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到底要做哪些检查?

博惠评健康 2024-05-12 06:32:39
有人说,既然病理检查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那做其他那么多的检查有什么用?岂不是白白浪费时间和金钱?不如直接就做病理检查。 当然不是这么简单。当你出现什么不舒服症状(比如咳嗽,比如便血,比如肚子痛),或者有了某种异常表现(比如身上某个地方摸到包块,比如发现身上的某个痣突然破溃了或变大了),你当然并不知道到底得了什么病,唯一能肯定的是,这是异常表现。 但从这条最初的线索,到最终的确定诊断,中间有或长或短的路要走。简单的、容易的、典型的,医生一眼就能辨别,复杂的、疑难的、不典型的,医生就需要通过搜集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综合判断,一步一步逐渐深入,诊病,远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 就癌症的诊断来说,有的人简单地把身上长了包块就诊断为得了癌症,有的人只是抽血化验发现某个所谓的“癌指标”(规范的名称是“肿瘤标志物”)高了就说是得了癌症,更多的人是把X线拍片或CT等影像检查发现的阴影或结节或包块等直接说成是癌症。 而且不只是老百姓存在这种错误认识,有的非肿瘤专科的医生也有这种错误认识,特别是某些体检机构的医护人员,实在是误人不浅。 临床表现出来的不舒服症状,或者摸到的包块,或者检查手段发现的异常只能是提示癌症的可能性,但不能直接就诊断为癌症,癌症有诊断的标准,不是某个人说了就算的,而且不同的癌症有不同的诊断标准。 诊断是治疗的前提,正确的诊断可以说是生死攸关,没有诊断就没有治疗,这句话值得反复说,必须牢记在心。 癌症的诊断,要解决以下几个层次的问题: 首先要解决到底是不是癌症? 其次要解决是哪一种癌症? 接下来要解决癌症的分期问题,也就是癌症发展到了什么程度什么阶段? 最后还要了解与癌症治疗有关的问题,比如病人的身体状况如何、脏器功能如何、是否有合并的其他疾病?目的是了解病人是否能耐受手术或化疗或放疗等。 总之,诊断越明晰、分期越精确,方方面面的信息掌握越充分,治疗就越有针对性,就越有可能取得最大疗效,病人从治疗中的获益就越多,副作用也越少。正如打仗,你对敌情信息掌握越多,你就对打胜仗越有把握,磨刀不误砍柴工。 明白了这一点,你就会明白为什么医生总是那么“八卦”,总爱“关心”病人的一大堆“私人问题”,比如:年龄,婚姻状况,生育情况,是不是吸烟喝酒,以前得过什么病,做过什么手术,受过什么外伤,家里有没有人得过什么病,等等,关于你的,关于你家里人的,可以说是方方面面,看起来医生确实挺“无聊”的。 还有更“无聊”的,对于女病人,医生还会问她的月经第一次是什么时候来,一般来几天,多少天来一次,量多不多,有没有血块,最近一次月经是什么时候来的,这听着简直会让人崩溃,这什么医生啊,女医生还好一些,要是男医生,也许有人就直接一句“流氓!”骂过来。 这还只是了解你的“过去”,还没完呢,医生要誓将“八卦”进行到底,会继续了解你的“现在”,问你这次不舒服的详细情况,比如哪里不舒服,怎么不舒服,是一直不舒服还是间断性不舒服,是白天不舒服还是晚上不舒服,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过一些什么检查,吃过一些什么药,如果吃过药,吃了有没有效果,出现什么反应,等等,反正一大堆的问题,医生就像是审查犯人的警察,为了“破案”也是拼了。 医生为什么这么“八卦”这么“无聊”?当然是为了掌握充分的关于病人的信息,目的是为诊断和治疗疾病搜集尽可能多的信息资料,是非常有必要的你配合得越好,越能节省时间金钱,因为医生接下来安排的检查就越有针对性诊病的方向也就越清晰,治疗的安全性也会更大。 如果隐瞒,就是将医生往反路上引,你这是跟谁过不去呢?在医生面前是最应该要“老实交代”的,医生想了解的信息,你该说的不说,故意隐瞒甚至刻意误导,搞不好有可能导致极其严重的后果,甚至是生命的代价。可以说,医生对这类问题问得越多,病人的配合越好,离真相就越接近,诊病治病的效率就越高,越省时省钱省力。 问完了“私事”和“家底”,接下来医生还要“动手”,用医学上的专业术语就是体格检查,就是通过“视”、“触”、“叩”、“听”,直白一点就是盯着你看、在你身上触摸、用手或借助工具在你身上敲敲打打、直接听或借助听诊器等工具听心脏、肺等的声音。这其中最让有些人感到不好意思的就是触摸,特别是对敏感部位的触摸,比如乳腺、生殖器官等,男医生对女病人进行这样的体格检查时稍不留神会被人误认为“耍流氓”,甚至惹上麻烦,所以建议事先征得患者的同意和理解,并最好有第三人在场的情况下检查为妥。 医生通过这种全面并有所侧重的体格检查,获取进一步的有用信息,比如通过对表浅淋巴结的触诊,了解淋巴结的大小、质地硬度、是否有压痛等信息;通过对乳腺的触诊,了解是否有包块,包块的大小、质地硬度、是否固定、是否压痛等信息。 通过前面问诊得到的信息结合体格检查得到的信息,医生的心中就越来越有数了,有些疾病仅仅通过问诊和体格检查就能诊断出来,即便不能一下诊断出来,也能有个大致的方向,然后就要借助进一步的辅助检查来帮助诊断,而且有了问诊和体格检查得到的信息,接下来的辅助检查安排也会更有针对性,而不是一开始就不管三七二十一进行大撒网式从头到脚的检查,有重点有针对性。 所谓的辅助检查就是帮助医生下诊断和判断病情的检查手段,比如所谓的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内窥镜检查等等。 实验室检查,也就是大家所说的“化验”,即通过送各种标本到检验科进行实验室的检查,医生对这些化验检查的结果进行分析,作为诊断的综合分析判断依据之一。化验的标本最常见的当然是血液,也就是抽血化验,另外也包括尿液、粪便、胸水、腹水、心包积液、胃液、唾液、阴道分泌物(白带)等等。 在这些化验检查中,有的是常规的化验检查,主要是为癌症的诊断提供某些线索以及了解机体器官功能是否存在异常情况;在化验检查中,对肿瘤诊断最具指向性意义的是肿瘤标志物检查,这对癌症的诊断有参考价值,而且对有些癌症的治疗效果判断及预后随访具有重要作用。 影像学检查,也就是大家经常所说拍X光片、CT、磁共振、B超彩超、ECT、派特-CT(PET-CT)等等,对肿瘤诊断来说,这些检查主要是用于发现身体哪里长了肿瘤,也就是定位诊断,并了解癌症病灶的分布情况它们是癌症分期的重要依据。 另外,影像学检查可以辅助进行肿瘤的定性诊断,比如通过CT或超声的引导对体内的包块进行穿刺活检。这些影像学检查,各有优劣,应该要进行哪项或哪些检查,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 内窥镜检查,也就是鼻咽镜、喉镜、食管胃镜、支气管镜、结肠镜、膀胱镜、阴道镜、宫腔镜、胸腔镜、腹腔镜等检查,用于发现受检器官、腔道(食管、胃、大肠、气管、膀胱等)内的肿瘤或其他异常情况,可以直观地观察病灶的情况,并且可以在内镜直视下取活体组织标本送细胞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检查以最终明确诊断,所以是很重要的检查。有时也有助于癌症的分期,比如超声内镜检查。 诊断性手术,如果肿瘤的位置比较深,特别是内脏器官的肿瘤,经过以上各种检查手段,仍不能确定病变的性质,但确实怀疑是癌症时,为了尽早明确诊断,可以考虑进行诊断性的手术取得组织送病理检查,必要时可同时行癌症的姑息性切除。 最后,最关键的当然就是病理检查,前面说了,这个对肿瘤的诊断起着一锤定音的作用,也就是说,多数肿瘤的诊断,它说了算,它是目前癌症诊断最为可靠的手段,也是癌症诊断的金标准。除了极少数的癌症,绝大多数癌症最终的确诊都必须要依靠病理检查。所以,有人说病理科医生是医生的医生,身上的担子重,压力大,你得的是不是癌症,是什么癌症,病理科医生说了算, 病理科医生下笔可谓是“千斤重”。当然,医学没有万能,病理科医生也不是神仙,同样会遇到困难,也存在下不了诊断的可能,甚至误诊的可能,医学永远存在误诊,这是医学的局限,是医学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现在,对肿瘤的诊断,越来越重视细胞和分子生物学检查,也就是对癌症在基因和分子水平上进行分析,为癌症的诊断提供更多更详尽的信息,比如对癌症进行分子分型、分子分期,从而为癌症的个体化治疗提供更详细的依据,这也是癌症精准治疗的基础。 为什么要进行这么多的检查? 以上这些诊断和分期检查手段,有的是必检项目,有的可以选择性使用,各有优缺点,有时可以相互补充,有时可以相互替代,并非全部都要做,也不是做得越多越好,当然更不是做得越少越好,关键是要有针对性;有的是为了发现癌症诊断的线索,有的是为了发现病灶所在部位以便进一步检查,有的是为了了解癌症的病灶分布情况(是否有转移、转移到哪里),有的是为了最终确定癌症的诊断和癌症的病理类型。 当然,并非每种疾病的诊断都要严格按照这个程序进行,比如有的病,医生看一眼然后就基本能诊断出来,甚至摸都不用摸,更不必做CT之类的检查,有的病,比如癌症,通常要做较多的检查,要全面搜集资料信息才能下诊断,一些少见肿瘤即便把以上所说的所有检查都进行一遍也无法得出诊断结论,疑难病例永远都是存在的。 在某些情况下,实在暂时下不了诊断,观察随访、定期复查也是一种处理。怀疑某个疾病,但经过一系列的检查,就是无法确认病变的性质,即便所谓肿瘤诊断金标准的病理检查也同样得不出结论,这个时候如果一直无休无止地检查下去,有时并无益处,因为医学检查毕竟也是有局限性的,这个时候不妨在医生的建议和指导下进行短期观察,密切随访复查,动态对比,可能有助于判断。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而且不能失访。
1 阅读:272

博惠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