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南丝绸之路上的四川盐边发展历史吗

幻丝说历史啊 2024-10-18 18:18:42

【编者按】盐边县,属四川攀枝花市,盐边县地处攀枝花市北部,盐边冬暖、春温高、夏秋凉,气温年差较小、日差较大,冬季低层逆温效应显著。盐边县古称“大笮”。清初设宁远府,治所西昌。盐源、盐边隶属盐井卫军民指挥使司,雍正六年(1728年),罢卫改置盐源县,隶属宁远府。嘉庆二十一年(1816),在盐边阿所拉地设巡检司,隶属盐源县,盐边作为一个单独的行政区划开始。清宣统元年(1909)设盐边厅,治所盐边健康,直属宁远府。民国2年(1913)盐边厅改为盐边县。1950年3月31日,盐边解放。新中国成立初属西康省西昌专区。1955年10月,盐边隶属四川省西昌专区。1965年8月1日,盐边县所属同德、务本、民政、银江四乡划归攀枝花市。1978年11月5日,盐边县划归攀枝花市辖县。1990年7月1日,原属仁和区的红格、新九等乡划归盐边县管辖。

来源1917年四川省及川边特别区域地图

明朝末年,奸宦当权,朝政腐败、连年的灾荒战乱,造成哀鸿遍野、民不聊生,于是导致了全国性的大搬迁。不少人从黄河流域、大江南北辗转万里,历经数代来到盐边定居。汉族的大量迁入与当地傈僳、蒙、苗、红、仡佬、纳西、藏族及后一步迁入的彝族形成一个和睦相处、共同开发的大整体。

来源民国.四川明细道里全图

盐边,原属盐源县的一个分司,是一片鞭长莫及的有待开发的处女地,苛政尚顾不及此,因此得以休养生息。盐边属亚热带气候,雨量充沛,土地肥沃,出产丰富,又是南丝绸之路上的通道之一。这得天时、地利、人和的优越条件,使盐边在民国初年以前农、工、商业曾有过一段时间的欣欣向荣。

蚕丝业

盐边,除少数高寒山区外,普遍习桑养蚕。每年2、3月养蚕季节到来时,一早便有大背小背的桑叶摆满大街小巷,以供集镇居民养蚕户购买。一般农村一年养蚕收入可解决一家当年的穿戴;集镇养蚕一般是姑娘承担,收入除家庭开支外,姑娘还要留一部份作购置嫁妆用,因此姑娘养蚕的积极性很高。当时曾有”嫁女不愁嫁妆”的佳说。茧子下树后加工成丝上市,除卖成钱币外,还可直接以物易物,如换洋纱、织布,生丝三十两即可换洋纱一炳(8斤)。蚕丝产区以永兴、健康、同德为主,其它乡次之,每年全县生丝产量达二百驮(每驮以一百二十斤计算)。生丝主要运往昆明转销缅甸等东南亚国家,一部份也销往嘉定绸厂。

桐油

三源河流域及同德、新庄、务本盛产大小桐籽。桐油工业用途极广,需求量大,在国际市场上走俏。 桐树不占耕地,无论是山坡、路边、沟谷种植,长势都良好,而且桐树还具有易繁殖、见效快、价值高等优点,故而农户们满山遍野地种植,全县每年运出桐油三十多万斤至昆明,转销东南亚。

土特产

盐边有广阔的牧场适合喂养牛羊等牲畜;有茂密的原始森林适合野生动植物的繁衍;大量的药材、菌类取之不尽……

每年盐边运往昆明转外贸的牛羊杂皮上千驮,运往西昌至成渝一带的茯苓、防风、蘑菇、木耳等在三百驮以上。

贩牛

盐边喂养的水牛,最大特点是性纯易教、耐性强,在滇西北一带颇享盛誉;黄牛膘气好,肉细嫩而味好,为菜桌上之佳肴,故而各乡均有牛贩子进行贩牛活动。健康的陈文清,早年家贫,茅屋二间不蔽风雨,但其人勤劳节俭,曾受雇于人贩牛去云南,三年后以积蓄买水牛一头跟随主人牛群赶往滇西出售,由此一而二、二而三,数年后即自行经营获大利,置田产、修四合院大瓦房,成为月亮坪一带大富。全县每年运往滇西北的水、黄牛上千头。

骡、马

盐边盛产骡、马,除供作运输、乘骑工具外,还运往云南出售;盐边马匹还以善走而闻名遐尔。盐边的戴大马、田兴帮,永兴的付续初,均以漂马出名。别人看不起的瘦马,只要他们相中买回,经过洗刷修剪,灌上几付药清理内脏。然后精心晓养,教会三套熟(大走、小走、赞赞步),骑上背不抖动,然后卖出或骑去云南参加滇西一年一度的赛马会。如生发、色泽、溜跑出众,则会被人相中,争相高价成交,获利颇厚,如果不遇相马的而打入驮行,终感遗憾。每年全县运往云南的驮马和跑马近千匹。

粮食外运

大米外销一般在同德,晚期经营大米的有徐寿和蔡银三、熊兆祥等家,每次一、二千斤不等,驮至渡口上船,水路运往龙街起岸,售给本地或昆明来的米贩子,每年运出的大米及杂粮在十万斤左右。

纺织业

盐边在清初一段时间普种棉花,每年收获季节在花巷子即现在银行与被服厂共用地,以其为棉花市场而得名)大背小背的棉花摆满市场,进行交易。那时县乡拥有手工织布机九十台,纺纱车若干,营此业者买来棉花土法纺线织布供应市场、后来洋纱充斥市场,相比之下,成本低、效率高,如以生丝换洋纱,生丝十两即可换洋纱一炳(8斤),故而各织布户都喜用洋纱织布,棉花产量因此而一落千丈,以致于在盐边土地上消失。随着织布的兴衰,县城肖、张二姓染布及杨正辉、郑光斗、孙元礼三家花业也相继倒闭。

造纸业

盐边曾有三十儿家个体造纸房分布于健康、永兴、同德、务本、新坪等乡,生产的草纸、皮纸除供本县办公、文教、民用外,每年还有八百余驮销往外县。

灯草业

灯草心子一般只用于作油灯的灯蕊及蜡烛的捻子,往往用量不大,但滇西北一带人死后用灯蕊垫棺木,一 次能用一、二斤不等,因此需求量就多了。盐边各乡都产灯草,尤以县城的灯草房产量较高,灯心草外壳用作织席,销量也可观。盐边贩运灯心到云南销售致富的首推县城的龚寿之。

马帮

盐边每年都有大量货物运出购进,需大批马帮承担。经营此业者全县有刘永祥、张家声、黎文庆、余元清等二、三十家,每家各有牲口几匹到几十匹不等,华坪、永仁一带马帮也常来驮运,当他们连络一起,浩浩荡荡的马帮,翻越崇山峻岭,铃声回荡在幽谷林间时,颇为壮观。

黄金梦

盐边的黄金生产是20世纪20年代未开始,当时盐边已是百业凋敝、城乡破产的艰难岁月,以前曾有过的繁荣景象已成历史,靠工商业维系生计的城乡居民无以为生,都直接、间接走上这条淘金糊口的路。当时矿区分布在下村、离家村、杜家村等五处,以下村分布面广,又在县城河边,因此是人口最多的一个矿区,绝大多数在平地钻洞子下去取岩金,也有在河边淘沙取沙金的,但工作都很苦,不论烈日炎炎或大雨倾盆,都得顶住。在溜金过程中,土司葛五王派狗奴才监视。出金时以十分之三收取苛税,余下的金才能拿去还帐,如有不从者,立刻驱逐离去,不准在他的地盘上淘金。由于金子不易淘,有很多时候淘不出金子,总是前帐未完时又借出新帐,到头来越欠越多,最后淘金的人无法偿还,帐主子熊贯之、王炳峰、陈尔康等也无可奈何。

到缅甸打工去

由于商业上与缅甸的濒繁交往,也曾掀起到缅甸打工的热潮。三十年代以前盐边各乡都有去缅甸打工的,尤以同德较多,他们绝大多部份都是贫无立锥之地的汉子,结伙出去也是两袖清风,一路上边做工边糊口。到缅甸后,老银厂、铁路、公路、运输要啥搞啥,结局也不一样,如何洪寿、彭子高、肖朝富在缅甸成家未归,何洪发在老银厂打工死去,彭子超、何万顺、陈其仁不知下落,杨昌明、黄朝良挣钱回家途中被匪抢光,陈定春、江中林二人存钱300银元回家,修瓦房、置农具、租田地,安押务农,1993年左右,就已96岁高龄,儿孙绕膝。

剧变

盐边的农、工、商业曾出现过欣欣向荣的局面,但在历史长河中只不过是昙花一现、过眼烟云,转瞬即逝了,留下的却是满目苍痍、哀鸿遍野。

从20世纪20年代起,也就是盐边人民坠入苦难深渊的开始,封建土司葛绍武父子逐步控制了盐边军政大权,与地方政府相互勾结,普种鸦片并从烟款中获取暴利。田地改种鸦片后,破坏了农业结构和生活结构;普遍吸食大烟,家破人亡、田园荒芜:横征暴敛,无休止的剥削压迫,使得城乡破产、四处逃生、饿殍遍野……这个年代,大家盼啊! 早也盼,晚也盼,终于盼来了1950年盐边的和平解放:盐边人民从此结束了苦难的日子,迎来了幸福的生活。

【说明】

1、本文纯属个人整理的学习资料和史料,仅供参考,资料参考《盐边文史资料》、《盐边县志》、网络;

2、图片主要来源网络、个人收藏、《1917年四川省及川边特别区域地图》,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中华文化精神;

3、欢迎多多交流,难免有疏漏之处,还请多多指正交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0 阅读:2

幻丝说历史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