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460年,北魏京都平城西郊的武州山下,传来叮叮当当的锤声,削山壁的工程揭开了营造武州山石窟寺的序幕,山上到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
随着一座座石窟的落成,武州山渐渐由一座“神山”变为一处佛教圣地,人们称之为武州山石窟寺(即今天的云冈石窟)。
县曜和尚不辱使命,在山上监管着工匠们劳动,洞窟的开凿、佛像的雕刻井然有序。五座石窝在县曜和尚的亲自指挥下初具规模,佛像气宇轩昂,非同般,令当朝皇帝十分满意。
公元465年,积极支持武州山石窟开凿的文成帝驾崩,年仅26岁。皇宫笼罩在一片悲痛之中。
根据鲜卑族的祖制,皇帝驾崩,要将其用过的东西全部烧掉。宫中空地上,浓烟滚滚,太监们正在将先皇用过的物品扔到火中。
就在此时,年轻的冯皇后悲痛地冲进大火,令在场的大臣大吃一惊。慌乱间,内侍李奔冲出人群,从熊熊大火中将冯皇后救出
冯皇后投火殉葬的举动赢得了朝野上下的敬重,从而奠定了以后冯氏在皇权中的地位。
其实,冯氏是一个苦命之人。她本是罪臣冯朗之女,父亲死后被罚入宫做婢。她天资聪颖,姿色过人,每天都卑颜屈膝地行走在宫中。
冯氏在这种环境中逐渐长大,同时受到她姑母左昭仪的照顾、教育,慢慢成为宫中的夜夜者,并得到了文成帝的宠爱,成为皇后。
公元465年5月,年仅12岁的拓跋弘登上皇帝宝座,史称献文帝。为了辅佐年幼的献文帝,才华初显的冯氏被尊为冯太后。
冯太后亲自督导少年皇帝研习儒家经典,参拜寺院佛像,希望他成为位有作为的皇帝。皇帝的更替并没有影响石窟寺的开凿,在皇家的积极支持下,武州山石窟的开凿如火如茶地进行着。
由于献文帝年幼,权臣乙浑想算位谋反,冯太后得到情报后,与几位武将商议,设计诛杀了企图造反篡权的乙浑,维护了皇权的尊严。
在许杀乙浑后,冯太后的声望和地位又得到了提高。为了辅佐献文帝,冯太后临朝听政,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女政治家。
渐渐长大的献文帝政治上逐渐成熟起来,与太后之间产生了隔阅,他悄悄召集了几位近臣商议如何反对冯太后的专权,但没得到大臣们的鼎力支持,暂时搁浅下来。
公元467年,献文帝巡幸武州山石窟寺,看到石窟的规模宏大,佛像还面如先帝的容颜,令献文帝兴奋不已
献文帝秉承先皇的旨意,积极支持佛教的发展,加大对武州山石窟寺的开凿。武州山上开凿石窟的工匠们夜以继日地劳作着。
经过工匠们的精心打造,又一座石窟完工,洞窟与先前完成的有所不同,更多地融入了汉地建筑的因素。成为北魏统治转入汉化时期的典型造像。
公元471年,献文帝与冯太后的斗争彻底失败,被迫将皇位神禅让给自已5 岁的儿子拓跋宏,史称孝文帝。
年幼的宏儿从小失去母爱,跟随祖母长大,对祖母有着深深的依恋。冯太后开始了第二次临朝听政。
冯太后亲自教导小皇帝,有些教育手段其至是残忍的。有时,她逼没有完成功课的孝文帝在柴房中关禁闭,孝文帝坚持下来了。
在冯太后的教育下,孝文帝逐渐长大,也渐渐显示出他治理国家的宏图大略。冯太后对孝文帝的影响巨大。
公元475年,孝文帝在众臣的簇拥下第一次巡幸武州山,令开凿石窟的工匠们激动不已。
早年县曜和尚就向文成帝请求,设置佛图户与僧户,以增强寺院的经济实力。十多年过去了,寺院经济已经有了飞跃式发展。孝文帝看在眼单,乐在心里。
太和元年(477),平城大早,孝文帝率群臣到武州山祈雨,还未回宫就天降大雨,百姓欢呼雀跃。
武州山声名远扬,前来观看的人越来越多,布施者也纷至查来。石窟寺内,拜佛者络绎不绝。
北魏在冯氏与孝文帝的共同治理下,国势强盛,人民的生活也有了很大提高,京都平城更是繁华热闹。
由于冯太后和孝文帝共同执政,社会上将孝文帝与冯太后共同执政的现象称为“二圣”。市井中,老百姓常悄悄地谈论着“二圣”的现象。
佛教的发展,迎合了北魏王朝的统治需要,僧人们还在努力地瑞摩着当朝最高统治者的意图,从佛经中寻找依据。
僧人们发现《妙法莲花经》的宗旨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某种吻合,因而在石窟中雕刻了大量《妙法莲花经》的内容。
武州山石窟造像中出现了二佛并坐的雕刻,让冯太后心中大喜,孝文帝也看在眼里。
周边的小国岁岁朝贺,朝廷上皇帝及太后接受各国的朝贡,蠕蠕国也位列其中,他们将武州山石窟造像的盛况记录下来,带回国中。
蠕蠕可敦亲自来到北魏,在北魏众臣的陪伴下到武州山观看石窟寺如生的佛像令可敦赞叹不已,随即布施寺院僧人,僧人们合掌致谢,并在石窟门前刻碑纪念。
这样一来,出现了很多来武州山石窟寺参观的布施者,他们出资造像并将自己的愿望刻在石窟中。
武州山石窟寺的僧人们在开凿石窟的同时,也开始讲佛经,教化更多的信众,每次讲经都引来很多信众。
武州山像一个巨大的磁场深深地吸引着孝文帝,他先后六次巡幸武州山石窟,并赐贫老者衣物,以佛的慈悲感化众生。
太后身边的宠宦王遇,擅长建筑艺术,也加入了石窟的设计工作孝文帝参照汉室制度,完善当朝的典章制度。班禄制、均田令、三长制的颁布使北魏的统治逐渐完善。
王遇参与设计的石窟完工了,佛像端庄、菩萨俊秀,整座石窟仿佛一座宏伟的寺院。
冯太后在这场轰轰烈烈的石造像和民族汉化的进程中死去,这令孝文帝悲痛不已。冯太后临终前,还瞩吋孝文帝要治理好国家,造福百姓。
失去了冯太后的监管后,孝文帝常常思念自己的双亲。每当想起双亲时,他都久久立于窗前。
武州山石寺的僧人为此设计了一组双,主佛高17米,是所有造像中最高大的佛像。另一座石窟中雕塔柱,四壁刻佛传故事,借以表达皇帝对双亲的追思之情。
孝文帝听后十分高兴,用石窟祭奠双亲,既符合祖制又能流传万世。得到皇帝的许可后,工匠们抓紧时间,日夜开凿
石窟完成了,主佛庄严法相,背后开凿有诵经道,信众可绕着大佛诵经,一边观佛法相,一边诵佛名号,以求早日脱离苦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就是现在云冈石窟的第5窟。
另一座石窟也是气势宏伟,内容丰富。置身其中,好像走进佛的世界,让观者赞叹不已。这就是现在云冈石窟的第6窟。
为了巩固统治,促进民族汉化,孝文帝准备借南征之名迁都洛阳,这使久居平城的鲜卑贵族感到十分意外,又无可奈何。
都城的南迁,让喧嚣的平城一夜之间平静了下来,朝中大臣追随着皇帝前往洛阳,平城则成为王公大臣的避暑之地。
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大量僧侣和工匠也跟着到了洛阳,从而又推动了龙门石窟的开凿。
这个时期,失去往日光辉的鲜卑贵族将自已的来世寄托于佛门,每天都沉浸在“阿弥陀佛”中。各地寺院内都聚满了虔诚的拜佛者。
迁都以后,失去了皇家的支持,武州山开凿工程的规模有所缩小,但更多的小官更及善男信女走进了这里,他们出资开凿了一些规模较小的石窟。
北魏晚期,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终日沉醉于参拜及虔诚的许愿中,让心灵得到一丝宽慰。这就是北魏王朝统治者给老百姓种下的思想善缘。
为了亡夫的灵魂早日到达极乐世界,妻周氏发愿在石窟中造释迦文佛弥勒二躯,并将铭文赫然刻在石壁上。
民间造像在这时达到高峰,武州山上的开凿之声仍然不断。现云冈石窟第20窟大佛以西的众多小窟都是这个时期开凿的。
武州山石开凿后期,比丘尼县媚亦在此造像并刊石立碑。
北魏武州山石盛极一时,壮丽恢弘,其开凿工程最终在农民起义的呐喊声中拉上了雌幕。大批的工匠被迫离开工地,寻找新的生路。
今天所见的云冈石窟,是北魏以后经过历朝历代的保护和修茸,尤其是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合理保护,云冈石窟才得以以较完整的面貌展示给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