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原本的样子:相亲相爱,相知相携,治家有方

愚鲁说文化 2024-04-02 03:12:45

怎么就变成了那种用力过猛、形式主义的不健康的孝道了呢?事情大约坏在了“孝道的君道化”上……孝道已给包给了君道,儒家已给包给了儒法,孝便以此等于无条件服从君父。

“孝道”是我国文化最重要的特色之一,亦即是中国人最普遍的精神家园之一,然而,古人行孝道、讲孝义,也的确常常的用力过猛——“老莱娱亲”、“郭巨埋儿”、“卧冰求鲤”……或强为说孝而有违最基本的自然科学法则,或以太过失衡的取舍,践踏人命——实则大大伤害了最根本的社会秩序……总之是反而让人看低了孝道,或只看重皮相的、形式化的孝道。古人总是如此吗?若然,则孝道者,何以还能是中华文明重要的一份子?

——先说结论:当然不是一直这样,绝不能以二十四孝的局部为中华孝道的全部。

“孝”字沿革:起源非常早,金文已有,像一个孩子搀扶老人。

首先,很容易找到非常健康的古人行孝的例子,我便轻易找见了这样的两则。一则是“君子之孝”,一则是“小人之孝”,且前者就出于二十四孝的系列——是才说它的不好、不对,也只是“局部”性的。君子之孝,如孔子的学生闵损闵子骞,事在二十四孝之列,也在《韩诗外传》、《艺文类聚》等古籍的记载,谓:闵子骞兄弟丧母,父亲又和继母生了两个孩子,共四兄弟。然则继母怠慢闵子骞兄弟,致其“衣甚单”,为闵父所偶然发现……

——闵父怒了:“娶你进门,你就这样待我的孩子吗?欺我至此?走!给我走!”

闵子画像

适此,闵子骞反而劝道:“母在一子单,母去四子寒”,爸,为了更多的家人好……《韩诗》记载了此事的结局,其:“母悔改之后,至均平,遂成慈母。”《论语》记载了结局的余波,其:孔子大夸闵子骞“孝哉”,把他和颜回并列论“德行”,因他的家人都夸他——乡亲们也并不觉得这里有任何过誉的成分,是所谓:“人不间与其父母昆弟之言。”然而,此又如何就是非常健康的“君子之孝”了呢?一者,这是君子之家的孝道。

——不仅仅是闵子家阶层的问题,而主要是这家人知是非,明公平,亦且能改过。

戏曲《鞭打芦花》即来源于闵子骞一家的故事

《二十四孝》之闵子骞《芦衣顺母》

父亦知子,子亦知父,父又知母,子又知弟,且母不惮改过……故而,此非什么“表演孝道”、形式化的孝道,而是真的能在这样的家庭实现孝道。二者,闵子骞既有君子之量,更有君子之能,妥善选择了最合其宜的斗争策略——既给所有人留了退路,又真的办成了事,此即也为何:家人们夸他,乡亲们夸他,老师听说了也夸他。孔门奉行的君子之道,秉德,但不迂阔——须真的成事,舆论还要认可(《四书》之中太多)……闵子骞皆是。

——此或本于孔子早有教导:“事父母几谏”,孝非盲从,无非劝谏时讲点策略。

孔子:“是的,我早教过。孩子学得真不错。”

那,“小人之孝”又是怎么回事?鲁迅先生记载过这样一对乡农父子:儿子指着一碗菜对他父亲说:“这不坏,妈·的你尝尝看!”那父亲回答道:“我不要吃。妈·的你吃去吧!”(《论“他·妈·的”》)先生表此场景为“惊异”、“感服”——想来也不复杂,无非:这里没有什么“君子之家”、“君子之能”云云,就是“真情”——孩子对父亲的真情,父亲对孩子的真情,此间粗话野语,其实就是“亲爱的”……至此,我们的孝道其实是什么样的?郭巨埋儿那样的吗?

——当然不是。综上,小人之孝,相亲相爱;君子之孝,相知,相携,治家有方。

鲁迅先生一家

背后是最朴素的人间真情,是“色难”、“不敬,何以别乎”、“事父母几谏”……诸圣人之教。那,怎么就变成了那种用力过猛、形式主义的不健康的孝道了呢?事情大约坏在了“孝道的君道化”上。遥在两汉,孝道即已与君君臣臣、威压管制、官僚选拔云云的牢牢绑定,是以“举孝廉”刚开始之时还好,但到了后来,其所裹挟的政治因子越来越复杂,造成了完全相反的“孝廉,父别居”的局面。怎么,孝道不能结合进国家治术吗?

——不是不能,人类社会本就没有100%政治真空的区域,孝道自不可能外之。

后来,孝廉之制变了,但它的根本逻辑持续到清末。

惟此政治化的效益必大大受制于政治状况的升沉起伏——如此,则政衰之世,好的东西也给连累成了不好的。孝道不好吗?但随着拿它当招牌的强汉政权的衰退,官僚体系一齐衰退,则那块招牌上的煌煌金字,也不免成了覆巢之下的斑斑血字。二十四孝者,同理。根据目前主流的学术意见,此应肇始于蒙元而大行于明清——其也是道德招牌之下,藏着威压和管制。元朝戏曲家李文蔚在《圮桥进履》中写道:“尽孝呵想着我哀哀父母劬劳,尽忠呵也要竭力侍君王辅圣朝。”看出来了吗?

——孝道已给包给了君道,儒家已给包给了儒法,孝便以此等于无条件服从君父。

《圮桥进履》:本于秦汉张良、黄石公事。

若能尽少干涉,一任孝道的自然蕴化,一任这方面的故事自然传播,则必不可能有二十四孝那般牵强、诡谲的组合——必不至于如此的不健康、形式化、不自然。所以,究竟该怎么看中华民族的孝道?妄自言之,一者,好好整理,去伪存真,尽可能呈现它原本的一面、情理兼容的一面。惟历史的清白、扎实,最益于哲理的合理、健康。于此,再再强调“一分为二”的重要性、必要性——不仅要一分为二地看历史,也要一分为二地看现实……

——然则这无疑又涉及孝道的政治化。所以,重中之重,立定了政治的清明好局。

写于北京办公室

2024年4月1日星期一

【主要参考文献】《论语》,《三礼》,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刘宝楠《论语正义》,程树德《论语集释》,李泽厚《论语今读》引王符、何晏、杨伯峻等,拙文《如何行孝?孝的边界在哪里?》等。

0 阅读:0

愚鲁说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