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有个名词叫做分裂,王阳明心外无物指出了疗愈之道

雨抑莲 2024-03-23 01:26:42

阳明先生说: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

没有善念没有恶念时,心就处于一种本体状态,犹如一张纯净的白纸,没有被外界污染,也没有善恶之分。这个状态就是人的初心,犹如道体,生命灵性就像是一张纯净的白纸,道法自然,清净为本。道本无善恶之分别,就像呱呱落地的婴孩的赤子之心。

所以,阳明先生称之为良知,佛陀知之为自性,老子称之为道心,孔子称之为仁心!

阳明先生说:知行合一,致良知!如果一个人所说和所做的是截然相反的,那么就无法找到自己的良知。

在心理学中表达为分裂,无论是焦虑症还是抑郁症,本质上都是身心的分裂。抑郁症以反刍思维活在过去,焦虑症以灾难化思维活在未来,思维一直停留在过去或未来,就是典型的身心分离。

所以,我们疗愈的方向就是从身心分裂到身心合一,再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佛陀有言: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皆因妄想执着不可证得!

如果我们执着于生命之外财富、名利、身份和情色!那么我们就会渐渐迷失了本心。当能力更不上欲望,那么痛苦就会如影随行!

所以,我们修行的任务就是要去除贪嗔痴慢疑,从而才能回归到自己的本心!明心见性!

《道德经》有言: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只又损,以至于无为!

求道的人,私欲一天比一天减少。私欲减少又减少,就达到了“无为”的境地。“无为”表面上没有作为,实际上无所不为。

这在我们的生命历程中,有些重要的人生指导意义!

当我们处在人生的低谷,负债累累,疾病缠身,众叛亲离,我们一贯的做法就是去抗拒、去压制,去改造!我们总是接受不了既定的事实,用尽生命能量去抗拒它们,这不但解决不了问题,反而会更加地痛苦。

所以允许一切发生才是以真正的有为,不争才是大争,不辨才是大辨,不要才是大要!

所以,如果你想别人尊重你,你就不要讨好!你想别人接纳你,就不要控制!你想要挣钱,就不要太在乎钱!

同样,当我们处在焦虑抑郁的心境障碍下,我们想要摆脱疾病,就不要想摆脱疾病,而是安住当下,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孟子》的《梁惠王上篇》提出仁者无敌的概念!

仁就是极大的包容,大到能够包容万象,大到其大无内,当你有一颗仁心,你就能接纳所有的人,包容他们理解他们,你也不再试图去改变别人,不再试图去控制别人,你不再期待别人给你回报,所以你就处于一颗平静喜悦的心,不再受外界的干扰!

阳明先生说: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我们看到的世界只是内在的投影,而投影缘在我们的内心!

心外无物,具体是指外在的事物,能不能够影响到你,外在事物只起到辅助作用,而起决定性作用的在于你的心是否有物。

所以,即使我们头顶同一片天空,脚踩同一片土地,但我们却有着千差万别的感受和心理体验!半杯水,有人体验出绝望,有人体验出希望。

所以,所有的痛苦都是自己认为有一个痛苦,所有的绝望皆是有一个绝望的概念。

心外无物,心外无人,外面没有别人,只有自己。所有的关系都是一种假象,本质都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

所以,你有什么心,就有什么世界。

当有一天,你不再需要被爱、被理解、被认可、被关爱、被在意、被尊重、被需要。

当你觉知到外在只是一面镜子,所有这些,只是你没有爱自己、理解自己、认可自己、关爱自己、在意自己、尊重自己、肯定自己。

此时你会发现,原来你本自具足,你开始变得强大、自信、宽容、笃定、并且心想事成。

你的外在世界就是你的自心心念所幻化。当你醒来后,你就好像是穿越到自己的梦境,看着自己曾经有什么心念,你仅仅是作为一个旁观者,观看着你的梦境。梦境里有什么经历已经确定了,因为,你的心里潜藏有哪些执念是确定的。

真实的你是观梦者,观看自己曾经的心识记忆里的梦境。真实的你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清净圆满,本自具足才是真实的生命,只有爱是真实的生命!你只是无分别的爱!你剩爱和慈悲!

0 阅读:0

雨抑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