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舌是中医诊断学中一种非常重要的方法。通过观察舌质和舌苔的形态、色泽、润燥等方面的变化,可以测知疾病或病情变化。
“心开窍于舌”,也就是说,舌头是心和外界交换信息的器官,心的功能变化可以透过舌表现出来,所以中医上又称“舌为心之外候”。这个“候”字,就是征象、迹象的意思。而心是人体的“君主之官”,是各种生命活动的主宰,既然如此,那么作为其“外候”的舌,自然也就能够反映出人体的整个生命活动的状况。因此,当[人体内在的动态平衡被破坏,出现各种疾病症状时,舌也会出现相应的变化,而上通过对这些变化的观察和分析,就能为我们提供有力的疾病证据,所以中医非常重视对舌的观察。
下面我们继续舌头的各种变化对应疾病的关系。
1. 舌质:
v 裂纹舌——主阴血不足
§ 舌色浅淡而裂——血虚。补血。
§ 舌红绛而裂——热盛伤津,阴津耗损;阴虚。补阴。
v 齿痕舌——主脾虚或湿盛。
v
§ 补脾,少吃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和清淡食物;
§ 祛湿,山药、薏苡仁、冬瓜等。
v 芒刺舌——主热盛
v
§ 舌尖生点刺——心火亢盛:竹叶、甘草、灯心草、生地、麦冬煮茶饮,多吃莴苣、芹菜、生菜、苦瓜、白果等。
§ 舌中生点刺——胃肠热盛:多吃绿豆、苦瓜、白菜、芹菜、香蕉、梨等。
§ 舌边生点刺——肝胆热盛:白菊花、夏枯草、白芍泡茶饮。喝绿豆汤 。
2. 舌态:
v
强硬舌(舌强)——舌失柔和,屈伸不利,或不能转动,板硬强直。多见于热入心包,或为高热伤津,或为风痰阻络。是中风或中风先兆。
v
v痿软舌——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短缩舌多于痿软舌并见。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气血俱虚;热灼津伤;阴亏已极。
v
v 歪斜舌——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多见于中风或中风先兆 。
v
v 短缩舌——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短缩舌多于痿软舌并见。多为病情危重的征象。寒凝筋脉、痰浊内阻 、热盛伤津、气血俱虚 。
3. 舌下络脉:
v
v 青紫---正常情况下,舌下脉络呈淡红色。当脉络出现青紫色时,提示可能存在气血瘀滞的病理变化。与血液运行不畅、阻滞、寒凝等有关,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瘀证,如痛经、胸痹、中风等。舌下脉络青紫可能与寒凝有关。常见于风寒感冒、寒湿困脾等疾病。还可能与热盛有关。常见于风热感冒、火热炽盛等疾病。
v
v 静脉曲张---舌下脉络的色泽、形状、曲直等变化都可能与气血瘀滞、痰湿内停等病理变化有关。常见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血瘀证,如痛经、胸痹、中风、肝气郁结、胃气不和、脾虚湿盛、痰湿阻肺等疾病。
4. 看舌苔(苔质和苔色):
舌苔的厚薄以“见底”、“不见底”作为衡量标准。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之浅深
v
v 薄苔(见底苔)---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提示胃有生发之气,常见于正常人,外感疾病初期在表,病情轻浅,或内伤病病情较轻。
v
v 厚苔(不见底苔)---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主痰湿、食积、里热等证。主邪盛入里,或内有痰饮湿食积滞。可祛湿化痰或助消化,少用甜腻厚味的食品。
v
v 润苔---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不滑不燥。津液未伤,主阳虚、寒湿内停。或见于正常人,风寒表证、湿证初起、食滞、瘀血等。可祛寒除湿。
v
v 滑苔---舌面水分过多,伸舌欲滴,扪之湿滑。主痰饮、水湿。宜祛寒除湿。
v
v 燥苔---舌苔干燥,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高热、汗泻、过服温燥药物,阳气为痰湿所阻。津液已伤,主热盛伤津,或阳虚气不化津。宜清热或通阳。
v
v 腐苔——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边中皆厚,揩之易去,或成片脱落,舌底光滑。阳热有余,蒸腾胃中腐浊邪气上升所致。主食积、痰浊、内痈、湿热。消食可用:山楂、鸡内金、神曲、麦芽、陈皮、保和丸等。少吃或吃清淡食物,水果、蔬菜之类。
v
v 腻苔——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中间厚边周薄,紧贴于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易脱。湿浊内蕴,阳气被遏所致。主湿浊、痰饮、食积、湿热等。祛湿可用:车前草、薏苡仁(米仁)、藿香、佩兰、茯苓等。多吃赤小豆 、冬瓜、苦瓜 、丝瓜等。
v
养成望舌的习惯:
v 每天早晨洗脸、刷牙、望舌,时刻了解身体的变化;
v 及早发现健康状况,身体的疾病;
舌象是健康的一面镜子,根据舌象的变化调整日常的起居、饮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体化养生保健,对于增进健康,防病治病将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期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