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玄学之脉络发展

文字有思想 2024-04-05 02:58:50

魏晋玄学 中国魏晋时期哲学思潮。以崇尚老庄思想,研究玄远幽深的学说为特征。当时哲学家凭借“三玄”(即《老子》、《庄子》、《周易》),取《老子》“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玄”的概念,以老释易,阐发玄学思想。玄学家大多是“名士”,他们以出身门第、容貌仪止和虚无玄远的“清谈”相标榜,成为一时风气。其代表人物有何晏、王弼、阮籍、嵇康、向秀、郭象、王衍等。

魏晋玄学产生的原因是:

(1)汉代儒学衰败。汉代儒学在种种社会矛盾的冲击下呈支离破碎,尤以经学注疏、神学谶纬使人繁琐不堪,遂为汉魏思想家所摒弃,代以简约、精致的思辨哲学,即玄学;

(2)汉代道家黄老之学的发展。黄老之学在汉代官方儒学发展之同时也得到发展。西汉末年的严遵、扬雄,东汉的王充、仲长统均在一定程度上吸取了道家崇尚自然无为思想,为魏晋玄学以道家自然无为调和儒道名教与自然的思想打下了基础;

(3)汉末清议的演变。东汉末年政治腐败,名士们评议朝纲,裁量执政,并导致名士间的互相标榜,以求名声与官禄,遂开人物臧否风气。但因党锢之祸,名士们由具体品评人物发展到抽象谈论人物,由评人的偏执之性进而谈人的“中和之质”。而玄学家则在此基础上更远离人物品评的讨论,导致清谈老庄(玄谈)。

魏晋玄学经历了不同时期。

(1)玄学开创的正始时期,代表人物为何晏、王弼。何晏“援老入儒”,作《道德论》、《无名论》,王弼作《老子注》、《周易注》,阐发玄学思想。提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认为世界本体“无”是绝对静止,现象“有”是变化运动的。崇尚老庄无为而治,主张名教出于自然。

(2)竹林时期,代表人物嵇康等。强调“老子庄周,吾之师也”。阮籍、嵇康的老庄学是玄学从老学发展到庄学的中间环节。阮籍、嵇康还从道家思想出发,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命题,并借庄子逍遥遁世的思想,消极反抗司马氏的专制。

(3)西晋元康时期,名士郭象在向秀《庄子注》的基础上“述而广之”,提出以庄学为主的“独化”本体论,并调和儒道名教与自然的关系。(4)东晋时期,玄学与佛学趋于合流,佛教的大乘讲“空”和老庄玄学讲“无”类似。在玄学盛行之下,佛教徒以玄学解释佛学,产生佛教玄学。以后僧肇在思想上对玄学作了总结,认为玄学贵无和崇有都有偏执,真谛应是有和无合而为一,从而导致魏晋玄学衰退,佛学盛行。

魏晋玄学具有高度抽象的思辨形式,其内容非常丰富。

(1)世界的本原问题。魏晋哲学家以老庄哲学中的“有无”来讨论其本原问题。玄学贵无派的代表人物何晏、王弼将“无”作为世界的根本和万物统一的始基,认为“有”不能作为世界万物自身存在的根据,“有”只能依赖于本体“无”才能存在。何晏说:“有之为有,恃‘无’以生;事而为事,由无以成。”王弼也说:“天下之物,皆以有为生。有之所始,以无为本。将欲全有,必反于无也。”由此提出“以无为本”的本体论思想。王弼还从本末、动静、一多、体用等方面论证玄学贵无本体问题,从而改探讨现存万物的变化为探讨万物存在之根据,使秦汉时期的宇宙生成论转变为魏晋时期的宇宙本体论,开创了魏晋玄学这一哲学思潮。崇有论者裴反对玄学贵无思想,指出“夫至无者,无以能生”,认为自生之物以“有”为体,提出“济有者皆有”的思想。郭象也否认无能生有,声称“无既无矣,则不能生有”,“不能生物”。明确指出“上知造物无物,下知有物之自造”,提出万物“块然而自生”,认为万物自生独化于玄冥之境,表现出神秘主义的倾向。在其时世界的本原问题的讨论中,杨泉认为自然之物以“气”为体。

(2)自然与名教的关系。玄学贵无派人物一改先秦老庄崇尚自然反对礼教之特征,调和儒道之名教和自然。王弼从本末有无的哲学本体理论出发,认为名教是“末”,自然是“本”,“名教本于自然”。反对把名教规范与自然本性对立起来,用名教去抑制本性;还指出即使像孔子这样的圣人,也“不能去自然之性”,“遇之不能无乐,丧之不能无哀”。郭象不同意将名教与自然对立起来,认为名教完全合于人的自然本性,“仁义自是人之情性”。还不赞成把“有为”和“无为”对立起来,认为圣人“虽在庙堂之上,然其心无异于山林之中”,“虽终日见形,而神气无变;俯仰万机,而淡然自若”,能在“各安其天性”的前提下把“有为”和“无为”统一起来。强调儒家之名教即道家之自然的理论。出于反对司马氏集团宣扬的虚伪礼教,嵇康、阮籍则提出“越名教而任自然”的命题。嵇康“每非汤武,而薄周孔”。阮籍讥讽虚伪的礼法之士是寄生于裤中的虱子,认为儒家之徒借用“诈伪以要名”的礼法是“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但阮籍、嵇康并不反对维护封建伦理的名教,而强调真正礼乐的教化有效性。

(3)注老解易的方法。玄学的代表人物王弼、郭象等注重论述问题时的义理的发挥,反对偏执个别言象,提出“得意忘言”、“得意忘象”、“寄言出意”、“忘言遗书”的方法,使其方法与玄学贵无本体论一致起来,并一扫汉儒支离烦琐的解注方法。与王弼同时的荀粲反对“圣人立象以尽意”的方法,认为儒家典籍都是“圣人之秕糠”,“如象外之意,系表之言,固蕴而不出”,因此提出“言不尽意”论。欧阳建则持反对态度,认为“理得于心,非言不畅;物定于彼,非言不辩”,全面论证言尽意论。魏晋玄学之中,还曾发生过诸如才性四本、儒道异同、孔老优劣、圣人有情无情、声有无哀乐及性情关系、生死关系等问题的争论。

魏晋玄学是秦汉以来学术思想变化、思辨水平提高的必然产物,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上承先秦两汉的哲学思想,下启隋唐佛学和宋明理学。

0 阅读:12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