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懂事得让人心疼,发誓要保护妈妈的孩子,长大却得了抑郁症

雨抑莲 2024-04-09 06:07:21

那个懂事得让人心疼,发誓要保护妈妈的孩子,长大却得了抑郁症,问题出在哪里?

人有真实真实和虚假自我,婴儿在成长过程中,其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比较薄弱,来自外界的信息最多的是父母,当一个情绪化的母亲,婴儿为了自身的生存,不断迎合母亲焦虑的情绪,而在反复条件反射中,逐渐形成限制性信念,当一个小孩哭泣时,母亲总是以断奶和分离相威胁,这对无法自立的小孩是绝望的信号,那么,小孩为了本能的趋利避害,而选择停止哭闹,这在家长眼中是听话。

而母亲没有照顾小孩的需求,而小孩逐渐发展为根据抚养者的需求和情绪做出反应,这不是真正的自我需求,这就是虚假个体的来源,一个在虚假个体的发展中,自我比较虚弱,很难建立对世界和他人的信任,缺乏安全感和自卑感,他所有的回应都是外部虚假的世界,而不是自己内心真实的世界。

当一个自我虚弱的个体,所表现出的听话和成熟无非是迎合外界的需求,只是为对付外界的不安全。

当他们的需求总是得不到回应,那么一直存在在内心深深的匮乏感,到满世界找寻,如果求而不得,就会痛苦不堪。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塞利做了一个关于狗的实验。

他起初把狗关在笼子里,只要蜂音器一响,就给狗施加难以忍受的电击。于是被关在笼子里的狗就被电得四处狂奔,屎滚尿流,惊恐哀叫,却又无法逃出笼子。

多次实验后,只要蜂音器一响,狗就趴在地上惊恐哀叫,却再也不狂奔了。

后来,塞利就在电击前先把笼门打开。但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还没等电击出现呢,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这种想象在心理学叫做习得性无助。

那里有压迫那里就有反抗,当一个真实性的需求总被限制和压抑,那一定会以另一种方式呈现,当反抗无力,找不到攻击的对象,开始自我攻击,抑郁焦虑开始呈现。

精神分析学派认为,抑郁症是力比多投向虚无的结果,当一个小孩需要妈妈和爱妈妈的时候,这时候他把力比多投向妈妈,当妈妈长期陪伴的缺失的缺失,这时候恰恰找到妈妈的乳罩替代了妈妈的角色,那么他就会把力比多投向乳罩,而在长期成长的过程中,从而形成恋物癖。

而长期缺乏父爱的女孩,会把力比多投射在父亲同样年龄的男子身上,从而形成恋父情结。

当一个人把力比多投向丧失的客体,那么他也感受不到任何存在的意义,活着或者死亡对他们来说没有分别,生命就如行尸走肉的存在,而自杀是他们唯一的选择。这在至亲至爱的人去世后或者终其一生理想破灭后,往往常见。

心理咨询师常常运用移情的技术,建立患者把力比多投向咨询师,而后转移到正常的轨道上,从而治疗患者。

心理边界清晰的人,心理空间完整的人,懂得控制好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有独立存在的价值和自我完善的人格,是幸福的保证。

心理边界就像两条河流,没有交汇时,保持其独特的颜色和走向,当我们人为地让它们交汇在一起,相互渗透在一起,逐渐分不清水来自那一条。

在控制型父母的眼中,孩子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自己意志的产物,把自己的意志强加在孩子身上,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下,无法建立自我强大的意识,即使在成年以后,也逃避不了父母的控制,既想摆脱又感觉无能为力,就像笼中小鸟一样,最终接受命运的摆弄。

这种情况下,父母就是心理边界不清的人,他们无法意识到孩子是独立的而不是附庸,孩子需要有自己的空间,而不是在这个空间强加自己的意志。

孩子也是心理边界不清的人,她无法分清自己的需求和父母的需求,无法自己的情感和父母的情感,在这样思维定势下,即使成年也是孩子。

角色错位是危险的型号,父母扮演着孩子,孩子扮演着父母,就像在绚丽的舞台装扮的角色,而回归现实社会久久不能从角色中抽离出来。

当那个被压抑自身需求的孩子,那些压抑的部分并没消失,只是暂时潜抑在潜意识中,这只是众多心理防御机制下采取的行为,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抵御不安全感和对分离的恐惧。那么,在成年过后,这些匮乏感,压抑感在处理人际关系上,两性关系上是那样的生硬和不自然,因为恐惧失去,而牢牢地控制,就像手中攥着的沙子,越用力,越流失。这好比一个穷苦潦倒的童年,长大后拼命地赚钱,这本身没有不好,但容易形成两个极端,一是视钱如命,不择手段。而是挥金如土,醉生梦死。

任何事物都有其运行的规律,《道德经》讲:弱者道之用,反者道之动,当我们处在孩子的时候,就释放孩子的天性,这是本来的需求,当一个孩子懂事得可怕,那一定来自家庭和外界的威胁,那只是为了躲避威胁采取的心理防御行为,在这种情况下,无法建立真正的自我,当一个没有真正自我的人,在成年面对成年的世界,其心理模式依然沿用根深蒂固儿童模式,来应对外界的变化,通过讨好取悦别人的方式得到关注和认同,所有的幸福建立在外界别人的眼光和评价中,外界是千变万化的世界,而你应对的方式确实一层不变的,必然是碰得遍体鳞伤,伤痕累累,抑郁焦虑更不稀奇。

意识行为疗法认为,意识是超越头脑的二元对立,意识不到自己的问题才是最大的问题,当我在成年后用不成熟的儿童模式来应对问题,由此带来的痛苦和创伤,我们应该接纳这些创伤和痛苦,勇于面对这些痛苦,痛苦不是简单的痛苦,只要你有着向死而生的勇气,打开这些痛苦坚固的外壳,你会发现痛苦内核的美丽祥和,痛苦不是简单的痛苦,痛苦是提升心性的入口,是人生修行的最好契机,当你不再恐惧痛苦,带着痛苦生活,就是智慧的开始。

意识行为疗法认为:人生的意义就是提高意识能量自由度,不断修行,不断精进,在死亡来临的时候,灵魂更自由更纯净。

0 阅读:0

雨抑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