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在一些不经意动作,如起立、躺下、床上翻身或弯腰捡东西的瞬间,突然感到天旋地转,甚至恶心、呕吐,轻时保持不动或闭上眼睛后,过一段时间才慢慢缓解,严重时只能上医院输液后才能缓解。
这些症状,西医称“内耳性眩晕”、“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眩晕”、“梅尼埃病”等,治疗手段多样但效果有限。中医统称为“眩晕”多与痰湿中阻、瘀血阻窍、肝阳上亢、气血亏虚或感冒有关。
患者,女,40岁,偏胖。突发性眩晕,天旋地转,恶心呕吐,出冷汗,伴有耳鸣,心慌,不敢摇头扭头,非常恐惧,卧床闭目不敢动,有时一转动身体又发作,甚至有时感到床也在旋动,尤其是摇动头部、转头眩晕加重。但是病人头脑清醒,肢体可正常活动。
既往有类似发作,曾在市某医院住院治疗,排除颈椎病、高血压等疾病,诊断为内耳性眩晕,出院后多次反复发作。有时在门诊输液,使用过川芎嗪、甘露醇、VitB6、654-2、盐酸氟桂嗪、镇静安眠药等能有效缓解,但治标不治本,很容易复发。最近,发作频繁,治疗效果不明显,遂转中医治疗。
中医辨证:本患者常因为情绪波动、饮食不节或在感冒时诱发。中医认为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如果肝气犯胃或寒湿滞中,脾失健运,痰浊中阻,上蒙清窍,清阳不升,故见眩晕,头重昏蒙;胃失和降,故见恶心、呕吐;舌脉象见舌苔白腻,脉濡滑。
辨证诊断:眩晕(痰湿中阻型)。
治疗原则:健脾祛湿、化痰熄风。
选方用药: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法半夏25 g,白术15g,天麻15g,陈皮10g,茯苓25g,甘草6g,泽泻15g,车前草15g,石菖蒲15g,葱白10g,生姜10g,大枣6枚)。每天一剂,水煎服。
治疗效果:5剂后,症状痊愈。后改服半夏天麻丸口服善后,随访8个月未复发。
选方理由:《黄帝内经》记载“诸风掉眩,皆属于肝”,《丹溪心法》有“无痰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半夏白术天麻汤以二陈汤化湿祛痰;白术健脾和胃;天麻平肝熄风,止头眩;半夏兼具降逆止吐之功;加入泽泻、车前草加强利湿效果;加入石菖蒲有开窍豁痰,对气闭耳聋,心胸烦闷有很好效果;再加入葱白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使寒湿邪从表排发。煎时加姜、枣调和脾胃,生姜兼制半夏之毒。诸药共奏,有健脾祛湿、化痰熄风之功。该方在临床使用中,每获显效,针对不同症状,加减用药更是有事半功倍。
日常调理:
1、尽量避免快速转动头部或变换身体姿势,起立、转身等动作要慢。
2、饮食以清淡少盐为原则,少食生冷忌食肥甘辛辣食物,可减轻发作和缓解症状。
3、避免过度疲劳或睡眠不足,更不要熬夜。发作期应卧床休息,保证充足的睡眠,可减少或缓解眩晕发作。
4、注意稳定情绪。忧郁、焦虑、激动等精神刺激可诱发眩晕。
最后提醒:中医强调辨证论治,一人一证一方,以上用药仅适用个案,不具普遍性,如有遇到同样问题,建议由专业中医师辨证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