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哲学:同声相应、炼丹当先明理、尽地力之教、斧斤以时

文字有思想 2024-11-09 01:04:23

同声相应 亦称“同声相和”。中国古代声学思想。声学共振原理,至迟于战国时已发现。《庄子·徐无鬼》:“为之调瑟,废一于堂,废一于室。鼓宫宫动,鼓角角动,音律同矣。夫或改调一弦,于二十五弦无当也。鼓之,二十五弦皆动。”记述来自实验的两种共振:基音与基音之间,基音与泛音之间。概括这两种共振及其他事物之相应。《庄子·渔父》篇还得出:“同类相从,同声相应,固天之理也。”《易传·文言》、《吕氏春秋·应同》等亦有类似说法。至西汉董仲舒有所发展。《春秋繁露》有《同类相动》篇,说:“故气同则会,声比则应,其验皦气也。试调琴瑟而错之,鼓其宫则他宫应之,鼓其商则他商应之,五音比而自鸣,非有神,其数然也。”并进而认为:“故琴瑟报弹其宫,他宫自鸣而应之,此物之以类动者也。其动以声而无形,人不见其动之形,则谓之自鸣也。又相动无形,则谓之自然,其实非自然也,有使之然者。物固有实使之,其使之无形。”无形之声,在其传播空间范围内,使相比之音,相应起鸣。同时代人刘安亦知此理,《淮南子·览冥训》说:“叩宫,宫应;弹角,角动,此同声相和者也。”其后,东汉王充指出:“今人操行变气远近,宜与鱼等;气应而变,宜与水均。”(《论衡·变虚》)以水波传播理解声在气中扩展,显示已有声波观念。两晋南北朝时,又有进一步发展。刘宋刘敬叔《异苑》:“中朝时,蜀中有人蓄铜澡盘,晨久恒鸣如人叩,以问张华。华曰:‘此盘与洛阳钟宫商相谐,宫中朝暮撞钟,故声相应,可令轻,则韵乖,鸣自止也。’”用改变应和器体形使其固有频率随之而变的方法,消除共鸣。入宋,沈括复指出共鸣有同调和泛音两种:“琴瑟弦皆有应声。宫弦则应少宫,商弦则应少商,其余皆隔四相应。今曲中有声者,须依次用之。”(《补笔谈·乐律》)为形象地显示规律,他又设计从事纸人实验:“欲知其应者,先调其弦令声和,乃剪纸人加弦上,鼓其应弦,则纸人跃,他弦即不动。声律高低苟动,虽在他琴鼓之,应弦亦振。此之谓正声。”

炼丹当先明理 中国古代炼丹化学思想。宋元炼丹家接受儒家理学学说,强调以理指导丹术。程了一《丹房奥论序》:“学丹者先当明其理而用之。”吴悮《指归集》:“惟心契于大道,行合于理者见之,自然悟理而得道。”以为炼丹要“以理推之”。他们所说的丹术之理,与理学家所说有别。但对理的理解则与儒学相关:“窃谓金丹大药,上全阴阳升降,下顺物理迎逢。圣人所谓格物致知,大概不过子母相生、夫妇配偶之理。”(《丹房奥论》)以研究阴阳升降、物理迎逢所阐明的丹术之理,为圣人格物致知之说,是将丹术纳入儒学之中,是当时的一个新派。炼丹家所阐明用作指导之理,尚有“自然和合变化”(李光玄《海客论》)、“金丹非土不成”(吴悮《指归集》)等。

尽地力之教 战国李悝的经济与农业主张。即制定鼓励农耕、发挥地力的经济政策。《史记·孟子荀卿列传》附记:“魏有李悝尽地力之教”,内容未详。《汉书·食货志》:“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其具体内容有:“必杂五种,以备灾害,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见《太平御览》卷八百二十一),“还庐树桑,瓜瓠果蓏殖于疆场”(见《通典·食货·水利田》)。即主张杂种各种粮食作物,努力耕作,及时收获,充分利用空闲土地种植瓜果蔬菜,扩大农副业生产。

斧斤以时 孟子与荀子用语。《孟子·梁惠王上》:“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荀子·王制》:“草木荣华滋硕之时,则斧斤不入山林,不夭其生不绝其长也。”透露出对作物生长与季节时序关系的基本认识,反映了保护生物资源与维持生态平衡的合理思想。这种认识与思想不局限于山林草木,也为中国古代各家各派所普遍具有。

0 阅读:4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