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毕节八景吗?

幻丝说历史啊 2024-10-14 20:34:08

【编者按】毕节,这座古老而美丽的山城,游者甚多,古今墨士骚客或作文以记之,或赋诗以赞其景。"灵峰仙境景清幽,东望朝霞碧玉楼。雨霁南山成彩画,雷轰北阙滚银球。双峰脱颖天为纸,一月潭沉地作舟。丰乐家家仓廪实,翠屏日暖渔樵区"。此诗画龙点睛地展现了"毕节八景"。

来源《毕节县志》清乾隆

毕节市,别称毕城,贵州省辖地级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川滇黔三省交界、乌蒙山腹地,扼川滇黔三省交通要冲。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被誉为“洞天湖地、花海鹤乡、避暑天堂”。毕节市,历史文化悠久。秦时,为蜀郡属地。汉,为益州所辖。晋,属益州、朱提郡。唐代,置牂牁、乌撒部。宋代,置罗氏鬼国辖乌撒部、毗那部。元代、明代,分属水西宣慰司等部,清置大定府(州)。民国时期,为贵州省第四行政督察专员公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设毕节专员公署,1970年,更名为毕节地区行政公署。2011年,撤销毕节地区设立地级毕节市。

毕节县城总图 《 毕节县志》清乾隆

灵峰仙境

位于离市区中心约5公里的西北面。相传,明天顺三年(公元1495年),滇籍高僧燃指和尚云游至此,见此处群峰竞秀,万山叠翠,尤以主峰灵峰山巍峨壮丽,气势极为雄伟,不禁感叹道:"此真乃我寻觅的仙境也。"于是便决定在此建寺,虔心念佛,以成正果。于是以他精湛的医术,四处化缘行医,到天顺五年(公元1497年),筹得白银一千五百两,终于将灵峰寺建成。 灵峰寺修建在离顶峰不远的一个群山不绕的峡谷坡坪上。初建时,原整个建筑群体为砖木石结构,仿中原地区唐代寺庙的建筑风格。

毕节七星关图 《毕节县志》清乾隆

清乾隆二十一年(公元1756年),知县董朱英集资重新扩建,寺宇共分3层。寺前两株左右并列的4人合抱的巨杉挺立。进入寺院,依次为九子弥勒佛殿、释迦牟尼佛殿和观音殿。殿前院中植有两株粗壮高大的玉兰花树和两株巨杉。至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国家重点保护的稀有珍贵花木。殿内塑有金身弥勒佛大像,面带笑容,慈祥和蔼,栩栩如生。中殿塑有释迦牟尼大佛像3尊,文殊、普贤塑像分立两旁。左右两壁龛内为彩色十八罗汉泥像,面貌各异,反映出不同的心境和神态。后殿为观音殿,塑有观音像3尊,正中摆放铁铸香炉一个、石桌数张、大钟一口,钟声不绝于耳。中殿和后殿之间,筑有大鱼池一口,约100平方米左右。鱼池上架有石桥,桥头桥尾均有石雕坐狮,人们说在桥上可以悠闲观赏沉浮于水草之间的游鱼。鱼池两旁镶有花纹细致的木栏走廊,为前后通道。

左边走廊连接禅房,侧门进入后殿花园。园内种植腊梅、山楂、月季、牡丹、秋菊、玫瑰等各种花草。一年四季五彩缤纷,常开不谢。在花园中的四角凉亭凭栏仰视,灵峰高耸入云,俯视山下,浓荫蔽日,山间云雾缭绕,令人神思遐想。山顶上建有石塔一座,高10余米,建于清同治年间。站在塔上,毕节市区尽收眼底,放眼眺望,隐约可见大方县城和公鸡山。可惜几经沧桑,逐年被毁。但现存的山色景物和寺庙痕迹可以使人想像当年。清冽的泉水,通幽的曲径,吱吱的蝉鸣,参天的古树;燃指和尚的古墓可供游人考证那一段历史;现存的两棵明代玉兰树,至今已有600余年的历史,显得更为珍贵。在青松翠竹的掩映下,它以郁郁葱葱的雄姿,做立山间,芳香四溢,吸引着各方游客。

后人有诗赞曰:"千枝浓艳出灵峰,香熏天阶十八重。雪梅应减寒冬媚,聂菊难添晚新红。春风识趣勤拂试,夜雨无声伴芳容。玉貌辉映流霞影,兰蕊流馨万户同。"玉兰树高20余米,直径0.7米,叶状卵形而互生,花白而厚,一朵6~9瓣,长7厘米左右。花蕊为淡黄色,无萼片,香味扑鼻,气息浓郁,闻而生味,游者不舍。玉兰树的花期较长,从开到谢长达1月之久,实属盖世之名花。花落后,枝叶繁茂,直到深秋,盛貌不衰,是世界稀有植物。玉兰花集观赏与食用于一体,村民多用花瓣掺入豆浆内煮成豆花(玉兰豆腐)款待客人,其味淳美香嫩,食者不舍。每逢阳春三月,玉兰盛开,四方游客,携妻带子,上山食游。全身是宝的玉兰树伴随着灵峰寺院招待四方来客,游者乐而忘返。

1981年被省人民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 近年来,政府和人民十分关注灵峰寺的建设。已在山顶建起卫星电视转播台和微波中转站,不亚当年石塔的雄姿。公路绕道山上,四周林木葱茏,花草常开,仍有它诱人的魅力,游者众多。

翠屏旭日

位于市西0.5公里的安家井,山高1700余米,因四时景

物苍翠,视之如屏,便由此而得名。

山上林木葱郁,山下小桥流水人家,是一片美丽而富饶的田庄,每当曙色微明的清晨,田野被朝霞染得金黄,林间小鸟吱吱鸣叫,翠屏山更显得绮丽多姿,像一个含羞带笑的美女,楚楚动人,这时,如果站在山头眺望东方,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像开屏的孔雀一样,展开它那金色的羽翼,放射出万丈光芒,真是令人赏心悦目,涤荡心胸,蔚为奇观。明代大诗人杨升庵途经毕节观赏"翠屏旭日"后,曾赋诗盛赞此景。现在的翠屏山属毕节市区的建设范围,景色尚在,正是培修的人文景点,将以崭新的面貌、迷人的姿态展现在人们的面前。

南山雨霁

位于毕节市区南面,泛指今毕节市郭家湾至洪山路后面一带山峦而言。这一带是一片高低起伏的丘陵,连绵不断的山峦,相对高度一般在500米左右。山上幼林覆盖,葱葱茏茏,雨过天晴,霁色倍加,故称"南山雨霁"。为毕节市区八景之一。而今毕节市区的建设已延伸到南霁山麓。南霁山因此而焕发了活力,更加绚丽多姿。山上林木参天,香花四溢,曲径通幽,百鸟争鸣;山下建起的军分区楼房、洪山宾馆东楼、西楼、亭阁、长廊错落有致,正面高楼鳞次栉比,面貌焕然一新。盘旋四周的拥军路、洪山路、麻园道、南环路交叉通行,各种机动车辆,来往穿梭,游人不绝。道路两旁修建风格各异的高楼,商店陈列物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呈现出一片繁荣的景象。

今日的南霁山比古时更加名副其实,如果你登上市区中华南路后面的蟠龙山,放眼眺望,南霁山在麻园大道的衬托下,景色动人。如是雨后天晴,青翠欲滴的南霁山好像一条长龙横卧在毕节市郊和高耸入云的潘家大山之间。山上白云缭绕,山下拔地而起的幢幢高楼掩映在南山的碧树丛中。在阳光的照射下,清馨秀丽,构成一幅红绿相间,色彩斑斓的风景画面,使人想起唐代诗人韦应物"雨歇见青山,落日照林园。山多烟鸟乱,林清风景翻"的诗句,令游者赏心悦目,乐而忘返。

响水轰雷

位于市区中心北约3公里处。河流发源于西北42公里、海拔约1800余米的龙洞冲一带的山丛中,沿途由10多条溪流汇成。当流经市郊山麓峡谷地段时,由于河床降落,便形成倾斜100余米、落差30余米的三叠瀑布群。汹涌澎湃的河水,从50米宽的悬崖上直泻黑龙潭,犹如万马奔腾,发出隆隆响声,故有"响水轰雷"之称。一年四季,水声如雷。特别是夏天,河水猛涨,泻下的瀑布,激起潭水浪花四处飞溅,形成水雾升向空中,在阳光的照射下,五彩斑斓,十分壮观,游人至此,称心叫绝。

清乾隆年间,有一名士旅游至此,观赏瀑布后,挥笔写下五言诗:"淼淼自山隈,东流三叠来。玉虹饮翠涧,珠雪点苍苔。赤日雾烟酒,青天霹雳他。狂澜思砥柱,愧乏济川才。"而今经过人工的治理,黑龙潭以下的河床逐渐趋于平衡,河水平缓河面开阔。政府为了丰富天河景观的内容,投资修建水泥浇制的五孔拦河水坝一道,提高河流水位。形成长约500余米、宽约200余米的人工湖泊。湖泊两岸,山峰对峙,山上四季常青的树木倒映水中,风景秀丽。游客荡舟湖中或自行游泳,不尽乐趣,是美好的度假之地。

丰乐秋成

位于离毕节市区中心5公里之地,川滇公路越境而过,是毕节市郊约6平方公里面积的一个山间冲积盆地。四面群山环绕,岩石嶙峋。东有灵峰山,西有石岗岭,南有后山,北有垮山,此四山是丰乐秋成盆地的天然屏障。这里气候温和,水源充足,土壤肥沃,适宜于水稻、小麦、玉米、豆类、大蒜等各种农作物和土特产品的生长。居住在这块盆地的汉、苗、布依等各族人民,家家五谷丰登,户户笑逐颜开,"丰乐秋成"便由此得名。

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毕节撤卫设县后,列为县城八景之一。这里有挺拔的山峰、茂密的森林、遍野的花卉、潺潺的流泉,秀丽的田园风光给人留下美好的观感。乾隆年间修建的古建筑丰乐河石拱桥、古驿道上的石牌坊及种植"御米"向朝廷上贡的良田至今犹在。近年来,政府领导丰乐人民新建的房屋、治理的山水林田,非昔可比,游人至此,赞不绝口。

双峰脱颖

位于市区松山路口。相传,唐代大诗人李白流放夜郎期间,武陵山一位异人慕名求见,临走时赠给李白两枝神笔,后因李白遇赦忘记带走,便飞来毕节,幻化为文笔山。虽是神话传说,但它对毕节历史文化的发展有着象征的意义。人们沿街向北眺望,可见两座雄伟的山峰,并立插入云端,势若参天,故有双峰脱颖之称。山上多年生长的树木、杂草、灌木形成植被,保持它完整、尖峭、青翠而秀丽的自然景色。站在新建的松山路口仰望山形,既像两支巨笔在深远的蓝天上作画,又像两个亭亭玉立的少女互相依偎在一起凝视着远方。走到山上,前面是繁华的市区人文景观;后面是天河游乐区和烈士陵园;右面是北镇关古战场;左面是石牛石马山。四周风景名胜尽收眼底。如遇雾日,头上万里晴空,露出雾面的山峰宛如蓬莱仙境,半山云雾缥缈,脚下一片茫茫雾海,真是引人入胜。

龙潭夜月

位于市区东北园峦山麓,水源自地下岩石中而出,每当碧空无云,月光皎洁的夜晚,明月倒映潭中,水面闪耀着浮动不定的水花,好像无数的鱼儿在水里跳动似的。有时又好像一潭碎银晃荡着细碎的银光,令人眼花缭乱。明毕节卫指挥林成写诗赞道:"一泓秋月漾清波,五夜寒光向此过。老蚌吐胎明海宇,玉蟾分影照山河。澄澄藻影涵丹桂,湛湛瑶池洽素峨。坐久不知风露冷,晓凉吟过水腥多。"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知县李曜将潭整修一新。每当天旱日久便率民祷雨于此。解放后,人民政府在龙潭附近建酒厂,规模庞大,楼房崭新,利用龙潭水生产的"毕节大曲",成为贵州名酒。山上修建电视转播台,沿山脚新修公路直达山峰,龙潭换新装,游者络绎不绝。

东壁朝霞

东壁朝霞,是毕节市区东北面山间胜景,明代建有7层雁塔一座,文昌阁一幢。清康熙五十九年(公元1721年)又建石塔于其上,题名"凌云塔"。因东壁蟠龙山际,塔阁相绵,绿荫苍翠,胜似帘围。曙光升起,瑞气顿生,甚为壮观,故称"东壁朝霞"。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6年),扩建文昌阁,建有坊表、戏楼。两塔之间建"东壁轩"4间,借以登临眺望。古人有诗赞道:"为爱招堤境,新成东壁轩。烟霞凝远岫,花草满平原。地僻钟声静,林疏鸟影翻。时来星岳下,跌坐每忘言。"由于年代久远,古物受毁,惟蟠龙山形依旧。蟠龙山间林木绿荫匝地,万亩土地连年五谷丰登。沿山拔地而起的一排排高楼、民房星罗棋布,把此间装点得更加妖娆。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贵州旅游文史系列丛书·毕节卷 乌蒙灵峰》、《毕节文史资料》、《毕节市志》、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毕节县志》清乾隆,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0

幻丝说历史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