让孩子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其实每个孩子都有闪光点,即使再差劲的孩子,也有自己的优势,关键在于父母是否有善于发现的眼睛。
当孩子“犯傻”时,父母不妨先冷静一下,试着找出孩子的闪光点,再提出自己的期待,给孩子正向的指导,相信孩子会慢慢进步的。
第二句,“像你这样的孩子……”
跟这句类似的还有,“我没有你这样的孩子”、“我当初要是没生你多好”等。
父母这样说,在否定孩子的同时,也给孩子带来了很大的伤害。也许他们是无意中的,或者是一时愤怒,但这种话,对孩子来说是不恰当的。
孩子会觉得,自己不该出生,不配得到父母的爱。带着这样的想法,他们会不自信。
如果父母说了这句话,请记得向孩子道歉,请求原谅。
当然,有些创伤即使道歉也无法消除,所以父母更要谨慎,不要对孩子说类似的话。
第三句,“你问这个干什么?”
孩子们小时候,都是好奇宝宝,喜欢问东问西。当好奇宝宝遇到烦闷的父母时,父母可能会大发脾气,呵斥孩子几句。
“你问这个干什么”、“你没事打听这个干啥”、“玩你的玩具去,还有时间关心这个问题”……父母们的训斥,一下子浇熄了孩子们的热情。
当孩子们不断向父母提问时,父母不妨认真想想,孩子们的目的是什么,是单纯想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还是想引起父母的注意,和父母聊聊天。
搞清了孩子们行为方式背后的目的,家长们就能有的放矢,既满足孩子的愿望,又不打击孩子。
第四句,“如果我是你,就不这样做。”
孩子们小时候,父母免不了给他们提些意见,有的父母会说,“如果我是你,就不这样做”。
事实上,这句话的潜台词是,你这样做是错误的,你不应该这样做。这当然也暗含了对孩子的谴责。
父母真正想表达的是,孩子的想法和行为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听听自己的想法。
父母这样说,强调自己的想法时,没有充分尊重孩子的个性和意愿,孩子会产生抗拒心理。
父母可以先肯定孩子,说他有自己的想法是好的,接下来再表达自己的观点,可以换种说法。
“如果是妈妈,我可能会那样做”、“爸爸觉得那样做,好像也不错”,这样的说法,既表达了自己的想法,也没有否定孩子,孩子接受起来会容易一些。
语言是一门艺术,父母和孩子沟通时,尤其要注意措辞。
孩子们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阳光一样。
父母用羞辱性的语言和孩子沟通,不仅破坏亲子关系,更重要的是,它打击孩子的自信,让孩子怀疑自己,甚至形成自卑等心理缺陷。
所以,养育孩子时,以上四句羞辱性的语言不要讲,父母们请反思,自己中招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