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示弱,处处需要父母,也许是用恐惧在操纵父母,父母别不在意

漂凌说教育 2024-03-27 00:06:51

送了孩子,闺蜜约我去学校附近的超市转转。

“我九点前就得回去。”闺蜜说。

这么匆忙,孩子不是有人照顾吗?我好奇地问。

闺蜜说,她答应了二宝小雅,九点前回家,否则她会守在家门口,什么都不做,一直等她的。

若她没有准时回去,小雅会害怕,会哭,谁也哄不好的那种。

听了闺蜜的解释,我第一反应是,闺蜜真的好爱孩子,答应孩子的事一定办到。

不过,我又觉得哪里不对。

我想起一件事,我家大姑娘凌宝有一段时间,有点怕黑,晚上睡觉前,她总是要求我不要关灯。

我告诉她别怕,我会把她房间的门留一个缝,这样客厅的亮光会照进来,她的房间就不黑了。

凌宝还是害怕,央求我陪她。而且她还再三确认,在她睡着前,我不会离开,她才放心地睡下。

可那段时间,几乎每晚她都要醒一两次,每次都喊我,让我过去陪。

时间一长,我有点疲劳,觉得凌宝也睡不安稳,有些发愁。

一方面,我担心她对黑暗的恐惧,出于母爱的本能,我愿意陪伴她入睡;另一方面,房间明明不黑,凌宝却总以怕黑为理由让我陪她,我觉得我被她的恐惧打败了。

好在凌宝那段怕黑的日子持续的时间不长,我们双方都松了一口气。

看到闺蜜被女儿小雅催着回家,我想起凌宝的这件往事,我想了想,小雅的行为,和凌宝很相似,都是用恐惧来操纵妈妈。

当然,小雅的恐惧不是假装的,是真实而有杀伤力的。

孩子们为什么会这样呢?

以小雅为例,不是恐惧抓住了她,而是她拥有恐惧,而且利用自己的恐惧来操纵妈妈。虽然这个恐惧是小雅自己给自己造成的,但这恐惧是真实的,不是小雅装的。

对孩子来说,恐惧可以当作一种达到自己目的的工具。

这也许是小雅无意中发现的,当她知道自己恐惧时,妈妈会温柔地安慰她,会为她作出让步,会满足她的条件。

于是小雅获得了一件新工具,恐惧。

当然,妈妈要为这个结果承担责任,是她自己受到小雅恐惧的影响,她对女儿的爱,进一步被女儿利用到。

有时候,孩子示弱,处处需要父母,也许是用恐惧在操纵父母,父母别不在意。

经历过恐惧的人都知道,当我们害怕时,就没有办法正常思考和行动。孩子也是如此。

当然,“恐惧”和“惊吓”不同。当一个小孩子摔倒时,他会受到惊吓,这是瞬间的反应。

恐惧则不同,恐惧是在受到惊吓体验的后续。

依然拿孩子摔倒为例,若一个孩子摔倒了,孩子觉得疼,哭了几声。妈妈觉得没什么,她拥抱了孩子,并安慰了几句,这事就过去了。

对孩子来说,摔倒,仅仅是一次经历罢了,就算以后再摔倒,也没什么。

反之,若妈妈在孩子摔倒后,心痛不已,觉得孩子摔倒是件大事,再三安慰和拥抱。

这样一来,孩子就会觉得,摔倒很恐惧,下次再也不能摔倒了。

所以,当孩子受到惊吓时,父母的反应很重要。

《孩子:挑战》一书中指出,一个孩子忽然面对一个陌生的、他觉得害怕的环境,这时他有几个选择,他可以停下来看看大人怎么做,可以撤退或逃避,也可以利用恐惧。

书中举了这样一个例子:

有位妈妈带16个月大的马克去拜访朋友,小马克第一次见到了小狗。看到这个奇怪的会动的东西,马克抓着妈妈的衣服不撒手。

马克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第一次见到狗,他不知道该怎么办,他会观察大人们的反应。

大人们七嘴八舌地对马克说,不要害怕,它不会伤害你,他们还让马克轻轻摸它。

人们轻松愉快的语气感染了马克,妈妈也鼓励马克可以摸摸小狗,于是马克真的摸了一下小狗,他很开心。

如果人们很紧张,告诉马克离狗远一点,它会咬你。马克感受到紧张的气氛,就不敢轻举妄动了。

看到马克害怕了,人们赶紧安慰他,说只要不招惹它,就没事,不要太紧张。

马克还是紧张,紧紧地抱着妈妈,不愿意离开妈妈。

马克越害怕,妈妈也越紧张,不断地哄她,安慰她,注意力都在他身上。周围的人也安慰他。于是,小马克无意中用恐惧操纵了人们。

就这样,一次普通的质疑,演变成了恐惧。

其实孩子是纯真的,他们在陌生的环境和面对陌生的事物时,并不能考虑太多,而是凭本能做出直接反应。

大多数小孩子天然地喜欢小动物,想和它们亲近亲近,摸一摸,逗一逗。

以马克为例,若妈妈表现出对他的信任,相信他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并对他接下来的行为不感到大惊小怪,马克就不会恐惧一只小狗。

父母都希望孩子快乐,生活无忧无虑,没有痛苦,没有恐惧。但我们都知道,这是理想生活罢了,疼痛和苦难是生活的调味品,不可避免。

当面临未知的事物时,父母请保持平静镇定,这样孩子就能从中收获一份体验,增加一份经历,而不是收获恐惧。

0 阅读:0

漂凌说教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